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不必太認真

見過你,是因為人與人有太多似曾相識,就好象見過你一樣。你是你,我是我,沒有標準,沒有對錯,喜歡就好,一切隨緣。
正文

東方時事解讀 2011年3月25日

(2011-03-27 21:12:54) 下一個
奧巴馬稱派遣地麵部隊“完全”不在考慮之列

  【綜合消息】據媒體報道,多國部隊繼續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提出,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紮菲可以“離開權力”,以最快方式解決危機。

  報道稱:希拉裏在美國東部時間23日曾說,卡紮菲和他的顧問正在做決定。

  希拉裏說,美國政府得到一些消息稱,卡紮菲的一些心腹正在考慮如何解決危機,甚至代表卡紮菲在歐洲打探出路。但她也說,這些消息有些可信度值得懷疑。

  希拉裏說,美國希望,利比亞政府通過實施停火、撤回保衛城市的部隊和準備成立一個不包括卡紮菲的過渡政府,作出“正確決定”。但希拉裏沒有提及“最後期限”。

  正在埃及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他無法預測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但美國將最早於26日交出行動指揮權。

  蓋茨提出,多國部隊空中打擊對利比亞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卡紮菲政權核心產生重大分歧,甚至出現在其家庭內部。

  當天早些時候,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接受美國環球電視網采訪時被問到,如果空中打擊不能迫使卡紮菲離開權力,地麵進攻是否仍不在考慮之列。

  奧巴馬的回答是,“完全”不在考慮之列,即排除向利比亞派遣地麵部隊可能。

  【時事點評】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歐美軍事打擊利比亞”,我們曾經給出這樣幾組觀點,即:

  第一組觀點: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對美國而言,通過利比亞這個點,如果僅“局限於地中海方向”考慮問題,那麽,其意圖在於最終順序實現如下步驟:

  第一步:以“已經肢解”的蘇丹為“模式”,將“有待肢解”的利比亞作為“變量”,將非洲大陸沿“歐亞海上運輸線”的諸多國家視為一個“大蘇丹”。

  從蘇丹已經被肢解、聯合國在最後關頭通過了設立禁飛區決議案的情況來看,利比亞已經處於“待肢解”的狀態,也就是說,這一步已經實現;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先循“蘇丹模式”肢解利比亞,再利用“肢解後的利比亞”這個“變量”作用於整個“大蘇丹”,再循“瓦解索馬裏中央政府、在亞丁灣批量產出海盜”的模式,將目前“國境線”都非常完整的“大蘇丹”先弄成一個“大索馬裏”,即逐一瓦解“大蘇丹”區域內各國中央政府的權威,再循“索馬裏模式”瓦解這些國家的中央政府,期間,再“操縱”包括這些國家的“國家之間”及“國家內部”交雜的民族、宗教、曆史、現實利益等“任何因素”,盡可能地“混淆”“大蘇丹”內部的國境線,使整個“大蘇丹”地區最終像索馬裏一樣,陷入一種“廣泛的無政府狀態”。

  從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利比亞問題的第1973號決議的“決議內容(並未授權采取陸上軍事行動)”來看,利比亞隻是“待肢解”,最後是否會“被肢解”,還有待觀察!

  也就是說,站在美國人的角度看問題,要想實現第二步,還得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者換種說法、還得支付更大的代價!這一點,稍後再進行展開。

  第三步,就是在實現了第二步的基礎上,提供、或者製造一切必要條件,一方麵,破壞歐盟、特別是中國自非洲獲取石油、礦產的能力;另一方麵,在“歐亞海上運輸線”的“非洲段”全線推進“海盜”的“批發業務”,以破壞對歐盟、特別是對中國極其重要之“歐亞海上運輸線”的穩定運行。

  ●如果我們在全球層麵觀察問題,那麽,美國實現上述三步的意圖又在於:

  上麵是僅局限於地中海層麵觀察問題。如果我們在全球層麵觀察問題,那麽,實現上述三步的意圖又在於:

 在“努力追逐上述三步”的過程中,如果“歐美資本利益之間”那種“很難調和的矛盾”得以調和、或者“歐美國家利益之間”那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得以緩和,也就是說,如果“西方資本內部”達成了“彼此暫時妥協、合力對付非西方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共識,“歐美(北約)”內部達成全力進行“南亞破局”的話,那麽,“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也就成了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且就等同於將“已經移至中東方向的大國間戰略利益主要交換平台”又給推回到中國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也就可以再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壓力,從而令中國麵臨要麽接受“G2”、要麽直麵“南亞破局”的境地。

