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洞郎問題的由來

(2017-08-18 17:24:24) 下一個

洞郎問題的由來
想了解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中英會議藏印條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B%B1%E8%97%8F%E5%8D%B0%E6%A2%9D%E7%B4%84
“《中英藏印條約》,又稱《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是清朝政府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是確認哲孟雄(今錫金)為英國的保護國,但涉及到西藏。《中英藏印條約》於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3月17日在當時是英國殖民地的印度加爾各答簽訂,8月27日在倫敦交換批準。而後在1893年(光緒十九年)12月5日又根據《中英藏印條約》的規定簽訂《中英藏印續約》。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典藏於台北市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保存。”

這個條約規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9%E5%A7%86%E9%A9%AC%E7%8F%8D%E9%9B%AA%E5%B1%B1
“第一款 藏、哲之界,以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摯山起,至廓爾喀邊界止,分哲屬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
此段話的意思是,中國西藏與英國保護國哲孟雄(即錫金,1975年被印度吞並)的分界,以自與不丹交界的吉姆馬珍雪山起,至廓爾喀(即尼泊爾)邊界止,分為哲孟雄下屬的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諸小河,西藏屬莫竹及近山北流諸小河,以分水流之一帶山頂為界。
自1890年該條約簽訂後,吉姆馬珍雪山一直作為中國、不丹、錫金(1975年後為印度)三國交界點,並在各國地圖中標明。例如1923年英屬印度測繪局長製的一幅地圖便清楚地將吉姆馬珍雪山標明為中國、不丹、錫金三國交界點[3]。大英圖書館藏有的權威且準確的錫金地圖是最多的,由英屬印度測繪局在1933年至1937年間製作的錫金地圖均將吉姆馬珍雪山標明為中國、不丹、錫金三國交界點[4][5]。此後,英屬印度測繪局及不丹製作的地圖分別改將三國交界點繪製在吉姆馬珍雪山以北6.5公裏靠近巴塘拉(Batang La)處。”

這個條約的英文是這樣的(這裏Mount Gipmochi,吉姆馬珍雪山就是莫摯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pmochi
“The boundary of Sikkim and Tibet shall be the crest of the mountain range separating the waters flowing into the Sikkim Teesta and its affluents from the waters flowing into the Tibetan Mochu and northwards into other rivers of Tibet. The line commences at Mount Gipmochi on the Bhutan frontier and follows the above-mentioned waterparting to the point where it meets Nipal territory.”

Gipmochi wiki提到了爭議但是采用的是印方說法(兔子還要努力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pmochi
“The Article mentions Gipmochi as being on Bhutan border, but fails to state any other details regarding Bhutan. Bhutan was not a signatory to the Convention.[5] Further, Gipmochi is not the highest point on the Doklam plateau. Merug La, at 15,266 feet, and Sinchela, at 14,531 feet, are higher, making the Batang La–Merug La–Sinchela line the highest watershed in the region.[5][7].”


印方說法有2點都不合理:
1. 沒有不丹參與-當時英和清定條約,雙方應該知道誰是主人。
2. Gipmochi不是最高峰-這完全是狡辯。條約已定,和是不是最高峰有毛關係?在法律文件中特指overwrite指是慣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