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根之旅】 《沈陽紀行》

(2013-02-19 00:26:54) 下一個
   【尋根之旅】 《沈陽紀行》     12/12/2011   沈陽是我的老家,她的別名有奉天和盛京等,緊靠遼河的支流渾河,渾河是沈陽的母親河,千百年來,濡養著眾多的、數以百萬計的沈陽人。宋末元初時被正式稱為沈陽,(由“沉水之陽”而來,因古文中“沉”和“沈”為通假字,或出自於河邊看日落之夕陽意境)。沈陽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八兒子四貝勒皇太極的發祥地,身後建有“福陵”(即努爾哈赤的墓地東陵)和“昭陵”(即皇太極的墓地北陵)。清朝率先在沈陽定都,留有“沈陽故宮”。據考古發現在七千多年前沈陽已有人類居住,因為這裏是“奉天承運”,天賜的風水寶地,是上帝賜予咱們東北人乃至中國人繁衍生息、盡善盡美的淵藪。沈陽地區幾乎從不見災荒,旱澇保收,民生富庶。這塊黑黝黝的土地上年年都生長並豐收著高品質的大豆、高粱、玉米、小麥、紅薯和馬鈴薯等以及各種蔬菜水果、山珍野味……。我在沈陽度過了孩提時代——我的童年歲月。八歲時依依不舍地離開了沈陽,隨父母“支邊”去了內蒙塞外邊疆,後又去了上海、到了美國。今日重回故裏,這個使我生於斯長於斯的、美麗富饒的家鄉,心情激動,百感交集。    為在上海參加一個同學聚會和一個尋根之旅,我十一月十日離開美國聖地亞哥,十一日抵達上海,帶著時差的眩迷懵懂,又於十五日飛抵我的老家沈陽。在飛機上,我坐在靠左側的窗子邊,不停滴注視著下麵所能看到的一切,唯恐漏掉什麽。當飛機飛過了黃海和渤海,越過大連上空進入遼寧境內時,這是第一次從天空鳥瞰遼東半島連綿不斷的山脈,如同大象和鹿群脊背、萬馬奔騰、一望無際。在遼西北部群山中看到一條淡綠色大河向東南順流而下,我想那一定就是遼河了。視線不十分清晰,空氣中帶著薄霧,或是氤氳著的陰霾。在沈陽的西邊發現一些散在的、一簇一簇的大煙筒在冒著青煙,也許是沒有風的緣故,那如同輕紗的嫋嫋青煙散發、橫移,慢慢地擴展於自由自在、廣袤無垠的空間,久久不能散去。聽說改革開放後,沈陽的重工業已經被關停並轉、逐步搬遷了,空氣變好了,我看到的青煙可能是某工廠排出的廢氣。沈陽已然從一個重工業城市逐步轉型,集商業、農業、輕工業、金融、教育和旅遊為一體,正在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最適合人居住和觀光的、有近八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了。在接近沈陽上空時,我注意到大地由群山突然變成了寬闊的平原,一馬平川、人煙鼎沸,這塊大平原於群山中就像是一個男人的禿頭謝頂,給那裏的居民創造了生活與交通的便利。難怪這裏人類居住的曆史是如此之長,這裏是得天獨厚的、美麗的、繁衍生息的世代家園!   飛機安全著陸後開始排隊領取行李,取出行李後立刻在機場大廳內加上了毛衣毛褲和一頂“莫洛托夫”絨線帽子。因為,這裏已經感受到一絲絲的涼氣。在機場大廳,我從滾動視頻上知道沈陽機場被冠以“桃仙機場”一名而令我納悶兒。是因為台灣有個“桃園機場”嗎?為什麽不叫“仙桃機場”那樣順耳成章呢?出機場上巴士直抵市區,大巴士要等乘客坐滿了才開車,有人拿著時髦手機在大聲說話,東北口音,吵吵巴火的,像是在談生意。一路上看到的已是樹葉幹枯的秋末冬初了,可那小河和小河兩邊整齊的小樹看著眼熟,並仿佛在向我微笑並招手致意表示歡迎呢!遠處逐漸出現的簇聳雲天的高樓大廈建築群和樓前的大幅廣告牌告訴我已經接近市區了。