  在這裏,我們再次強調,所謂“南亞破局”已經有包括“明修棧道式(政治與軍事層麵破局)”與“暗渡陳倉式(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麵破局)”的三種方式。

  其中,對中國而言,威脅最大的是“第三種方式”--用“巴基斯坦之亂”、特別是“印度之亂”將中國拖入“中印軍事衝突”。

  第二組觀點:

第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利比亞外交政策的“毫無原則”性可以看出:維護、並延續卡紮菲政權、才是利比亞政府的“核心利益”,也就是利比亞政府的底線。

  熟知利比亞對外政策的“無原則性”,且洞悉“上述底線”,也就成了“利比亞遊戲(請大家注意這個說法)”的能夠持續下去的要點,至於這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的利比亞,也就被“大國們”無一例外地選為“觀察點”、從而“進一步觀察”“埃及之亂”之“後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從卡紮菲個人、及其親信的“個人安全”始終“沒有什麽問題”的情況來看,特別是,從卡紮菲公開將“基地組織”視為“利比亞之亂”的“主要策動者”、而刻意忽略“美國因素”這一“主要因素”的情況來看,在“個人安全”的重大壓力下,卡紮菲“似乎”又開始搖擺了!

  ●所謂的“卡紮菲式搖擺”

  在這裏,針對卡紮菲這種“非常少見的搖擺(之所以“少見”,首先就在於卡紮菲“曾經”是所謂的“強人”)”,我們想強調兩點:

  其一,在我們的討論中,時事評論員們甚至為其取了一個名詞,謂之為“卡紮菲式搖擺”。

  其二,我們之所以“特意補充說明”如上,在於這個“少見”的“卡紮菲式搖擺”是否還會重演,對於我們通過“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去觀察“埃及這亂”的“後續發展”、“有可能(請大家注意我們的用詞)”會非常重要。

  ●一種“不確定性”、或者說是某種“偶然性”與“意外性”不能完全排除

  我們之所以稱之為“有可能非常重要”,在於我們“強烈地感覺到了”一種“不確定性”、或者說是某種“偶然性”與“意外性”絕對不能完全排除。

  而這種“不確定性”顯然與下麵的“第三”、特別是“第四”有關,即:

  第三,東方評論員認為,由於“卡紮菲式搖擺”這一幕曾經因目睹薩達姆被“美國單邊主義”處以、並執行了絞刑,而令世人大跌眼鏡地上演過。因此,對卡紮菲最終是否因“再度恐懼”而重新倒向美國的“可能性”,我們將密切關注。

  第四,我們還認為,對卡紮菲自己也好,對其親信也罷、更或者其它政府、軍隊高官,在他們“敢於”頻繁地露麵於媒體麵前的背後,恐怕是“確信”一向奉行“國家恐怖主義”的“美國利益”無意、至少暫時無意在其“個人安全”的問題上做文章。

  針對第三與第四,我們再補充幾點:

 ●我們“並不確定”卡紮菲個人在“埃及之亂的後續發展(請注意我們的用詞)”中“是否一定是安全的”

  其一,顯然,在我們將密切關注“卡紮菲最終是否因‘再度恐懼’而重新倒向美國的‘可能性’”的背後,其實也就是密切關注“卡紮菲本人”是否被“某種軍事打擊”所“斬首”的“可能性”。

毫無疑問,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利比亞這塊土地上,就目前而言,“僅僅依靠自己的軍事實力就絕對有能力”通過空中軍事打擊的方式將其斬首的,非“美國軍事力量”莫屬。

  其二,在“第四”的基礎上,在卡紮菲“確信”一向奉行“國家恐怖主義”的“美國利益”無意、至少暫時無意在其“個人安全”的問題上做文章的“背後”,隨著也門已經出現大的動蕩、特別是“敘利亞(這是‘國際社會’中‘大多數’之中東利益的‘止損點’)局勢也開始出現動蕩的苗頭,因此,我們“並不確定”卡紮菲個人在“埃及之亂的後續發展(請注意我們的用詞)”中“是否一定是安全的”。

