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放戰爭時期東北野戰軍的炮兵裝備水平

(2010-09-04 17:33:43) 下一個
關於東北野戰軍炮火的猛烈程度,參加過四平、錦州、天津戰役的國軍將領都有驚心動魄的感受。後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就說,中共能打敗國軍,完全是蘇聯武裝起來的。蘇聯元帥,曾經指揮過遠東戰役的華西列夫斯基回憶有這麽一段:

“僅我們兩個方麵軍轉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就有3700門大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1200挺機槍,將近680處各種軍用倉庫,以及鬆花江分艦隊的一些艦艇。蘇軍司令部還關注使全部武器保持完好以適於作戰使用。”

鑒於當時的中蘇關係並不好,這個元帥的回憶錄數據疑點很多。直到四野入關,也沒有這麽多坦克和飛機。所以他的大炮數據也有問題,何況迫擊炮和擲彈筒,根本不能算重武器,而是日軍的步兵武器。

關於重炮的描述,軍事科學院的5卷本解放戰爭史中,有過濟南戰役前,中央要求各戰略區攻克大城市的紀錄:當時東北條件最好,擁有火炮1100多門,其中山野榴加(注意這裏麵不包括步兵炮和迫擊炮、擲彈筒等)600多門,這就是說當時山野榴加算重炮的,盡管這其中大多數火炮都是一戰的水平,甚至上個世紀末的水平(山野炮大都是1897-1900年的一代管退火炮),但是這確實是當時中國的現狀,隻能是75毫米以上的山野榴加都算重炮,至於外國就是另外的標準了。
  
  我軍自1948年以來,還有兩個曾經用過的計算火炮的標準,也都跟西方甚至蘇聯不同,一個是70毫米以上火炮(算70毫米步兵炮和迫擊炮),一個是82毫米以上火炮(算81毫米/82毫米迫擊炮),後一個標準直到80年代雲南炮戰還采用這個標準,而西方迫擊炮不算火炮的,不管口徑多大的迫擊炮都隻能算步兵武器和工兵武器,不計入炮兵統計。
 
東北1947年夏季攻勢以前,擁有榴彈炮13門,野炮77門,山炮132門(以上重炮合計222門),戰防炮43門,高射炮6門,速射炮27門,平射炮54門,步兵炮57門,機關炮55門,火箭炮35門,迫擊炮419門,60炮301門,擲彈筒3033個,坦克25輛。60炮以上不足1千門。

東北1947年冬季攻勢以前,擁有榴彈炮51門,十加炮5門,野炮104門,山炮248門,戰防炮61門,高射炮37門,速射炮26門,平射炮41門,步兵炮73門,機關炮58門,火箭炮162門,迫擊炮605門,60炮1069門,擲彈筒3648個。

遼沈戰役以前,擁有榴彈炮92門,十加炮8門,野炮194門,山炮324門,戰防炮121門,高射炮54門,速射炮45門,平射炮58門,步兵炮127門,機關炮108門,火箭炮253門,迫擊炮986門,60炮2890門,擲彈筒3959個。這就是打錦州的主要火力(前四種算重炮,600多門)。

從46年蘇軍撤退,到錦州戰役,我軍戰損了一部分火炮,繳獲到的國軍火炮日式的不多,主要是美式的山炮。應該說47年夏季攻勢前的火炮數,基本反映了蘇軍的移交數量,因為那時除了四平戰役損失一部分火炮,大部分都留到夏季攻勢繼續使用。所以可以推算,蘇軍移交給東北民主聯軍的重炮大約是200多門到300多門。60炮以上(不含擲彈筒)大約1千門多一點。

根據遼沈戰役前的統計,東北共軍中的山野榴加基本都是日式,其中92門105榴彈炮都是日式,東北國軍隻有一個36門的日式150榴彈炮團,在遼沈戰役後被共軍接收,除此外都是美式榴彈炮,共軍當時沒有美式榴彈炮,擁有美式榴彈炮還是遼沈戰役後接受繳獲國軍的。至於野炮,更都是日式的,高射炮也是,戰防炮在遼沈戰役前也都是日式,加農炮就是日本關東軍國境守備隊的那21門(當時使用了8門),至於山炮,8成以上為日式,少量繳獲國軍的美75山。遼沈戰役前,東北共軍的火炮基本以日式為主,其中除了46年蘇軍撤退移交一部分,還有和北朝鮮交換的(東北提供農產品,朝鮮提供日軍遺留的火炮,也有部分是朝鮮贈送的),還有大量火炮是北滿地區日軍遺留被我軍辛苦搜集到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