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閑話張靈甫(給喜歡帥哥的腦子有點兒哪啥的妹妹哥哥們轉一個)

(2010-11-11 10:51:49) 下一個

 


有文化的軍事家——王耀武 ੍ 閑話之五閑話張靈甫


張靈甫是一些人眼中的帥哥,頭上頂著很多光環,什麽陸軍上將,什麽青天白日勳章,什麽美國自由勳章,可惜這些都是無中生有,隻是極端崇拜而心生的幻像,與事實相去甚遠。


抗戰時期的張靈甫,累有戰功,在第74軍抗日好漢中名列第7位,位居李天霞之後,恕不再複述。


張靈甫,原名張宗靈,字鍾麟,1903年8月20日出生於陝西長安。因殺妻而臭名遠播,故改名,以示洗麵革心,重新做人。


張靈甫一生結過4次婚:


第1次結婚,張靈甫中學還沒有畢業,妻子叫邢鳳英,是童養媳。張靈甫在外打仗,邢鳳英留在老家,照顧公婆,常年孤守。直到張靈甫的第二位妻子被殺後,邢鳳英為張靈甫生下個兒子,叫張居禮。張居禮以教書為業,曾任陝西省政協常委。邢鳳英於1977年去世。


第2次結婚是在1933年冬,妻子叫吳海蘭,四川廣元人。是年,張靈甫30歲,吳海蘭16歲。次年,女兒張清芳出生。1935年底,張靈甫懷疑妻子有外遇,槍殺吳海蘭,獲刑10年。女兒由邢鳳英撫養成人,改名為張芳雲。


第3次結婚是在1937年,妻子叫高豔玉,大家閨秀。有一女,叫張慧珺。抗戰結束後,張靈甫再次結婚,高豔玉被休掉。



第4次結婚是在1945年秋,妻子叫王玉齡,湖南長沙人。是年,張靈甫42歲,王玉齡17歲。次年,兒子張道宇出生。結婚兩年後,張靈甫被擊斃於孟良崮。


張靈甫,棄妻,殺妻,休妻,全都有了,從中不難看出其真實的為人。有粉張靈甫的人,認為這個人是血性男人,是個純粹軍人,其純粹性近代隻有沈從文一人可比。有不粉張靈甫的人,認為這個人有嚴重的人格缺陷,性格多疑,脾氣暴戾,心胸狹窄。


一個人的外表,是很能迷惑人的,好色之心人皆有之。看看右邊這張照片,眼白多白呀。盡管一再指出,這是經過PS的照片,與真人有差距,可粉絲們寧願 相信真人就是這樣的,並以照片為依據將其奉為民國帥哥。可是,沒見到有粉絲拿著下麵這張照片呼帥哥的,因為沒有經過PS的照片不那麽上眼,盡管是同一個 人。



張靈甫粉絲所津津樂道的,有三個字眼:


一曰“殺妻”,說血性男兒,勢當如此;


二曰“張古山”,說沒有張靈甫,就沒有萬家嶺大捷;


三曰“孟良崮”,說勇作釣餌,殺身成仁。


作為張粉,我也摻乎摻乎。先說“殺妻”。


這事本來很清楚:張靈甫在老家把妻子吳海蘭開槍打死,若無其事地潛回部隊。吳家告狀,“團長古城殺妻案”上了報,到了宋美齡那裏,到了蔣介石那裏, 才開始抓人。經法庭審理,判刑10年,張靈甫入獄服刑。至於殺妻的原因,軍內同僚認為是懷疑妻子有外遇所致,張靈甫本人推說是感情不和,一時性起。


近年翻案風起,說是吳海蘭偷拿了張靈甫的文件,推演出她是共諜,且與上線上床。如此,這張靈甫簡直就是大義滅親呀,何罪之有?可能這些人忘記了,那 事兒發生在1935年底,正是蔣介石大力鏟除共匪的時候,圍追堵截長征中的共軍,把他們一路趕到了陝北。殺共諜,是英雄之舉,哪裏會有罪呢?可事實是,蔣 介石都不相信這共諜一說,照樣判刑入獄。現在還拿出來哆嗦什麽呢?