看到一些高樓上有大吊車在繼續施工建設,可知沈陽和全國一樣正在突飛猛進地發展呢!下了巴士即招手叫了一部小型出租車,請司機開往下榻的連鎖旅館――“錦江之星”。起步費¥8元人民幣,比上海便宜兩元。我所下榻的“錦江之星”旅館是在沈河區北部的朝陽路上,住二樓222號房間,距離中街很近,放下行李後首先奔向渴慕已久的、附近的“老邊餃子館”。   沈陽的老邊餃子館已有兩百多年代曆史,是個連鎖店,據說是一位姓邊的河北人來咱東北開了餃子館,名氣很大,不但有鴛鴦餡——豬、牛肉酸菜水餃,也有韭菜餡和角瓜(即西葫蘆)餡的蒸餃。小時候吃過,可是印象已消失殆盡,向往、渴望已久,現在要補回來。點了幾籠蒸餃和一盤水餃,邊吃邊琢磨個中之味道和感覺。隻能說味道還行,但是吃出哈啦板筋了(滿族話,即筋筋拉拉的硬塊),有些掃興。不甘心,網上介紹說鄧小平都吃過,還說還要發揚光大老邊的光榮傳統呢!於是翌日再次品嚐,還是有些失望。想來個“小雞燉蘑菇”,說沒有,介紹了一個什麽“蘑菇雞湯”,一嚐覺得不咋地,¥55元一小盆,價格不菲啊,大呼上當。那個¥20元一盤的“大豐收”冷盤卻使我嚐到了咱東北的新鮮大蔥、黃瓜、熟苞米(即玉米)和大白菜蘸醬吃。那黃瓜頂花帶刺、清香脆嫩,大白菜筋少肉細、微甜又水靈,不但解饞也解了不少鄉愁和久違的念想! 離我住的旅館不遠就是沈陽故宮,就坐落在鬧市中心(或是後來被鬧市包圍的)。步行在正在修路的“中街”,到了“正街”左拐不遠就到了,隻要十幾分鍾的漫步。買票進入,遊客不多,稍顯冷清。與北京的故宮相同之處不少,也都是紅高牆、琉璃瓦、雕梁畫棟、曲徑回廊,金頂飛簷,雖然規模較小,可也不失帝王居住之氣魄。這裏院落較多,幾十個院子,數千套房屋譬如迷路,一定是當年孩子們捉迷藏的好地方。最不能與北京故宮相比的是沈陽故宮年久失修,地磚破損、榱題(出簷)懸磬、牆皮脫落,表麵剝蝕、色澤暗淡,房間裏雖有一些“古文物”但都因落滿了灰塵而顯得十分陳舊,顯然是疏於管理。難怪聽到旁邊有兩個“小憤青”邊走邊說:“什麽宮殿,盡是些破磚爛瓦!”所以清朝政府搬遷到北京後,沈陽就隻是“陪都”了。與北京故宮不同的是整個沈陽故宮沒有也不需要下水道設施,原因是宮殿及其大院都是坐落在砂石地上,一下雨就往下滲,根本存不住水。還有與北京故宮不同的是,北京故宮的門檻全被敗家的末代皇帝溥儀當朝時為騎自行車全給鋸掉了,而沈陽故宮的門檻仍然完好無缺。 因為小時候兄長們嫌我小,怕我走不動拖累他們,就不帶我出遠門去玩兒,心裏一直耿耿於懷。這次是自己去“福陵”——即東陵(努爾哈赤的墓地)觀光,那一百零八階梯毫不費力地就登上去了。這個可汗努爾哈赤的陵寢占地麵積很大,四周栽種了許多榆樹和楊樹,近處有蒼鬆翠柏掩映,於秋末冬初仍有新苗綠草、鬆鼠尋食,喜鵲攀枝,可見生態甚佳。中間由人工鋪上了寬敞的青磚道直上巔峰,兩邊各有一段城牆保持完好,經過贔屭(亦即蠵龜)馱碑大殿後麵即是一個大圓形土包子,據說這位馬背英雄可汗即安睡其中,經過那麽多的國家戰亂和社會動亂都沒把他挖出來,環境也沒被破壞已誠屬不易。這是驍勇善戰的馬背民族以武力和鐵蹄征服了東北腐敗無能、氣數已盡的大明王朝時留下的奢華墓地,現在成了供人參觀遊覽的一個景點、一塊勝地。哈!努爾哈赤無論如何也是“入土為安”了,比那個什麽現代“紀念堂”要好得多、強得多啊。 四十四年前,即文革浩劫期間曾經與另外兩位也是出身於“黑五類”家庭的男同學(一個外號叫“假鐵牛”、另一位叫“二狐狸”的)“爬火車”去了趟沈陽,主要是想乘機、趁亂免費旅遊並回老家看看。我建議先去“昭陵”(即皇太極的陵寢北陵),那裏倒是沒遭到破壞。可後來其印象也逐漸淡漠了。當時正值“天下大亂”甚至是“烽火離亂”,路上行人極少,沈陽“遼連”、“遼革”和“八三一”等三大派民眾組織正鬥得如火如荼。