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啊,民心!
莊冬
說抽象的“民心”沒有意義,其實說抽象的任何東西都沒有意義,從客觀上實際效果來看“民心”有兩種:一種是表現出來了的,一種是沒有表現出來了的。表現出來了的“民心”就存在就是“民心”,而沒有表現出來了的“民心”就不存在就不是“民心”。由此可見話語權的至關重要性。
比如說當年的“勞心者”的和“勞力者”的,或者說是“知識分子”的和非“知識分子”,還可以說是有話語權的和沒有話語權的,在這個意義上就是叫的響的表現出來了的“民心”和不叫的沒有表現出來了的“民心”
英文有個說法叫“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叫的響的得好處)和“silent majority”(沉默的多數)。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人是社會動物,因此需要組織而最簡單的組織就是一個頭領帶著一群。其存在的現實基礎是群體的能力或平均能力是很低的,大家隻要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是班裏由幾個聰明孩子就可以略見一斑了。
舉個例子,比如說中國的農民,他們是“勞力者”是非“知識分子”和沒有話語權的,他們的“民心”往往是沒有表現出來了的。
不管叫不叫“農民”,這個現象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也就是說人群中的多數往往是不表達自己的,西方社會也不例外,英文叫“silent majority”。因此,政製和法製或任何別的玩意兒就往往忽視他們,也就是說不體現他們的利益。但是有時他們也會被“喚醒”,比如說暴力的和非暴力的革命(包括文革)。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也是一個好例子,後麵我給大家附一個我的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老帖子。那時知識青年是叫的響的(聽說為了回城知識青年居然敢使用暴力如破壞鐵路運輸等等,雖然他們的社會力量其實比農民要小太多)而農民是沉默的多數(雖然他們如果使用暴力就是翻天覆地的力量)。
可是呢,事實是知識青年是叫的響的,所以他們的“民心”是表現出來了的也就是被注意到了的“民心”,因此客觀上實際效果來看才是存在的“民心”。由於農民是沉默的多數,所以他們的“民心”是沒有表現出來了的也就是不被注意到了的“民心”,因此客觀上實際效果來看他們的“民心”是不存在的。
********************************************************
附:梁簌溟跟毛主席的著名爭論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莊冬
這是我的一個老帖子,整理一下重貼一次。
梁簌溟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其實沒有什麽關係。但是梁簌溟這個解放後敢於和毛主席在公開場合分庭抗禮的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大儒”的人有一次與毛主席的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爭論,那次爭論的內容卻是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關係的。我來給大家慢慢道來。
雖然人們津津樂道梁簌溟跟毛主席的那次爭論,人們卻往往不注意他們爭論的內容。梁簌溟對他跟毛主席的那次爭論有一個詳細的回憶,網上還可以找到他的手稿呢!大家可以去查看。
梁簌溟和毛主席爭論的主要焦點是梁簌溟說的這一條:“還有其三,是我想著重點說出的。那就是農民問題或鄉村問題,過去中國將近三十年的革命中,中共都是依靠農民而以鄉村為根據地的。但自進入城市之後,工作重點轉移於城市,從農民成長起來的幹部亦都轉入城市,鄉村便不免空虛。特別是近幾年來,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城裏不能容,又趕他們回去,形成矛盾。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我們的建國運動如果忽略或遺漏了中國人民的大多數──農民,那是不相宜的。尤其中共之成為領導黨,主要亦在過去依靠了農民,今天要是忽略了他們,人家會說你們進了城,嫌棄他們了。這一問題,望政府重視。”
毛主席即席講話:“有人不同意我們的總路線,認為農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顧農民。這大概是孔孟之徒施仁政的意思吧。然須知有大仁政小仁政者,照顧農民是小仁政,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是大仁政。施小仁政而不施大仁政,便是幫助了美國人。有人竟班門弄斧,似乎我們共產黨搞了幾十年農民運動,還不了解農民?笑話!我們今天的政權基礎,工人農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一基礎是不容分裂,不容破壞的!”