這共諜的說法,查了一下,竟隻有一個源頭,那就是張靈甫的第4任妻子王玉齡。張靈甫當時跟王玉齡這樣說,也是可以理解的。否則,對年僅17歲的未婚 妻/新婚妻你能說什麽呢?說是懷疑前妻有外遇就開槍,或說是感情不和就開槍,那不就成了赤裸裸的威脅了嗎?一個二百五都不會這樣傻,更何況張靈甫是個42 歲的成熟男人呢?用一句說濫的話來說,這是張靈甫的善意謊言。


有人分析了老蔣隻判張靈甫10年刑且1年後就放出來這件事,結論是老蔣必敗於老毛。與此對比的是當年延安的黃克功事件,結果老毛把黃克功公審殺了, 表明執法如山的態度,絕不允許有人利用上戰場將功贖罪的借口逃避法律製裁。當時,黃克功是抗大第15大隊大隊長,是長征過來的老紅軍,會師時是旅長。 1937年因逼婚不成,槍殺女友。黃克功被捕後,認罪,隻希望能死在戰場上。看看老毛是怎樣說的:


“雷經天同誌:你及黃克功的信均收閱。黃克功過去的鬥爭曆史是光榮的,今天處以極刑,我及黨中央的同誌都是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 個共產黨員、紅軍幹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殘忍的,失掉黨的立場的,失掉革命立場的,失掉人的立場的行為,如赦免他,便無以教育黨,無以教育紅軍,無以教育革 命,根據黨與紅軍的紀律,處他以極刑。正因為黃克功不同於一個普通人,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共產黨員,正因為他是一個多年的紅軍,所以不能不這樣辦。共產 黨與紅軍,對於自己的黨員與紅軍成員不能不執行比一般平民更加嚴格的紀律。當此國家危急革命緊張之時,黃克功卑鄙無恥殘忍自私至如此程度,他之處死,是他 自己的行為決定的。一切共產黨員,一切紅軍指戰員,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黃克功為前車之鑒。——毛澤東 1937年10月10日”


借用小品中的一句話: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麽大呢?


現在來說說“張古山”。


在我的同好中,最典型的說法是:


“當年武漢保衛戰中,若不是張靈甫提議奇襲張古山,安有國軍抗戰時期唯一一次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萬家嶺大捷?”


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可能對萬家嶺戰役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我就勉為其難,再說一遍。


張古山,在萬家嶺戰役中,不是獨一無二的。非但有二,還有三,還有四,一共有十個主戰場,張古山隻是其中之一。怎麽會這樣?這與萬家嶺地區的地形有關。


這一地區,雖不是一馬平川,但也沒有關隘天險,隻有些高高低低的小山包,作為居高臨下的軍事高地。最高峰是萬家嶺,也不過50米高;張古山更矮,隻有30米高。萬家嶺處處都是戰場,因而形成了十個主戰場。


薛嶽指揮國軍,把日軍第106師團,就包圍在這裏。這種包圍,是柔性的,與剛性的圍牆不同。


如果說,羊圈的圍牆開個口,羊會跑出去,而事後補牆,雖說是“猶未晚也”,但跑了的羊,就是跑了。這種牆是剛性的,但萬家嶺的包圍是不同的,是柔性 的。也就是說,有的高地,你打下來,包圍圈就縮小一點,不意味著敵人被消滅;反過來,敵人奪了去,包圍圈就擴大一點,不意味著包圍圈被撕開。張古山就是這 樣一個高地。事實也是這樣,張古山三陷三奪,在陷落日軍手中時,日軍也沒有從這裏衝出包圍圈;在國軍奪回後,日軍殘部最後在其他地方炸開一個通道,逃了出 去。所以,張古山的得與失,都不是萬家嶺大捷的決定因素。打下張古山的最大作用,就是居高臨下,有利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我的一些同好聲稱“沒有張古山爭 奪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萬家嶺大捷”,實在是誇張的可愛。


至於張靈甫的作用,當時隻是師長王耀武手下的一個部將,領兵上陣衝殺,各團的機關槍,由王耀武集中使用。王耀武也隻是率部參加張古山的後期戰鬥,前 期是馮聖發負責。張古山戰場的總指揮是軍長俞濟時,萬家嶺戰役的總指揮是司令薛嶽。從大的場景來看,實在見不到張靈甫的什麽身影。


我以前說過所謂的張靈甫奇襲張古山,這奇襲是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即便是算作奇襲,那張古山三陷三奪,總不能次次奇襲,總不能國軍靠奇襲,日軍也靠 奇襲吧?所以,有沒有奇襲,張古山都是可以攻占的,事實上也是被多次攻占過。另外,別拿30米的張古山去比三國鄧艾的陰平,相差太遠。


