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什麽時候中國人能拿諾貝爾獎?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

(2010-10-04 14:28:24) 下一個
又到一年諾獎時
by 李華芳

一個獎之所以能成為公眾念念不忘年年不忘的話題,大抵是因為一來獎項的確推薦了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不管是科研成果還是思想理念;二來是因為獎項能激勵相互之間的競爭,從而挑選出高質量的公共產品。這不僅得益於獎項所代表的榮耀(通過一係列儀式化的程序來加強),也得益於獎項提供的高額獎金。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比較諾貝爾與奧斯卡這兩個獎項。
中國何時獲諾獎對於中國來說,之前一直有一個話題是,什麽時候中國人能拿諾貝爾獎?這其實是一個偽問題。有心人可以查一下198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的獲得者,你說他不是中國人吧,那你就犯了政治錯誤,因為你定義了該領域不屬於中國。那麽你說他是中國人吧,那就破除了第一個獲諾獎的中國人是誰的偽問題。實際上,還有很多華人獲得了諾貝爾獎,中國官方在這個時候會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將人家八輩祖宗供出來找點沾親帶故的安慰,全然不追問為什麽這些原本的中國人後來竟然成了海外華人。
這個原因其實是這樣的。小時候我讀過《林衝雪夜上梁山》,林衝放著好好的官不當,為什麽最後竟然上梁山了呢?答案是:被逼的。200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明顯一例。所以不要問什麽中國人什麽時候獲諾獎的偽問題了。當然還會有繼續問這一類問題的人,他們要麽是別有用心的5毛,要麽就是沒學會用Google。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這一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注定和過往一樣會備受爭議。實際上,最近幾年來,除了尤努斯及其格萊瑉銀行通過小額貸款減貧促進了和平獲獎,爭議不大之外,幾乎每一個獲獎者都是極具爭議的。例如奧巴馬獲獎,就有美國笑星Joe Wang調侃說:“一個發動了2次戰爭的人獲得了和平獎,更糟糕的是,他還接受了。你能想象比這個更操蛋的事情嗎?實際上,我能想到一個,那就是把獎金給軍隊。”
今年的和平獎有中國人獲得提名,不過你知道他是很敏感的,全身上下都敏感,連寫出他的名字都敏感。所以暫且按下不表。有意思的是,中國副外長傅瑩今年夏天的時候就在挪威向諾獎研究院院長龍德斯塔德透露消息,說如果中國異見人士獲獎,將會影響中國和挪威的關係。副外長不管是接到授意還是自主行為,都極其不明智。果然,龍德斯塔德老兄就一點不買賬,去BBC、WSJ等滿世界嚷嚷說諾獎委員會是獨立機構,不會屈從壓力雲雲。這其實也很扯,這樣一來如果不頒獎給中國人,不就會被認為諾獎委員會屈從於中國的壓力了。

當然,這個敏感的中國人值得獲一次獎,理由徐友漁先生在寫給歐洲的一封信裏說得很清楚了。如果大家希望中國人獲得諾獎,我這裏有一個小小的靠譜建議,就是先把英文學好咯。然後寫信遊說諾獎委員會。例如我就把徐老師的信一不小心的轉給了龍德斯塔德老兄了。
2010年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
其實值得一提的倒是今年的IG NOBEL PRIZE FOR BIOLOGY,中國科學家獲得本年度搞笑諾貝爾生物學獎,廣東昆蟲研究所生物學家通過紅外攝像機拍攝蝙蝠夜晚活動時發現短鼻果蝠會利用來延長交配時間。這個搞笑諾貝爾獎,其實是一本正經的學問,隻是覺得將諾大的智慧用於這麽小的事情上有些不夠“合算”,當然其本身主要是為了好玩。不過,科學和教育都起源於好玩。這次中國人能獲獎,卻無人願意出席這個好玩的大會,未免有些遺憾。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除了博彩公司會以誰會獲獎作為產品進行銷售外,另外也有一些自發的競猜活動。國外最為著名的應該是哈佛大學競猜經濟學獎了。這一競猜活動的設計也很有意思,獎金是靠參與競猜者投入來籌集的,非常像一個公共品博弈實驗,不過參加對象基本上都是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的冷幽默,這些家夥不能參加)。
國內最早實行這一競猜製度是浙江大學經濟學院,不知道這個傳統是不是還在繼續。還在繼續的話,我覺得是個不錯的事情。一來大家可以好好玩一下,二來也可以贏取一些獎金。不過這個製度設計上可以稍微改一下。例如要求競猜者事先在競猜獲獎者的時候,一並提供該經濟學家的生平介紹和主要思想介紹。不過這個好像已經在實行了。另外就是可以組隊參賽,最後獲獎的話要做一個presentation。這樣不僅讓學生覺得好玩,還促進了學習,並且能夠鍛煉學生的學術組織和表達能力。這樣的好事,各個大學都可以搞,而且資金應該不需要很多。可能的話,還可以搞高校之間的PK。對改進學術氛圍有好處。
這樣做的溢出效應是,免得經濟學獎頒布後一大幫媒體胡說八道。競猜隊伍直接準備新聞稿給媒體就好了。這樣會更有效率,同時也避免以訛傳訛。

那麽你會猜誰獲得今年的和平獎和經濟學獎呢?
首發李華芳博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