  ●“美國利益”暫時無意在“卡紮菲個人安全”的問題上做文章是有“前提條件”的

  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即:

首先,一向奉行“國家恐怖主義”的“美國利益”雖然暫時無意在“卡紮菲個人安全”的問題上做文章,但這是有前提條件的。

  顯然,這個所謂的“前提”在於:由於“埃及之亂”已經“脫稿運行”,“這種脫稿運行”在“埃及之亂”中已經有所體現,在“巴林之亂”更是“脫稿至極致”、即便是在“利比亞之亂”也沒有得到實質性扭轉,因此,就目前而言,“活著的卡紮菲”比“死了的卡紮菲”更加符合“美國資本利益、特別是美國國家利益”;

  ●“死了的卡紮菲”比“活著的卡紮菲”更加符合“其它方的利益”

  其次,在“首先”之外,也存在著這樣的事實,即:既然“活著的卡紮菲”比“死了的卡紮菲”更加符合“美國利益”,那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就目前而言,“死了的卡紮菲”比“活著的卡紮菲”更加符合“其它方”的利益。

  至於這個“其它方”是誰?大家不妨回顧一下之前的討論紀要(《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的讀者可參閱2011年3月18日期),隻要弄清楚“科特迪瓦之亂”到“突尼斯之亂”、再到“埃及之亂”至“利比亞之亂”、直至“利比亞戰爭”,最後是“也門政府即將跨台”及“敘利亞開始出現動蕩的苗頭”的整個過程,也就不難明白兩點:

  ●就目前而言,“最具代表性”的“非歐盟莫屬”

  第一點,這個所謂的“其它方”的“組成”其實極其複雜,但就目前而言,“最具代表性”的“非歐盟莫屬”。

  不過,就目前而言,我們想強調的是:

首先,我們想強調的是就是“就目前而言”這幾個字,即:上述討論均是“就目前而言”的;

  其次,我們想強調的是,在究竟誰是“其它方”的問題上,之所以說“歐盟最具代表性”,也不過是“就目前局勢”而言的,也就是說,這隻是個“靜態結論”。

  而問題卻是,“埃及之亂(請大家注意、不是利比亞之亂)”的“後續發展”卻是個“動態進程”、且是一個“很難確定具體走向與進程”的“動態進程”。

  為了更好地進行展開,我們再來閱讀幾則新聞片段。

    德國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維勒將訪華

  【北京消息】據媒體聯接關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薑瑜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應外交部長楊潔篪邀請,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古多•韋斯特維勒將於3月31日至4月2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俄美總統通電話商討利比亞局勢

  【莫斯科消息】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24日與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電話,就利比亞局勢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俄總統新聞局24日發布消息說,梅德韋傑夫在通話時強調,必須避免造成利比亞平民傷亡以及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消息說,梅德韋傑夫和奧巴馬還就俄羅斯入世談判、歐洲反導係統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24日早些時候,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說,多國部隊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國際法準則。俄方始終主張,解決任何危機和衝突都不應使用武力。

美防長蓋茨抵達以色列訪問防止以巴衝突升級

  【莫斯科消息】據外電消息,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當地時間24日抵達以色列訪問,擬求推進以巴和平。就在此前一天,耶路撒冷發生炸彈爆炸,造成1人死亡30多人受傷。

  蓋茨將與以色列防長巴拉克在特拉維夫舉行會談,近日以色列與加沙邊境地區緊張局勢再次升級。

  此前一天蓋茨在訪問開羅時,譴責當天發生在耶路撒冷汽車站的襲擊事件。另外,幾個小時前,加沙地帶的武裝分子向以色列南部城市發射了2枚火箭彈。

  蓋茨此行旨在向以色列領導人重申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承諾。

  據悉,加沙武裝人員自3月19日起向以色列南部發射數十枚火箭彈和炮彈,以色列軍方則對加沙地帶實施多次轟炸。以軍22日空襲行動造成至少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4人為平民。

  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將走訪俄羅斯高科技中心

  【莫斯科消息】據俄新社報道,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將於25日晚些時候走訪位莫斯科郊外斯科爾科沃的俄羅斯“矽穀”。

  賴斯現任斯坦福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將會參加一個創新圓桌會議。隨行的還有40名美國學生。