街上能看到帶著紅袖章的紅衛兵、工人糾察隊或造反派們用大麻包修築的工事,有真槍荷彈的青少年持槍臥倒拭目以待,正準備“以革命的名義”抗擊反對派的進攻。先是“文攻武衛”,後來就變成“武攻武衛”了。樓房上麵到處是槍眼和破碎的玻璃窗,還時而傳來零星的、瘮人的槍聲。這使我立刻想到電影《戰上海》國民黨死守、負隅頑抗,而解放軍奮勇攻城的鏡頭。我曾經用海鷗牌方盒子相機冒鬥膽拍攝了一些黑白照片,但後來在大連市自來水公司大樓一位職工“朋友”處被盜,連相機都被偷走了。不知後來偷相機的人是否將那些珍貴的曆史照片印出來,那可是相當珍貴的曆史見證啊!那一次在沈陽也曾見到體育場群眾組織開大會紅旗招展和東北工學院內大操場有不少劫掠而來的大卡車等等亂象。在沈陽東北工學院大院裏,我第一次在大卡車上學開汽車! 四十四年後的今天再去沈陽,今非昔比,已然是一派繁榮景象,北陵給我留下的印象可深刻了。這裏是皇太極的陵寢,占地麵積顯得比他爹的東陵還大(一代更比一代強嘛)。這兒的樹林裏同樣可以看到鬆鼠和喜鵲,陵寢正前方還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湖上有拱橋,水裏有荷花,既可以劃船、玩兒艇,也可以冬季滑冰,夏天一定很好看,也很好玩。也許是出於同一位漢人設計的圖紙,所有的建築風格都是在彰顯著漢族的文化。北陵的格局與努爾哈赤的陵寢所差無幾,後麵不算高,但是也有個大圓土包子,兩邊也有城牆。可汗皇太極就睡在裏麵,也是入土為安了。隻可惜這兩位可汗都沒有他們的後人來掃墓上墳啊!但無論是努爾哈赤父子,還是張作霖父子,都是先後在東北沈陽叱吒風雲的一代梟雄,都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並值得紀念的風雲人物,對中國的近代史影響極大。 從北陵正門出來,眼前豁然開朗,門前是一寬闊廣場,廣場前麵是一T字形大道,幾可與北京長安街媲美!街道兩旁高樓聳立、燈光閃爍、車水馬龍,一派大都市的繁華景象。對過兒拐角有一“粗糧餐廳”,裏麵有已燒熟熱乎乎的地瓜、土豆、苞米、高粱米水飯、大茬子粥、烀茄子、撇拉嘎達鹹菜(即醃製的顢莖)、紅燒泥鰍和燉牛肉、豬肉燉粉條兒等等,看樣子挺不錯、很正宗。乘公車回旅館時,一路上看到政府大院、大學、醫院和銀行、寫字樓,公車上以年輕人為多,穿著時髦、談吐文雅、十分新潮,看上去不少都像是所謂的“白領階層”。我因搭錯了公車,下車後要多走一段路才能回旅館。就是因為乘錯了車,當我走在沈陽路、穿過一城門時發現馬路對麵有一餐館叫“老關東餃子館”。不覺一樂,心中竊喜。立刻過馬路拾階推門而入,店堂不大,工作人員都很年輕。服務員熱情迎麵招呼,說點菜限定為至少要半斤餃子,都是手擀皮子。先點了“素三鮮”餡兒的,裏麵有韭菜、雞蛋和蝦皮兒。一嚐,嗯,不錯!好,那就再來半斤酸菜豬肉餡兒的和半斤芹菜牛肉陷兒的吧。加點東北的醬油和醋,哈!白白嫩嫩、薄皮大餡、內有湯水鮮汁、清爽可口、味兒正而沒有咬不動的哈拉板筋之困擾,每隻餃子都像是一個手工藝品,吃得好開心啊,一斤半水餃差不多都吃進肚了。第二天從小河沿回來又來了個“二進宮”,再點了豬肉酸菜餡和豬肉芹菜陷的,還品嚐了豬肉茴香陷兒的,也都很好吃。這老關東餃子名氣不大,味道很好,且使我回味無窮,他們卻一點兒都不自誇、不驕傲、不張揚,希望他們能保持下去,這是俺下次遊沈陽的必到之處。 在“老關東餃子館”斜對過看見了“沈河區婦幼保健院”豎著寫的牌子,好像那是恃母當年工作並作過院長的單位啊!母親那穿著盡責盡職、為人民服務的、天使般的白大褂、婷婷玉立的身姿和聰明能幹的身影立刻又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的眼睛一濕……。 