正文

【時事縱談】 《貪腐之患》(二)

(2013-02-19 16:34:21) 下一個
【時事縱談】 《貪腐之患》 (二) 11/10/2011 如果你對《聖經》的學習和了解較深,會使你參透世事甚至看透整個人生哲學和人生理念。所有人類曆史其實是一部背離上帝和被魔鬼撒旦攪擾的敗壞史,其官場曆史可以說就是一部“貪官史”和“反貪官史”。所以有“無官不貪、無貪不官”的說法。此話是有些絕對化,但也不無道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油利可大著呢!可是,眾所周知,所有貪官尤其是大貪官都沒有好下場,像明朝罪惡累累的得勢宦官、掌印大太監劉瑾那廝因貪汙三萬多億兩白銀被千刀萬剮淩遲處死;乾隆年間的大學士和珅曾經貪汙過十一億兩白銀!像一顆巨大定時炸彈堆積在後院倉庫裏,終究敗露,結果是被嘉慶皇帝賜一條白巾自縊而死!並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說。正是:貪財莫如不貪財,隻因貪財遭了災;隻因貪財人不在,何如人在不貪財。結果贓銀歸公,人財兩空,叫人知道什麽叫做“利令智昏”! 隻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雞犬皆仙”,豈知“一人倒黴,全都玩完”?!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乏於人格的建立和為官之道總結出十分寶貴的文字記載和著述。為能培養獨立高尚人格的國人、打造具有崇高品行和綜合能力的國家官員幹部甚至是君王,從小自幼即開始受教育並終其一生,代代相傳。尤其是自周朝之末與春秋伊始,中國先後出現了許多大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像老子、孔子、荀子、管子、墨子和孟子這樣的先賢哲士,為人師表、以身作則,他們本人也都具有較好的賢達自律優良品質,無論是為官還是任教或是賦閑隱居於世外都非常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叫做“獨善其身”,並胸懷大誌、一心為民,以樂憂天下為己任,為傳承祖國偉大的神傳文化、為子孫後代甚至千秋萬代、培養中華民族杞梓棟梁之有用之才、以及培養和扶植愛民、親民皇帝可謂用心良苦、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死而後已,實在是功不可沒。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比如《尚書》、《春秋左氏傳》、《詩經》等著作中就可以看到許多關於貪腐與反貪、人格修養和為官牧民方麵的提示和教訓,同學們,讓我們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   比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左傳·陽公五年》)說人不必為那些多餘的利益煩惱和起歹心;為那些多餘的財產、身外之物和一己之私貪汙腐敗並招惹是非、鋃鐺入獄或殺身之禍真是不值當!   說“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左傳·陽公五年》)說的是公私分明,不徇私枉法、徇私舞弊。可惜“民鮮久矣”!   “蔡大夫曰:‘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今幣重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昭公·十一年》)看這位兩千七百多年前、春秋時期的蔡大夫多有骨氣、有覺悟和有自覺性!今人可比乎?即便是有也誠屬少數。並教導人們要“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誌。” 不要鼠目寸光,自毀前程、甚至牽連親朋好友。   “從善如流,下善齊粛,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國有,不亦宜乎?”(《(《昭公·十二年》)老子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是要人建立一種高尚的人生觀和超凡脫俗的品格,才能提高國人素質。   “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昭公·十五年》)要人不要爭強好勝、急功近利、不擇手段而喪失人格。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是要對人民施之以寬,不能盤剝無度、搜刮民膏,不能從人民那裏貪得無厭,還要給人民一定的自主權與自由度,也就是初級原始的民主自由吧。   治理國家要為民做主,要“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昭公·十五年》)是要少從人民那裏獲取而多多地施還於民。看我們的老祖宗是多麽仁慈和寬厚愛民啊!不止如此,還要求“公務員”要“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受公利。”意思是這些“公務員”已經從其它方麵、其它方式獲得了應得的利益,就不要再貪婪吝嗇了。主張“求食而已,不求名利。”這種嚴於律己的作風離我們好像太遙遠了,而且漸行漸遠,幾乎要消失殆盡、無影無蹤了。   在用人方麵要學習效法周朝的“周鞏簡公棄子弟而好用遠人。”(《春秋·定公元年》)而不能任人唯親,專用親信。否則就有貪汙之嫌或貪汙之實。