  俄億萬富翁維克托 斐克塞伯格負責此項活動,也將參會。

  美國副總統喬 拜登三月初才走訪過此高科技中心。

  去年,前加州州長施瓦辛格也曾代領矽穀商人及投資人代表團來到斯科爾科沃。

  目前,俄總統梅德韋傑夫正在努力打造現代化的俄國,積極為斯科爾科沃尋求海外合作夥伴。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幾段文字,原文分別是:

  第一段: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提出,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紮菲可以“離開權力”,以最快方式解決危機。

  第二段:希拉裏說,美國政府得到一些消息稱,卡紮菲的一些心腹正在考慮如何解決危機,甚至代表卡紮菲在歐洲打探出路。但她也說,這些消息有些可信度值得懷疑。

  第三段:正在埃及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他無法預測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但美國將最早於26日交出行動指揮權。

  蓋茨提出,多國部隊空中打擊對利比亞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卡紮菲政權核心產生重大分歧,甚至出現在其家庭內部。

  第四段:當天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美國環球電視網采訪時被問到,如果空中打擊不能迫使卡紮菲離開權力,地麵進攻是否仍不在考慮之列。

  奧巴馬的回答是,“完全”不在考慮之列,即排除向利比亞派遣地麵部隊可能。

  ●奧巴馬麵對媒體給出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我們先來關注“第四段”,通過這段文字,奧巴馬麵對媒體給出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因此、在理解上就“不容易出現誤讀”,起碼在表麵層麵上是這樣的、或者至少“就目前而言”是這樣的。

  顯然,奧巴馬的“邏輯”就是:如果空中打擊不能迫使卡紮菲離開權力,而地麵進攻又“完全不在美國的考慮之列”--即“美國”排除向利比亞派遣地麵部隊可能,那麽,剩下的隻能是“其它解決方案”。

●“其它解決方案”在哪裏?

  至於這種其它解決方案是什麽?或者,其它方案在哪裏?我們再來看第一與第二段。

  顯然,希拉裏與蓋茨已經分別代表美國“在不同的場合、在不同的層麵”說得非常清楚了,那就是:卡紮菲可以“離開權力”,以最快方式解決危機.而卡紮菲的一些心腹正在考慮如何解決危機,甚至代表卡紮菲在歐洲打探出路..;多國部隊空中打擊對利比亞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卡紮菲政權核心產生重大分歧,甚至出現在其家庭內部。

  ●“其它解決方案”的幾個要點

  事實上,上麵這些文字包括了“其它解決方案”的幾個要點:

  第一要點,來自美國決策層的“這些話”,其“時間點”是在多國部隊於23日悍然超越“有關建立禁飛區的聯合國決議”對利比亞“地麵軍事基礎設施”展開全麵軍事打擊之後。

  值得強調的是,對“利比亞地麵軍事基礎設施”展開“全麵軍事打擊”的目的有兩個:

  一,第一層目的其實就包括在“第三段”裏,即:

  .正在埃及訪問的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說,他無法預測軍事行動持續時間,但美國將最早於26日交出行動指揮權。.

  也就是說,“歐美”經過“討價還價”,已經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歐盟可以繼續從空中打擊利比亞軍事力量,以進一步削弱卡紮菲控製的軍事力量,顯然,在“歐美妥協”中,這種“進一步削弱”是實現下一步目標的關鍵;

  ●“再談”我們曾經給出的一個觀點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即:

  旨在“肢解利比亞”的“軍事幹預”利比亞局勢的“包括設置禁飛區的方案”,在“利比亞之亂”初期是最為有效的。因為,這個時候,一方麵可以為利比亞反對派武裝提供切實的軍事支持,另一方麵,可“合法地”威懾利比亞軍隊,促其分裂,令卡紮菲最大限度地失去權力;最後,也是非常關鍵的,就是可以“合法地”在軍事層麵“伺機”消滅卡紮菲的政治生命、甚至個人生命,特別是“以這種模式相威脅”、