到沈陽的第三日,我從旅館步行走到“張氏帥府”,仔細參觀了這座在沈陽、東北乃至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意大利風味的府邸並拍攝了照片。民國時的軍閥、東北王張作霖曾是位帥哥,也做過“胡子”(即土匪),就任過民國陸海空三軍大元帥,叱吒風雲,威震四方,令日本鬼子膽戰心驚,而後在一次乘他的專列火車巡行時遭到了暗算。也看到了當時槍斃楊、常兩位舊部老臣的老虎廳。那老虎廳裏有兩隻老虎皮做的模型,這使我忽然想到咱東北有一句罵人話叫“二虎吧唧”,不知當時擺放這二虎模型的時候是否聯想到這句話,或是故意為紀念被處決的那兩位舊部老臣?   張學良是張作霖大太太所生的長子,子承父業、不辱使命,少帥也同樣馳騁沙場之上、躋身於軍閥之中,一心想保家衛國、履行軍人之天職,父子倆皆係東北桑梓功臣而一直被東北人所敬重。張大帥被炸死後,張少帥也曾任陸海空三軍副司令,麵對日本鬼子的猖狂進攻,正準備大顯身手,殊死一戰,以報家仇國恨,無奈老蔣暗中發來“不抵抗命令”而含恨退卻,錯失報國良機,不得隱曲,去意大利吸毒隱居……。後來又重返軍界並組織西安事變,抓了老將,欲逼其抗日,因有勇無謀反倒被軟禁了大半生,令後人無不為之扼腕而痛心稽首!好在少帥最後因昄依基督、對神懺悔、六根清淨而能延年益壽度百餘歲乃去。咱們東北人勇猛有餘而智慧不足,心眼玩兒不過南蠻子啊!不過有這樣愛國愛民、以保家衛國為己任的父子爺們兒,也是咱東北人記憶猶新的驕傲。    出了“張氏帥府”,順便也參觀了一下建造在帥府隔壁的張學良的秘書和情人趙四小姐、趙一狄的故居——一個漂亮的小樓閨舍。趙四小姐的一生也十分偉大,其實在當時那種民不聊生、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幫助張學良就等於在幫助東北人,甚至就是幫助中國人,趙一狄知書達理、一表人才,作為大家閨秀,她從年輕時起就是張學良的貼身秘書,直到張學良被軟禁、去美國、進而成為張學良的正式合法夫人,不但“與子偕老”,並相陪到生命的最後,真令人感慨唏噓不已,觀後感是自古美人兒也愛英雄啊!   從張氏帥府步行到了“五愛街”,那裏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摩肩擦背、遊人如織,十分熱鬧;但是交通比較混亂,好像老鼠們在貓麵前肆意橫行,有人開車竟然在警察眼皮底下闖紅燈!這“黑貓警長”還有個屁用?!進了“五愛商場”,謔!裏麵有十來層上下的小店鋪,看到每一層都是由小商店組成,鱗次櫛比、百貨千玩兒、琳琅滿目。顧客以年輕人居多,可能貨物價格適中,使顧客遂趨之若鶩,使之熱鬧非凡。隻是裏麵空氣欠佳,不敢久留,轉進轉出也就是幾分鍾的功夫。時間緊迫,出來就打的去了小河沿的萬泉公園。 小河沿萬泉公園是我小時候上小學前後常去的地方,也是沈陽當時最日鬧的地方之一。我喜歡那條小河以及那裏的一草一木,夏天在河裏遊泳,冬天在上麵滑冰,長於斯、玩於斯。當年這裏是“原生態”,隻有原始的小樹林和土路、土地而不像現在已經鋪上了方磚人行道、建了牌樓和公園中間活動平台,由一些象華表一樣的水泥柱子圍起來,供人聚會或跳舞之用;小樹林裏還增加了幾個涼亭以及一個小木屋使其平添了幾分“人文景觀”。緊靠公園邊上那個日偽時期建造的、有十多層樓房高的老水塔還在,隻是陳舊了許多。聽說在五十年代初曾經有國民黨特務爬上去準備投毒,在爬到半當中時被解放軍用槍打了下來而當場斃命。我在這個不大不小的公園慢慢地繞了一圈,並與兩位久居本地的長者攀談,終於也發現了當初我所熟悉的、未加修飾的原始空間,並在彼處留下了快照。那就是當年經常有打把式賣藝、說書賣唱、耍猴兒、算命和唱二人轉的地方。