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紅豆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隻道是尋常。
個人資料
正文

紀伯倫簡介

(2010-07-29 10:39:24) 下一個

  

       卡裏·紀伯倫(英語:Khalil Gibran,阿拉伯語:جبران خليل جبران)本名是Gibran Khalil 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紀伯倫是一個黎巴嫩藝術家, 詩人 ,作家, 哲學家和神學家 ,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代表作:《淚與笑》、《沙與沫》、《先知》。紀伯倫的散文詩歌在曆史上第三暢銷,僅次於威廉·莎士比亞和中國的老子。

       紀伯倫出生於黎巴嫩(當時屬奧斯曼帝國統治)的一個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1908年赴巴黎師從羅丹學習藝術。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直到1931年逝世於美國紐約,遺體葬於黎巴嫩。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誌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著名 。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集》(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趣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之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與美、生與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自由、理智與熱情宗教等一係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裏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種神秘的力量,盡管某些作品不能被人們有限的思想去理解,亦無法體會到紀伯倫作品的全部魅力,但是這不妨礙人們去享受作品中的愛與美,人們亦會為了更加努力的去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深層含義。期望有一天能體會到散文中描述到的那種全部的美與愛,亦如紀伯倫所說:且讓聲音中的聲音,說給耳朵的耳朵聆聽。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一八八三—一九三一),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紮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裏——是我悸動的心髒。”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占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歎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麵,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