  值得強調的是,從卡紮菲因薩達姆被處死而突然搖擺、徹底放棄核武器計劃、並全麵倒向美國的“真實曆史”來看,這種“威脅模式”一旦建立起來,其效果自然是“非常值得美國人所期待的”。
春秋中文社區http://bbs.cqzg.cn
  一旦“上述威脅模式”能早點兒建立,那麽,在仍然保留下“卡紮菲勢力”的前提下,基本可確定“利比亞將被肢解”。毫無疑問,“現在與美國關係不錯,但在地理與心理上‘將’距離歐洲、以及‘中俄’更近(這就是世界潮流所致)”的“利比亞反對派”一旦取得政權、上台執政,那麽,屆時已經下台、但又絕對沒有“穆巴拉克式避難模式”可供選擇的“卡紮菲勢力”、就會立刻成為美國人手中的一枚製衡“歐盟在利比亞擴大影響”的棋子。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非美勢力(主要是中歐俄)”成功地將聯合國通過禁飛區的時間“推延至”美國全麵控製“利比亞之亂”的最佳時間之後,美國要想“簡單地實現”上述意圖已經失去了主動。

  而東方評論員想說的是,盡管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失去了主動,但並非完全失去機會。

 事實上,這正是所謂“其它方案”的第二要點,即:

  ●“美國國家利益”可以指望來自中國、“特別是”俄羅斯方麵的“某些默契”

  第二要點,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因為“中俄”與“美國”一樣,並不希望歐盟獨自擴大在利比亞(其實就是非洲大陸、這一點,對中國而言尤其如此,因為一旦如此,意味著中國在非洲大陸的利益會受到長遠損害)、特別是地中海區域(這一點,對俄羅斯而言尤其如此,因為一旦如此,意味著俄羅斯在南歐的勢力將被徹底擠掉)的影響力,因此,在保留下“卡紮菲勢力”、甚至利用“卡紮菲勢力”去製衡“歐盟在利比亞擴大影響”的問題上,“美國國家利益”可以指望來自中國、“特別是(請大家注意這一說法)”俄羅斯方麵的“某些默契”。

●不難找出第三個要點

  如果在這個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就不難找出第三個要點,即:

  第四要點,除了歐盟(德國)之外,對所有在聯合國“不反對(比如中國、俄羅斯)”、或者“支持”設立禁飛區的國家(比如美國)與組織(比如非盟、阿盟)的力量而言,所謂“以最快方式解決(利比亞)危機”的方案無疑是“在卡紮菲勢力得到足夠的打擊,並令其再度願意妥協”之後,在利比亞成立一個“新的政府模式”。

  ●“新政府模式”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是的.......

  至於這個“新政府模式”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是的:

  其一,不能由卡紮菲絕對控製(實際上是願意保障卡紮菲及其親信個人與政治生命的美國主導,而美國高官此前已經在多個場合一再聲稱:對獵殺卡紮菲不感興趣);

  其二,不能由反對派絕對控製(實際上是歐盟主導,相對於美國,在是否對卡紮菲本人進行斬首的問題,歐盟一直在吱吱唔唔);

  其三,不能由所謂的“基地組織”控製、甚至參與(請大家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對歐美雙方而言都非常重要)。
  ●“很容易”就能看出的是

  通過這些,我們其實“很容易”就能看出的是:能滿足“其一”與“其二”的,就是所謂的“西方民主選舉模式”。

  ●“不那麽容易”看出的則是

  但通過這些,我們“不那麽容易”看出的則是:所謂“其三”,也就是所謂的“不能由‘基地組織’控製。甚至‘參與’”,將成為確保實現“其一”與“其二”的“最現實的理由”n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歐美”的任何一方而言,即便是彼此間不能達成一致,那麽,在利比亞這個地方,隻要不能確保“其一(對歐盟而言)”、或者“其二(對美國而言)”,作為“北約(歐美)”中的一部分,就有必要、且隨時可以強調“其三”,從而為了“反恐”,就可以隨時重啟軍事打擊,至於打擊目標,則即可是卡紮菲本人、也可是卡紮菲勢力,還可以是“今天的利比亞反對派”,而如果需要軍事打擊前者,則打擊的理由是現成的,就是濫用“聯合國有關設立禁飛區決議案”;如果需要打擊後者,理由也是信手掂來,即:反對派與“基地組織”有瓜葛。
  ●相信卡紮菲對這種局麵已經心知肚明、對這種安排也可接受!

  顯然,對此,根據我們的觀察,由於“中歐俄”在“利比亞之亂”最初階段聯手阻攔了“設立禁飛區”的決議案,因此,即便那之前不明白、但那之後絕對已經明白的卡紮菲,由於他原本就是“卡紮菲式搖擺”的“專利擁有者”,因此,相信對這種局麵已經心知肚明、對這種安排也可接受!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點,從卡紮菲“死咬”“基地組織”策動了“利比亞之亂”就可以看出,盡管“地球人都知道”“推動者”是歐盟、“策動者”是美國!