路過的行人和看客們把每個場地圍起來,不時地發出感歎聲、喝彩聲和陣陣笑聲,此時此刻,仿佛那高亢激昂、幹不拉脆的東北二人轉的唱腔又在我的耳邊悄然響起。這是我小時候除了自己家大院之外的印象最最深刻的地方,所以我要來看一看、走一走,試圖找回當年那刻骨銘心的感覺和記憶。在我變色眼鏡的後麵,不知不覺地湧出了汍瀾淚水,因不敢在公眾場合放聲痛哭,小河沿“在我心中重千斤”啊! 出了小河沿的萬泉公園,又打的直奔二十七中學,目的是想看看我們家的老宅——“崔家大院”之所在地,現在變成啥樣了。曾經問詢了兩位出租汽車司機,看樣子當地隻有四十歲以上的本地居民才知道當年有個“五愛裏路”。城市改革與拆遷後這個“五愛裏路”已經不複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那條商業大道——“五愛街”。我家從前的地址是“沈陽市沈河區五愛裏八號”,這是家父叮囑一定要記在心裏的地址,免得走丟了找不著家。聽三哥說,“五愛裏路”從前又叫“羊覺寺胡同”。出租車停在二十七中學大鐵門門口,門前有條小路,周圍全都是簡易居民樓房,下車後看到三個門衛都在不約而同地注視著我,立刻上前打招呼並詢問是否知道這裏從前有個“五愛裏路”和“崔家大院”,後麵有個姑子廟,現在應該定位在哪裏?我告訴他說,我們家老宅從前可能就是前國民黨沈陽市鐵路局局長王鳳瑞的宅邸,一九四八年王鳳瑞去了台灣後,由他的親戚賣給了家父崔文彬。其中一位姓孫的、四十來歲的門衛說的確是有些印象,他說他記得這裏曾經有幾個大院,後來都拆了,蓋起了簡易居民樓。他指給我看那裏就是當年的“邱家大院”,但不能肯定是否就是當年的“崔家大院”和確定的具體地點,說他母親今年八十二歲,一直住在沈河區離這裏不遠,知道從前有個尼姑庵,是個姑子廟,那姑子姓甚名誰她都知道,還說文革期間那位姑子曾經被批鬥……。離去機場的時間不多了,還要吃晚飯,否則就去拜訪孫先生的母親了,下次吧。 帶著幾分滿意、謝意和惆悵,我於十一月十七號晚飛離沈陽回到了上海,然而我的心情卻久久不能平靜。看到老家沈陽的滄桑巨變,心裏著實高興。但是,對於沈陽城市繁榮與交通混亂並存的景象也有些擔憂,希望沈陽能在改革開放的機遇中趨利避害、越變越好,尤其是希望將來要看到公共交通能夠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地大大改觀。   我認為,一個人愛祖國、愛家鄉是與生俱來的、生來固有的,用不著別人說教或規勸,隻不過是可以教人學會表達得更好一些、或更有激情罷了。我是怎麽知道的呢?就是因為每次聽說別國地震死人時雖然也會震驚和同情,但總沒有聽到中國某一地區比如汶川地震並死人那樣難過——“我的眼淚水啊,是止不住地玩外噴”! 最後想通過改編香港著名男歌星張敏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原玉,用其原韻結束我的這篇《沈陽遊記》,下麵就這首歌叫做《我的沈陽心》吧:家鄉總在我夢裏,沈陽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沈陽心。雖已是美籍華人,我心也還是沈陽心。盡管離開久遠、地處東西,也改變不了我的沈陽心。八門八關,東陵北陵,在我心裏重千斤。故宮帥府,萬泉公園,心中一樣親。     流在心裏的血啊,澎湃著沈陽的聲音。    我的父母早已在我心裏刻上了沈陽印。    水是家鄉的最甜,人也是家鄉的最親。    離開家鄉已有半個多世紀,也改變不了我的沈陽音。    遼河、渾河,沈河、沈水,在我心裏重千斤。    大豆、高粱,野味、山珍,心中一樣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