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竇山

看見了,聽到了,想到了……
正文

「香格裏拉圍城:神話 •小說 • 電影」

(2010-07-28 19:06:29) 下一個

        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1931年創作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書中描繪的猶如世外桃源般的“香格裏拉”,引起世界尤其是西方人的關注,以至於掀起了一陣追尋“香格裏拉”的熱潮。近年來,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背景下,這股熱潮在中國漫延,一些地方還就“香格裏拉”的歸屬發生了爭執。

 

        一部小說真有這樣的魔力嗎? 717日下午,在座無虛席的洛城圖書館,張寬博士以《香格裏拉圍城:神話 · 小說 · 電影》為題,為大家做了詳解。

 

       一部文學作品的暢銷總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密切相關。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戰的慘痛記憶還未治愈,大蕭條接踵而至,失業、饑餓如影隨行,西方人在現實中覺得無處躲避。小說在此時發表,正好切合了西人想要逃避現實困頓、繁雜,追尋心靈和平安寧、物質富庶的要求。於是,書中描繪的“香格裏拉”成了他們心目中歐洲文明即人類文明的最後保留地和守護者。

 

       小說的基本框架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架載了四個西方人的小型客機,在中亞某國的騷亂中被劫持,迫降在藏區一條叫藍月亮的山穀(BLUEMOON英文中本身就是罕見的意思),四位乘客被安排入住香格裏拉喇嘛寺。

 

       藍月亮山穀被描繪成人間天堂。它與世隔絕,沒有戰爭,四季鮮花盛開;人的平均壽命數百歲;那裏盛產黃金,物產豐富;寺院像西方的星級賓館;圖書館收藏豐富,喇嘛們都是飽學之士。大喇嘛則是兩百多年前來自盧森堡的裴洛神父。神父日漸衰老,人類最後的樂土麵臨接班危機。他深信隻有白種男人才擔負得起引導藍月亮山穀的責任。於是,康韋——這個歐洲文明孕育出來的最優秀的人被劫持了。小說的最後,康韋人間蒸發下落不明,香格裏拉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永遠地消失在地平線以外,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

 

        小說一經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 1937年被改編成電影,藏區成了“看得見”的白人的天堂和避難所。隨之而來的是“香格裏拉” 作為一種“精神符號”而深植於西方人心靈,以至於大多數西方人對西藏的印象和感情直接受該小說和電影的影響,事實是很多西方人並沒有去過西藏。

 

         演講中,張寬博士特別點出充斥於小說、電影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白人至上、族群優劣隨處可見。大喇嘛是白人,接班人也必須是白人。劫機者塔魯摯愛藍月穀,卻是“中國豬”而不能接班。書中更借神父之口,表達作者對非白人的輕蔑,對日耳曼種、拉丁種的贊美。這種描繪是西方人樂於見到和信服的,也是小說暢銷的另一個原因。這種殖民主義的思維一直延續至今,影響著西方人對西藏的情感和看法,間接使得今天的西藏快變成不可碰觸的敏感議題。

 

        

        2002年,雲南的中甸搶得先機,正式改名為香格裏拉,成為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她不再與世隔絕。遙遠、神秘、脫塵的香格裏拉墮入了塵世,雖然天依然藍、水依然綠。

 

        演講結束後,大家意猶未盡,提出不少的問題和話題,張寬博士一一作答。更有在座的聽眾邀約張博士下次再給大家演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