  ●“第二點”其實已經用不著展開了,它即是我們之前曾經提及的--這隻是一場遊戲

  在前麵的討論中,我們已經說了:也存在著這樣的事實,即:既然“活著的卡紮菲”比“死了的卡紮菲”更加符合“美國利益”,那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就目前而言,“死了的卡紮菲”比“活著的卡紮菲”更加符合“其它方”的利益。

  至於這個“其它方”是誰?大家不妨回顧一下之前的討論紀要(《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的讀者可參閱2011年3月18日期),隻要弄清楚“科特迪瓦之亂”到“突尼斯之亂”、再到“埃及之亂”至“利比亞之亂”、直至“利比亞戰爭”,最後是“也門政府即將跨台”及“敘利亞開始出現動蕩的苗頭”的整個過程,也就不難明白兩點。

  在上麵的討論中,我們主要展開的是“不難明白”的“第一點”,下麵,我們想強調的是第二點。

  而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第二點”其實已經用不著展開了,它即是我們之前曾經提及的,也是在上述討論中可以明顯感覺出來的,那就是:在渡過了“利比亞之亂”的最初階段之後,也就是,在“中歐俄”聯手防止了美國“獨自欣賞”“卡紮菲式搖擺”,從而“主導”利比亞局勢之後,圍繞“利比亞之亂”所展開的一係列活動,其實就是一場遊戲。而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提及“利比亞遊戲”這個詞。

  顯然,“不難明白”的第二點就是:”利比亞之亂“已經成了一個遊戲--“利比亞遊戲”。

●如果這個所謂的“反對派”還想參與下一階段的“利比亞遊戲”的話,那麽......

  而基於“利比亞遊戲”的“原理”,如果我們的評估不錯的話,那麽,承認“基地組織”參與了“利比亞之亂”,就是“今天的利比亞反對派”有必要做出的決定,如果這個所謂的“反對派”還想參與下一階段的“利比人亞遊戲”的話,特別是,如果這個所謂的“反對派”有能力成為“反對派”的話。

  前麵說了,“北約(歐美)”對“利比亞地麵軍事基礎設施”展開“全麵軍事打擊”的目的有兩個。

  現在開始討論目的“二”,即:

  二,第二層目的其實也包括在“第三段”裏,即:

............ 蓋茨提出,多國部隊空中打擊對利比亞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卡紮菲政權核心產生重大分歧,甚至出現在其家庭內部......................

也就是說,在“第一層目的”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打擊”進一步完善“威脅卡紮菲個人生命、或者政治生命”的“威脅手段”,而類似的手段曾經成功地促成了“卡紮菲式搖擺”的“成型”。
因此,在“蓋茨提出,多國部隊空中打擊對利比亞造成的壓力,可能導致卡紮菲政權核心產生重大分歧,甚至出現在其家庭內部”的背後,其實質在於為“利比亞新的政府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兩個選擇項:

 其一,是卡紮菲繼續其政治生命,前提是接受“西方民主體製”,成為“已經與歐盟走得越來越近”之“利比亞反對派”的製衡力量。

  其二,是卡紮菲下台,由其親信(或者家庭成員)出麵製衡“將來極可能親歐”的“反對派”。

  ●所謂“其它解決方案”的第四個要點

  討論進行到此,我們也就不難看出,所謂“其它解決方案”的第四個要點,即:

  第四個要點,也是最重要的,那些話“表麵”上是美國說給“正受到多國軍事打擊、從而承受巨大壓力的”利比亞卡紮菲政府聽,其實是說給正在“正以多國部隊之名對利比亞實現軍事打擊的”的歐盟聽的。

  換句話說,美國向歐盟提供了“利比亞新政府模式”的兩個選擇項。

  而基於上麵的討論,我們還不難看出,除了上述兩個選擇項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歐盟必須讓“已經與歐盟走得越來越近”的所謂“反對派”與所謂的“基地組織”掛上鉤,

  ●著眼點並不在於利比亞,而在於“這場遊戲”背後的“歐美妥協內容”

