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國

天涯浪跡 四海漂泊 多少故事
正文

賭博為什麽會上癮?

(2010-07-03 11:21:56) 下一個

好賭的人,無論曾經有過如何輝煌的戰績,從概率的角度看,最後的結果多半會輸。再看看賭場與日俱增的業績核算,不難想象其中的利潤都是從誰的腰包裏掏出來的。許多資源有限的賭徒,抱著“贏回血本”的希望,在輸掉最後可以抵押的財產後,精神頹廢、消極抑鬱,一反一擲千金的英豪氣概。最後,竟成了病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家注意的對象。 

病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首先希望解決的問題、就是找到勾引大部分賭徒屢賭屢輸、越輸越大的根本原因。經過多年研究發現:

好賭的根源在大腦 

生理學實驗發現,賭博能夠刺激人的大腦產生一種醫學上稱之為“多巴胺”的神經介質。神經介質是神經係統傳遞信息的化學物質。人的神經細胞為了把信號從一點傳遞到令一點,需要經過細胞本身延伸在外的神經纖維和細胞之間的縫隙。信息通常以電信號的形式經過神經纖維;而采用釋放神經介質的方式讓信使跨過細胞之間的縫隙、把信號傳給相鄰的神經細胞。大腦中含有許多種不同的神經介質。這些神經介質分別負責傳遞感覺、運動、覺醒、睡眠、記憶、情緒,等各種各樣的神經信號。其中包括能夠讓人感到快活的神經信號。也許不難猜到,多巴胺所負責傳遞的信號之一恰恰是那種使人欣快的感覺。一旦嚐到多巴胺給人帶來的欣快感受,很多人都會再次重複那種與欣快感覺相聯係的行為。賭博恰恰觸到了大腦中釋放多巴胺的那根“筋”。 如此,病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研究的下一個問題,就是要搞清楚賭博這種行為中、究竟那種因素促成了多巴胺的釋放。贏錢?輸錢?還是打平手?


猴子上台翻底牌 

為了尋找賭博和神經介質釋放之間關係的直接證據,一組瑞士科學家用猴子實驗來模擬人類賭博行為。實驗前,科學家給猴子大腦裝上電極。這些電極可以隨時記錄猴子大腦內特定神經細胞放電的情況。在這項實驗中,那些細胞放電就說明這些細胞正在釋放神經介質。如果釋放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放電猛增,就說明猴子已經找到了感覺。實驗開始後,猴子麵前設置的電腦屏幕上可以顯出五種不同的圖案。每當一種圖案出現時,猴子就有機會得到獎勵——一口果汁。記錄發現,如果一種圖案讓猴子根本猜不出來能否得到糖水獎勵,分泌多巴胺的神經細胞出現放電活動最頻繁。猴子也因此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相反,如果某一特定圖案表示肯定有獎或肯定無獎,都不足以刺激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說明期待和猜測渴望得到的結果最能激發多巴胺釋放。這項研究向人們提示,賭徒之所以不斷回頭,主要來自對下注之後、結果未卜時候刺激的追求。


好賭與好毒有共性 

好賭的人無論贏錢、輸錢、打平手,到時候一定會忍不住再去尋找同樣的刺激。盡管多數人不知道多巴胺是何物,卻知道如何調動自己的神經細胞去合成、釋放這種神經介質。分析吸毒和好賭這兩種違反法律或健康準則的行為,都具有難以自製的成癮性;使人為了一時的快樂喪失理智,甚至不惜以傾家蕩產為代價。不難看出,賭癮和毒癮多有相似之處。事實上,生理學實驗已經證明,吸毒和賭博給人的欣快感覺都與刺激神經細胞釋放多巴胺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體少不了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介質。缺少它,人就可能患帕金森氏病。而且,回顧人類進化和發展的過程,多巴胺的積極意義更不可忽視。在科學研究職業化之前,它曾經是對人們探索自然界、滿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唯一獎勵。因為,探索自然包含著冒險因素,同時也意味著可能發現前人從未發現過的新事物。這種前景未卜而又令人向往的心理狀態也可能刺激多巴胺釋放,給人以內在的欣快感受,從而激勵人們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新的探索。和賭博所不同的是,探索自然界的過程增加了人的見識、經驗和教訓,也為新的探索打下了成功的基礎。賭博則不然。無論賭多少次都不會讓人長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