張靈甫因張古山而出名,但不是因為作戰,而是因為田漢編劇《德安大捷》。這個戲裏麵有藝術誇張,在所難免,比如說30米的張古山上有個“鳥獸絕跡的 鷹絕崖”,原意是振民心、鼓士氣。但因出現了基層軍官,借用張靈甫的真名,現在卻被人看成是為張靈甫個人樹碑立傳。這樣的結果,可能是田漢當初所沒有想到 的。把文藝形象等同於現實中的人,是我一些同好的一種偏好。


從田漢的戲劇中,我的這些同好得出了沒有張靈甫就沒有萬家嶺大捷的結論,嗬嗬,佩服一下


現在來說“孟良崮”。


這可是張靈甫的成名戰。成名不是因為打了勝仗,而是因為打了敗仗,把國軍王牌部隊、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徹底葬送掉,終成“現代馬謖”之名。


先看一下國軍的真實軍力。張靈甫74師是全美械師,李天霞83師是半美械師,黃伯韜25師是全日械師。實力高低,不言自明。在江淮爭奪中,華野敗而 不潰,國軍同樣損失慘重。張靈甫兩戰漣水,一敗一勝,已經傷到筋骨。李天霞的主力團,第56團和第57團,在宣泰戰鬥中被滅。這是美械團,這也是共軍第一 次殲滅國軍嫡係的美械團,連老毛都急不可待地問訊戰鬥結果。李天霞戰後反省道:“粟裕打仗確實厲害。我都沒想到,他居然敢碰我的美械團。都怪我確實太大 意,過於輕敵。” 就在半個月前,1947年4月29日,李天霞83師在臨沂西北的青駝寺,被華野又吃掉了3000人。國軍情報處長毛森,早在孟良崮戰役之前,就提醒湯恩伯 注意國軍的真實狀況:“兩軍久戰,張部已成外強中幹,李部猶如強弩之末。”


對於山東形勢,也不能說張靈甫一點感覺都沒有,他曾私底下說過:“共軍無論在戰略戰役戰鬥皆優於國軍。數月來,共軍向東則東,向西則西,本軍北調援 魯,南調援兩淮,傷亡過半,決戰不能,再過年餘將死無葬身之地,吾公以為如何?”當然,雖然他嘴上說國軍,但在心裏可能不包括他74師的。這從他的實際言 行中可以看出。


張靈甫雖然與黃伯韜、李天霞都是師長,但級別低於後者,因為黃、李都是縱隊司令。進入山東後,張靈甫一直受李天霞的領導,包括跟隨李天霞攻打山東省 委省府所在地臨沂。張靈甫心有不滿,抱怨說“硬拚犧牲是我,有功是李天霞”。張靈甫到達沂蒙山區後,即請求劃歸黃伯韜指揮,變更指揮係統。雖說歸黃伯韜指 揮,但又不聽黃伯韜的指揮。張靈甫修築從垛莊至坦埠的公路,黃伯韜勸阻,張靈甫不聽;張靈甫遇阻收縮,黃伯韜命令他退守垛莊一線,控製天馬山,與其它國軍 拉成一條線,張靈甫拒不領命,放棄天馬山,獨占孟良崮。


張靈甫執拗地退守孟良崮,固然有狂妄自大的因素,但也可能有賭氣的成分。對於到沂蒙山區作戰,張靈甫頗有微詞,他曾憤憤地說過:“我是重裝備部隊, 如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力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戰,等於牽大水牛上石頭山。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 死給他們看吧!”


據薩蘇介紹,有位華野老兵認為,吳化文比張靈甫厲害,因為吳化文刁哇,你打不著。言外之意,張靈甫蠢,自己送上門了。


說張靈甫自己送上門,其實也並非孤軍深入那種,隻不過突前了一些。具體突前了多少呢?離左側黃伯韜有6公裏,離右側李天霞隻有4公裏。就是這看上去 不起眼的幾公裏,為華野穿插留下了空間。當然,這種稍縱即逝的戰機,不是什麽人都能抓住的。陳粟“耍龍燈”,已經耍了很長時間,直到5月12日才有了真正 的戰機。這是需要耐心的。在5月4日,老毛還電示:“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