  事實上,通過上麵的討論,東方評論員著眼點並不在於“利比亞遊戲”的“遊戲所在地”--利比亞,而在於“這場遊戲”背後的“歐美妥協內容”。

  也就是說,一旦“利比亞遊戲”為歐美雙方所接受而暫時實現“歐美利益的平衡”,那麽“利比亞遊戲”必然會超越“利比亞之亂”本身,投射到其它戰略方向。因為,有能力、也有動機打破這一平衡的,是“中俄”,有能力、也有動機影響這一平衡的,是中東的“某些地方王”。

●“歐美合玩”“利比亞遊戲”的真正目的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在關於北約是否應接管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指揮權的問題上,土耳其可以說是大大風光了一把的,正是這個“地方王”的“不同意”,令北約各成員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相關討論一直到23日都沒能取得一致。

  我們也注意到,土耳其外長針對自己的立場解釋說:土耳其不希望北約承擔可致平民傷亡的行動,或者在落實聯合國授權的禁飛區同時,轟炸利比亞部隊。

  事實上,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土耳其關心利比亞是“假”,關心敘利亞、甚至伊朗的安全才是“真”,而關心敘利亞、甚至伊朗的安全,更在於這關乎到土耳其“地方王”的地位與利益問題。

  而土耳其作為“地方王”的地位與利益、恰恰在於它可借“土耳其、敘利亞、伊朗等組成的區域合作組織”、在“中歐俄美”之間、或者在“中歐俄美”與阿拉伯聯盟、非盟之間,全麵運營“土耳其地區利益”、獲取、並鞏固土耳其的“地區性大國地位”。

  如果在這個層麵去觀察問題,那麽,不論是“俄美總統通電話商討利比亞局勢”、還是“美防長蓋茨抵達以色列訪問防止以巴衝突升級”,特別是“美國前國務卿賴斯將走訪俄羅斯高科技中心”,無一不顯示美國想“盡一切手段穩住”俄羅斯;而“德國副總理兼外長韋斯特維勒將訪華”則說明歐盟也想“盡一切可能穩住”中國;

至於“歐美”各自分頭“暫時穩住”中俄的目的,則在於為“利比亞遊戲”的“正式運行”爭取時間與空間。

  至於“歐美合玩”“利比亞遊戲”的真正目的,“首先”在於歐美經過“利比亞之亂”的“最初階段(對美國控製利比亞局勢最有利階段)”與“設立禁飛區階段”之後,均已知道,由於“中俄”與“對方”因素的存在,它們誰都無法獨自控製利比亞局勢,即:美國已經沒有能力領導“北約(歐盟)”--因為,歐盟與中俄一道,楞是將聯合國通過有關設立禁飛區決議案的時間推到最後,且附加上軍事打擊的條件;而歐盟即便戴著聯合國的軍帽、也沒有能力徹底擺脫北約(美國)的掣肘(其實還有中俄)---因為,美國雖出於無奈參與了軍事打擊,但整體表現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從而令歐盟無法獨自處理利比亞之亂。

  “其次”則在於,在“首先”的無奈下,“歐美”很容易形成的妥協就是:盡可能緩和“歐美國家利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盡量調和“歐美資本利益之間很難調和的矛盾”。

  至於緩和或者調和的方法,恐怕就又想到了“走走老路”、也就是“重溫”一下“中東和平進程歐美雙邊決策框架”的“舊夢”。
 ●法國新外長似乎在向美國“講”這樣一個故事

  東方評論員注意到:法國外交部長阿蘭•朱佩23日在巴黎宣布,包括美國、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在內的一個“關聯團體”本月29日將在英國首都倫敦舉行會談,商討北約如何行使在利比亞落實禁飛區的責任。

  朱佩說,這次會談旨在顯示,在利比亞的國際行動不僅是由北約負責,而是由一個更廣闊的多國組織負責。非洲聯盟和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也受到邀請,所以繼美國主導初期之後,可以構成一個領導層框架。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位剛上任時誓言“地中海聯盟是法國首要外交任務”的法國新外長,似乎在向美國“講”這樣一個故事,即:我們(歐美)可以“中東和平進程歐美雙邊決策框架”的基礎上,構建一個包括了非盟與阿盟的“戰略框架”,處理包括利比亞問題之內的、所有的中東、非洲方向的重大問題。

  非常清楚,在這種戰略框架構想中,“中俄”不僅不能染指利比亞問題,即便是在中東、非洲、或者地中海問題上,也被設計成了“局外人”

