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50年中國GDP總量曾經是日本的兩倍,怎麽現在才超過?

(2010-08-22 13:32:24) 下一個


消息來源:鳳凰網

1950年中國GDP總量曾經是日本的兩倍,怎麽現在才超過?
  近日,日本公布上半年和二季度經濟數據,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中國媒體熱炒的焦點,許多中國人沉浸在盛世重來的喜悅之中。殊不知,不用說中國古代長達數千年經濟領先於日本的現實,就是在60年前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GDP甚至兩倍於日本。六十年過去了,中國人口增長了三倍,日本人口保持穩定,中國遲至今日GDP才開始超過日本,卻沒有保持當年兩倍於日本的優勢,麵對這個階段性和有限性的進步,中國人更多的是需要反思而不是沾沾自喜。

  二戰結束後,盡管中國比日本多打了三年內戰,但是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的打擊遠遠超過中國。因為1949年新中國建國初期,飽經戰亂的中國的GDP竟然相當於日本的兩倍,由此可見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的打擊之大。新中國成立後的十年間,雖然中國人生活水平很低,但基本上安居樂業,比日本強出許多。

  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說:“如果我們不向曆史學習,我們將被迫重演曆史。”戰後60多年以來,中日發展一定程度上來源於對戰爭的認識和學習。實踐證明,日本雖然對戰爭責任的承擔嚴重缺乏,但是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民族發展上,比中國更多地從戰爭中吸取了教訓。中國的老師是蘇聯,日本的老師是美國。日本學習美國遠比中國學習蘇聯成功,從而實現了迅速發展和複興。

  中國人說原子彈讓日本人怕美國,其實日本人更深刻地看到了原子彈背後是美國領先世界的科技力量,裕仁天皇和敗軍之將山下奉文都認為是科技落後導致了日本失敗。當時美國刊登東京廢墟的照片,文字是“沒有技術民族的末日”,深深地刺痛了日本人;一台美國巨鏟清理廢墟一天可進行1000人3天才能完成的勞動,也讓日本人驚訝不已。

  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饑餓的日本人排隊買書籍,爭先恐後學習昨天還被視為“鬼話”的英語。改革開放前,中國認為學英語是崇洋媚外,學的俄語至今難以派上用場。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對科學技術缺乏應有的重視。革命戰爭年代條件艱苦,宣揚“小米加步槍能打敗敵人的飛機和大炮”,“雙腳能賽過敵人的汽車輪”。精神可貴,業績光輝,但是顯然不利於裝備改進,日本人也不認為這是自己失敗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後到文革結束這一期間,中國用戰爭年代的犧牲精神、軍事思想指導建設,在“大躍進”中大搞群眾運動和人海戰術,砸鍋賣鐵“大煉鋼鐵”,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出現了大饑荒。

  日本以“拿來主義”著稱,戰後到美國學習新工藝和生產技術,僅僅花費25億美元,占美國每年研究經費的10%,就幾乎把西方所有技術搞到了手。

  日本侵華帶給了中國巨大的苦難,但不自覺地促成了一盤散沙的中國凝聚力的提高。然而抗戰後國民黨發動內戰,加上新中國發動“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沒有敵人也要找出敵人,將因禍得福的凝聚力成果破壞殆盡。

  侵華時,日本電車經過皇宮時,全體乘客起立致敬;日軍向本土遙拜,高呼“天皇萬歲”。戰後日本走向民主,上下一致飛快地建設之時,中國人又高呼“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

  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擁有強大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力量,由於它們參加二戰,才使德國、日本法西斯遭受沉重打擊而加速滅亡。在戰爭中,中國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戰後,日本專注於自身恢複和經濟發展,不直接參與國際軍事政治爭端,從而減輕了不必要的負擔。而中國采取激進的革命路線,“兩個拳頭打人”,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結果付出沉重代價。

  當日本開始沿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時,中國卻搞交通閉塞的“山”、“散”、“洞”的“三線”建設,重要工廠要在美國遠東空軍攻擊距離以外。而中國在自己人民吃不飽穿不暖時,在激進的意識形態指導下,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勒緊褲帶援助亞非拉國家,乃至比中國人生活水平還高的國家。援外數額占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在6%左右,遠遠高於而今的日本、美國。但是好心沒好報,有的國家以低於援助本身的價格賣掉物資,甚至指責中國別有用心。

  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對國際局勢做出了實事求是地分析,提出“韜光養晦”策略,堅決實行改革開放,經濟報持續速增長。筆者王錦思認為,毋庸諱言,中國還存在各種問題,和日本在其他領域存在巨大差距,總結經驗教訓,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活力的必要一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