這裏我就不討論這個“總路線”裏包括很多的內容,其中就有一些人們恨之入骨的“大躍進”。但是,事實是很多人特別城裏人是在這個“總路線”裏得到了好處滴。
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要發展工業就需要工人就必須發展城市。發展城市就需要擴大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得來源隻有農村。曆史上世界各國發展工業時的城市人口也就是工人的來源是破了產的農民,其實是逼迫農民破產而成為工人的。因為工業化初期得城市生活並不像現在這樣比農村生活好,那時候的工人的工作也非常苦,因此當時的農民是不願意當工人的。
中共的發展工業或者叫發展城市的做法不是逼迫農民破產,而是像梁簌溟說的“城裏的工人生活提高得快,而鄉村的農民生活卻依然很苦,所以各地鄉下人都往城裏(包括北京)跑”。可以說中共的發展工業人口的方法是人為的製造了城鄉差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剪刀差。
在這個城鄉差別或者叫剪刀差下得利的是城裏人,而吃虧的是農村人。為此,梁簌溟指出“有人說,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話值得引起注意。”顯然,毛主席不僅沒有同意這個說法而且給予了嚴厲得批評。
因此,大家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毛主席同意了“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個說法,那麽就會有措施來減小這個“九天九地”之差吧?那麽,這樣一來,城裏人的生活就有可能會不如以前那麽好了,準確地說就是城裏人的生活就不會比農村人的生活好那麽多了。
所以,由於事實是毛主席不僅沒有同意這個說法而且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因此,是不是可以認為正是因為毛主席沒有同意這個說法,城裏人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差距得以保持了下來了呢?在中國人這個大家庭裏,城裏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感謝毛主席呢?農村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他們的相對城裏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而怨恨毛主席呢?
當然啦,今天中國的工業基礎是當年的城裏人直接貢獻打下的。必須承認,中國城裏人在短時期裏為一個千年的農業國向工業化轉化是作出了史無前例的成就的。但是有一利必又一弊。
“如今工人的生活在九天,農民的生活在九地,有“九天九地”之差”這個說法顯然有相當的刺激性,後來梁簌溟也檢討了自己的不小心。但是梁簌溟畢竟不是等閑之輩,他用了這麽個有刺激性的說法還是應該有他的道理的,因為生活水平的差別往往會造成一些人的高人一等的感覺。這一點在後來的城裏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就強烈地表現了出來。
為什麽城裏的知識青年不願意上山下鄉呢?那還不是因為城裏的生活比農村好嗎?而且還不僅是好,事實上是好很多。用前麵梁簌溟提到的說法就是城裏生活相對農村生活有“九天九地”之差!因此,城裏的知識青年當然是不願意上山下鄉的了。
當然啦,這些城裏的知識青年就不管農村人是不是該生活在農村。他們也不會想到農村人是不是該跟他們一樣跟政府鬧事要公平。他們也不會想到農村人的人數和力量都比他們大的多得多。
自然就更不用說這些城裏的知識青年是不會想到他們的相對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生活水平是梁簌溟認為不妥還跟毛主席爭論,是毛主席擔待了“沒有雅量”的惡名給城裏人保護了下來的啦。大家看看這些城裏人是不是得了好處不僅不感謝毛主席的提高城裏的工人生活的政策,而且還不是吃了虧而是好處少了一些就恨毛主席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呢?
不管那個爭論究竟是誰是誰非,反正梁簌溟和毛主席的爭論還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一切都已經是幾十年前的曆史了。事實是城裏人在梁簌溟和毛主席的爭論中得到了好處而農村人吃了虧同時毛主席擔待了惡名,後來他們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中跟農村人生活了幾年的時間裏損失了一部分他們在梁簌溟和毛主席的爭論中得到了的好處。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如果你們是城裏人的話,城裏人相當於農村人的“九天九地”之差的好生活是毛主席擔待了惡名為城裏人保護下來的,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有一點知識的人們,有一點思想的人們,講一點道理的人們,如果你們是農村人的話,你們到底應該感謝誰?你們到底應該恨誰呢?
如果沒有知識,也沒有思想,也不講道理的人們就算啦。我不跟你們討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