要求做官的要“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公室不觀……。”提倡艱苦樸素,反對“貪冒無厭”。不能“貪於飲食,冒於貨賄。”等等都有明文規定。任人唯親就容易做手腳、犯錯誤。貪圖享受就容易超越雷池。   “貪色為淫,淫為大罰,明德慎罰。”(《春秋·哀公元年》)淫即過多、過分,要受到很大的責罰。叫人不要貪色,不要貪圖婚外戀、一夜情、包養諸奶。要自律自愛,做一個正直人或是正常人,一心一意地為人民服務而不要總是想謀取私利,就要做到“恤民為德,正直為正,三和為仁,如是則神聽之。”(《春秋·襄公七年》)神若不聽你的那可苦了,要遭殃的啊!   春秋襄公為王時期,有官員諫曰:“天(上帝)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也。”(《春秋·襄公十六年》)此處是說上帝愛民,自然會對人類既有愛又要有治民之道。天子乃天(上帝)之驕子,同樣也要愛民,而絕不能肆意淩駕於百姓之上。   春秋時有一典故叫“辭玉”,說有一宋人得玉,獻諸。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春秋·襄公十六年》)作為宋國之相,相當於總理大臣,在兩千七百年前即能夠“拒腐蝕、永不沾”,對國王、對朝廷、對萬民忠心不二、恪敬職守,以身作則,竟有如此之高的思想精神境界實在令人欽佩,讀之不覺蒼然涕下,感慨萬分!使我們不禁要問這全人類的思想境界是日益提高了呢還是日久彌低了?《聖經》預言的是後者。   “曰:‘富,人之所欲,何獨弗欲?’對曰:‘……非惡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中幅焉。為之製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為幅也。’”(《襄公·二十八年》)其中黜嫚意為:使無放逸怠慢、希裏馬哈、糊塗傲慢又玩忽職守。   “趙孟將死矣,其語偷,不似民主。”“韓子懦弱,大夫多貪,求欲無厭,……。”(《襄公·三十年》)此處“偷”字係苟且偷安之意,指趙孟說話不以民為主。然後,   “子產曰:‘無欲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所成,其在人乎?”身為朝廷命官,皆有利可圖,“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詩經》)無利不起早嘛!然而,   古人有訓曰:“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南淮子·人間篇》)就是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披麻救火,惹焰燒身。” 為官者貪汙腐敗是要遭到秋後算賬、自食其果甚至會遭囹圄殺身之禍的。須知貪之於民,終究要還之於民,為不義之財而無法無天不擇手段之人是鋌而走險、不顧後患啊。   春秋引用《尚書》說:“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複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後來三國時期的孔明諸葛在《出師表》中才引出“慎終追遠”之警句。也說明了中國的文化乃是承先啟後、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可是文化歸文化,畢竟不是法,且僅對少數人或許有表麵製約之功效。   如何才能做到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和“樂而不淫,取而不貪,處而不底……”呢?(《頌》)從曆史長河中不難看到,貪腐者如牛毛,廉潔者如牛角,實乃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原因如前所述,此不多贅。   殘荷秋韻博友說得好:“貪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百姓的貪心越來越嚴重。” 此話言之有理,頗具見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一再提高,需求也提高了,內需擴大了,但是不能日甚一日地貪得無厭和鋪張浪費啊!所謂的“衣食足則知榮辱”隻是一方麵,另一方麵是“衣食足則思住行”也不算過,但是“衣食足則思淫逸”,得寸進尺、得隴望蜀、見異思遷、驕奢淫逸、澶漫靡迤、總無休時,乃是人類鼻祖亞當和夏娃留下的、人類的共同基因。(其中“淫”是指過多、過度、貪嗇;澶chan漫是出自《抱樸子·詰鮑》:“澶漫於淫荒之域。”意指放縱淫逸。)於是乎有人便成為“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紅樓夢·第五回》)“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十二樓·生我樓》)本來發號施令就已經“夠風光”的了,還要大貪特貪。有的貪官欲蓋彌彰而“外托廉潔,內存貪詐”(《官場現形記》),專門裝出簡約樸素之像,故意與平頭百姓排隊買像雞蛋這樣的廉價食品,而心裏卻懷揣小鹿、暗中盤算、忐忑不安。 君不見那些反腐倡廉文章已經多如牛毛,什麽黨校啦、反貪局啦等等,都是老生常談,官樣文章,空洞無物,隔靴搔癢,不過是將其束之高閣、汗牛充棟而已。現在立法委員會所製訂的有關反貪的內容肯定是不少,大都無濟於事,真乃法不責眾,積重難返!嗚呼!“反貪之難難於上青天”!有Solution-解決方法嗎?要知結果如何,且看下次分解——《貪腐之患》(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