最先出現的機會,其實並不是74師,而是處於李天霞右邊的第7軍和整48師,比較暴露。事實上,華野已經下達了對這兩個軍的作戰命令。11日,74 師這裏出現了戰機,當晚華野開會決定更改作戰計劃,改打中間的74師張靈甫。粟裕把這個稱作“黑虎掏心”,陳毅定下戰役決心,說“我們就是要有從百萬軍中 取上將首級的氣概!”。戰役定於13日黃昏發起。


華野9個縱隊,25萬部隊,全部投入戰役。其中,4縱陶勇和9縱許世友正麵迎擊,2縱韋國清、3縱何以祥、7縱成鈞、10縱宋時輪在外圍阻援,1縱葉飛、6縱王必成、8縱王建安肩負主攻和打援的雙重任務。這樣算下來,直接圍攻74師的部隊有10萬,阻援部隊有15萬。


正在魯南的6縱王必成,12日接令奔襲垛莊。6縱日夜兼程,遇敵機轟炸不閃不避不停不臥,240裏奔襲垛莊。13日黃昏開始,1縱和8縱從第74師 的左右兩翼迂回穿插。當夜,張靈甫應該感覺到華野的移動,可能沒想到是準備圍殲他74師,因而抗命,拒絕退到垛莊一線,且留守垛莊的兵力不足。14日上 午,1縱和8縱到達預定位置,阻斷了65師、25師和83師與74師的聯係。6縱王必成到達垛莊附近,手下3個師兵分3路,中路攻奪垛莊,左右兩路分別參 與阻擊25師黃伯韜和83師李天霞。此時,張靈甫才感到有被包圍的危險,倉促率軍南撤。15日拂曉,6縱拿下垛莊,華野的5個縱隊完成了對74師的合圍, 且構築了阻擊25師和83師的陣地。至此,74師張靈甫安全撤向垛莊的路已經沒有了,他選擇了上孟良崮,試圖憑借居高臨下的優勢,據守待援。


據粟裕說,在我軍以往的戰役中,一般隻要對敵人達成了戰役合圍,勝利就算基本有把握了。但是,這次戰場態勢特殊。附近還有40多萬國軍。蔣介石也看 到了戰機,要充分利用74師這枚死子提供的無數劫材,與華野決戰。這就是所謂的裏應外合、中心開花。張靈甫亦自恃建製完整,又處於戰線中心,外有大量援 軍,要求空投彈藥,依托山頭高地固守。在蔣介石嚴令督促下,蔣軍各路援兵,一齊向蒙陰東南急進。


對於張靈甫來說,這時的關鍵,一是74師能否長時間固守,二是援軍能否突破華野的阻援。可能張靈甫是忘記了,餘程萬在常德守了10多天,沒有等到援 軍;方先覺在衡陽守了40多天,也沒有等到援軍。那張靈甫能守多長時間呢?事實上,張靈甫在孟良固隻守了總共不到3天時間,麵對強攻隻頂了1天。


那援軍在哪兒呢?李天霞最後連預備隊都用上了,也沒突破華野防線;黃伯韜拚上了血本,還有一道防線橫在眼前。15日下午1點整,華野發起總攻。16日下午即全殲74師外加李天霞的一個團,共3萬餘人。張靈甫斃命。



據說,張靈甫16日上午寫了份遺書,見右圖。後有人爆料,說這份“遺書”是王耀武指示譯電科科長李嘯梓偽造的。可能是隻聽過張靈甫妻子的名字,而沒有見過的緣故,最終把“玉齡”寫成了“玉玲”,留下了笑柄。另外,讀一下張靈甫真實的家書,不難體會出兩者之間的不同味道:


「此次對日之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凶戰危,生死難卜。家人當認我已死,絕勿似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餘妻守嫁,聽其自然。」


74師覆滅後,蔣介石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大張旗鼓地公開表彰張靈甫和74師,但在內部,對張靈甫的失誤,則毫不諱言。1947年5月19日,也就是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僅僅3天,蔣介石在內部講話中,指出張靈甫的戰術素養有問題:


“講到這裏,我要提出最近一次的教訓告訴大家,這就是第74師在孟良崮戰鬥的經過。74師這次在魯中攻擊匪軍根據地坦埠,攻擊兩天沒有攻下,發現敵 人的主力已向他包圍,於是全師撤退到距蒙陰30裏的一個山地——孟良崮。當時全師有六個團兵力,如果師、旅、團長平時有高深的戰術修養,能夠選擇適當的地 形,配置兵力,構成周密的火網,則不論敵人兵力如何雄厚,絕不能在一天之內解決我們。但當時該師不守山口,隻守山頭,而山頭又是石山,又沒有飲水,因此敵 人的炮火威力倍增,而我軍的傷亡更大,以至整個失敗。”


半個月後,也就是1947年6月6日,蔣介石在另一次內部會議上,指出張靈甫兩大錯誤:


“第四、第七十四師此次為準備進攻坦埠,特從垛莊到唐家峪子修築三十裏公路,以便重武器通過,這真是莫大的錯誤。現在我們軍隊的一舉一動,往往為匪 軍所偵知,何況我們修築這樣長的一條道路?他當然可以判斷我們會進攻坦埠。所以匪軍第六縱隊不顧一切,冒險竄出,目的即在南北夾擊第七十四師。我們受了這 次教訓之後,對於封鎖消息,隱蔽企圖,保守秘密,一定要特別注意!


第五、第七十四師此次還有一個錯誤,就是不偵察地形。孟良崮是石山,既沒有水源,而且敵人的炮火易增威力,怎麽可以選作陣地呢?但是第七十四師各級 官長事先疏忽大意,對此不偵察,不研究,所以後來要犧牲在這個陣地上。以後我們在沂蒙山區作戰,軍師長一定要在第一線預備隊中,親自察看陣地來定部署。我 過去北伐的時候,自己總是在第一線,攻城時一定在城邊,其用意不僅在鼓勵士氣,也為了親臨陣地,可以明了地形和敵情,以便迅下決心,把握機會。大家以後一 定要照這樣做到。”


老蔣這也是馬後炮。難道老蔣以前不知道張靈甫的真實水平?總的來說,張靈甫算是個將才,隻不過是個衝鋒陷陣的將才,而非獨當一麵的將才,更非帥才。 張靈甫被人評價為“有勇無謀”,也是恰如其分的。對於國軍精銳74師的覆滅,張靈甫固然要承擔主要責任,老蔣也應該承擔用人不當的責任吧?


粟裕有篇《山地作戰問題》,對於不同的地勢地形地貌,具體給出大兵團攻防要地和要點,讀著就像是針對沂蒙山區作戰的經驗總結。對照著這篇文章,張靈 甫所犯錯誤一目了然。你可能不相信,這篇文章作於1945年初春,在孟良崮戰役兩年之前。問題是:張靈甫以前是無緣讀到這篇文章,還是有緣得見卻不屑一讀 呢?


下麵集中把我的同好們戴在張靈甫頭上的花環摘下來:


1. 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不是。因為在總共207名獲得者名單中,沒有張靈甫的名字。


2. 美國自由勳章獲得者。不是。因為在總共80名中國人獲得者名單中,沒有張靈甫的名字。


3. 日本人眼中的“支那第一恐怖軍”軍長。不是。國軍第74軍軍長,全麵抗戰八年裏,隻有3位,分別是俞濟時、王耀武和施中誠,沒有張靈甫。(說一句:為了冒充日本人,不惜蔑稱自己的國家,比較下作)


4. 台北忠烈祠第一號烈士。不是。根據台灣國防部的說明,忠烈祠中的牌位是依時間序排列,沒有首位的問題。


5. 指揮雪封山戰役,大獲全勝。不是。張靈甫當時在重慶陸大上學,沒有參加這次戰役。這次戰役的指揮官是:何應欽、王耀武、邱維達。


知道了這些,以後朋友們再讀到我的同好們寫的吹捧文章,大可一笑置之。比如在wiki中“張靈甫”詞條下,就多有不實之詞。比如其中“抗日”一節的最後一個段落:


“1945年4月,湖南芷江保衛戰(雪峰山戰役)大獲全勝,被稱為“常勝將軍”,獲三等寶鼎勳章,獲美國金質自由獎章,升任74師中將師長。”


這些東西,都與抗戰期間的張靈甫無關。各位朋友明鑒。


看著張靈甫從淮北到山東的表現,就像是在看西班牙鬥牛,一味靠著蠻力橫衝直撞,最終逃脫不了鬥牛士從上到下直刺的那一劍,隻剩下無助的哀鳴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