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國

天涯浪跡 四海漂泊 多少故事
正文

天問,詩人和科學的第一次擁抱

(2021-06-18 20:50:45) 下一個

       我問過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TIANWEN是什麽意思?他馬上回答,那是中國人發射到火星的宇宙飛船天問一號。了不起,你們的航天技術已經趕上來了,甚至有些方麵還非常先進。

        那麽中文“天問”又是什麽意思?他遲疑著。也許和美國的飛船名字差不多,可以從“水手號”,“海盜號”,“維京號”,“觀察者號”,“勘探者號”,“探路者號”,“勇氣號”,:機遇號“,“鳳凰號”,“好奇號”裏麵挑一個?

         難怪,多少外國人能知道一個落後兩百多年的民族兩千多年前的詩作呢?

         《天問》是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一位文學家、思想家、和愛國者——屈原在生命活動晚期的不朽詩作。它既是詩,又是給喜歡思考的人出的考題。

         屈原在中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曆史人物。他是曆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因為政治主張被流放在外。當他得知自己國家的都城被強敵占領後投江自盡。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是對這位偉大詩人的紀念。延綿兩千多年,屈原已經遠遠超出曆史人物的原型,融合了中華民族對先賢的懷念,想象,期望,和寄托。

         屈原在詩中一開始就對天發問,宇宙是怎樣形成的?誰能測量天的高度?日月星辰按什麽尺度分布?月亮上的黑影代表什麽?詩人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代表祖先探索未知的願望,也是一個民族發展科學技術、進而洞察每一個自然現象和自然規律的原動力。他在問天,同時也在問後來人。誰能回答一個詩人在他生命處於孤獨和絕望中提出的問題?

         提到發展科學技術,不能不再提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藥、和指南針。不錯,那是發展科學技術的開始,是基礎的基礎。其中發展最好的應該是造紙和印刷。中國的語言文字給曆代達人提供了最為完美的創作工具。它以形像、格式、聲調、韻律兼容並茂的獨特形式出現,引得曆代主流精英學霸為其燒腦,多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豪氣概。恰恰是造紙和印刷的發明使許多美文美畫得以記錄、流傳於後世。

         千百年來,中國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道學、儒學、史學、文學、和理學的發展史。其中稍感缺失的便是科技發展。火藥用來做煙花爆竹,確實可以烘托出一派熱鬧祥和的氣氛;指南針陳設在宮殿豪宅裏,隻能旁證它的主人坐北朝南的尊嚴。直到有一天,世界上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的國家把火藥的爆炸威力提高到毀滅性的高度,把指南針安裝在遠涉重洋的炮艦上。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在被列強炮火轟開的國門和鍍金銅缸上留下的刺刀印跡麵前終於看清楚:一個以道治國,以德服人,以孝為本,以善為先的民族,一夜間便置身於一個社會化了的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新世界。她必須重新考慮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複興之道。

         支撐西方列強稱霸擴張的是它背後發達的科技文明。當中國式文明和西方科技文明發生衝突的時候,中國人第一次意識到危機感。這不是以往文明與野蠻的衝突,而是兩種文明之間的衝突。事實證明,隻要中國人開始注重發展科學技術,短短幾十年時間所取得的成就已經令世人矚目。正像這位美國朋友說的,中國在科技方麵已經趕上來了,甚至有些方麵還非常先進。過去曾經不計代價打開中國市場的國家,今天麵對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正忙不迭地關閉自家國門,擔心有朝一日中國人要來分吃他們那份午餐。一百多年前,中國曾經是西方列強案板上的魚肉,今天,即便是列強中最強的國家也把中國當成最具威脅的敵人。天問一號成功環繞、著陸、漫遊火星,又一次標誌著中華民族被壓抑已久的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和智慧正蓄勢待發,必將驚世駭俗。

         相信不遠的將來,隨著天問係列宇宙探索計劃為人類成功解答一個一個時空遙遠的未知,不僅屈原在天之靈得以蔚籍,而且會有更多的熱愛和平、熱愛自然、為真理而求索的外國人加入到慶祝端午節的人流中來。

          屈原精神,萬古流芳!

 

 

子鵬

2021.6.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