  ●要警惕這樣一種可能性

  不過,首席評論員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構想是法國(歐盟)先提出來的,而在歐盟有意借利比亞問題這個戰略機會,借地中海計劃的戰略掩護、全麵整合歐盟、特別是整合歐盟軍事力量的大背景下,就要警惕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拋出這一構想,可用作一張“試紙”,一方麵測試一下美國利益(美國國家利益與資本利益)對這一構想的“酸堿度”,另一方麵,利用美國利益所表現出的“酸堿度”,也去測試一下“中俄”對這一構想“的“酸堿度”,從而從兩份“酸堿度”中品味出“解決利比亞問題”的、符合歐盟利益的最佳方案來。

  以美國急切想拆解“交織於伊核之中歐俄戰略協調”的本意去觀察,由於“這一構想”並不利於鞏固“中歐俄戰略協調”,因此,美國應該在第一時間裏“高調”響應這一構想才是,但是,事實似乎並不如此。

●“有人”開始“提醒”阿盟、現在是要求歐盟大力推進中東和平進程、以回報阿拉伯聯盟提供的“利比亞配合”的時候了

  而從“歐美聯軍”開始全麵打擊利比亞軍事目標、卡紮菲依然敢在媒體麵前露麵(這意味著卡紮菲確信自己沒有生命之憂、因此,也就意味著再次上演“卡紮菲式搖擺”的可能性很大)、巴勒斯坦哈馬斯卻開始襲擊以色列(在以色列境內進行炸彈襲擊)的情況來看,顯然“有人”開始“提醒”阿拉伯聯盟、現在是要求歐盟大力推進中東和平進程、以回報阿拉伯聯盟提供的“利比亞配合”的時候了。

  ●也有人在要求以色列暫忍耐一二

  但從以色列並未以“恐怖炸彈襲擊(以色列定性)”為由,對哈馬斯展開大規模報複的情況來看,顯然也“有人”要求以色列暫忍耐一二,不要讓一次“炸彈襲擊”就炸掉了“那份構想”可能帶來的操作空間與縱橫餘地。

  ●“利比亞遊戲”不是“歐美”雙方就能玩轉的

  至於什麽樣的操作空間與縱橫餘地?我們隻要看看敘利亞國內局勢突然出現混亂的時間就不難明白,這個被我們視為“在以色列襲擊土耳其國際救援船隊的處理進程中形成”的“國際社會(主要是中歐俄與阿盟、土耳其、伊朗等)”中的“大多數”之“中東利益止損點”的國家,已經被“人”設計為一個“反測試”,即測試歐盟(法國)拋出“那份構想”的“真實想法”,也測試中“國際社會”中的“大多數”對這個止損點被觸及的“真實反應”。

  而從“25日位於西北部的拉塔基亞省則出現武裝分子占據城市內建築製高點,向行人開槍射擊。敘利亞安全部隊與武裝分子展開槍戰”、且過程中造成人員傷亡以來,不論是美國、還是上述“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均對敘利亞境內的事件保持“低調”的情況來看,由於歐盟起碼在“第一時間裏”沒有表現出“舍棄中歐俄之伊核戰略協調”的決心,也由於美國起碼在“第一時間裏”沒有表現出“敢於不顧後果地全麵觸發”上述“止損點”的意誌(擔心被歐盟所出賣),還由於“中俄”不僅沒有對“敘利亞發生的事”發表任何觀點,且開始高調地要求停止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的情況來看,“美歐”之間敲定的“利比亞解決方案”不能算數,“中俄”的利比亞利益(其實就是中東與非洲利益)必須考慮,中國與俄羅斯相關部門報出的中、俄企業在利比亞的經濟損失不過僅是“經濟要價”。顯然,“利比亞遊戲”不是“歐美”雙方就能玩轉的。

  對中國而言,必要時,如果美國人一定要跟中國對著幹,中國完全可以建議將“利比亞問題”放在“地中海問題”層麵進行解決,顯然,由於科索沃就在地中海旁邊,因此,相信俄羅斯也會表示支持。一旦如此,歐盟也就實現了拋出“那個構想”的另一層意圖,即“拋磚引玉”。

  ●幾種可能性

  這樣,“埃及之亂”在經過“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之後,在衝擊“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未果的情況下,要麽就停留在利比亞這個“觀察點”上,直到“中歐俄美”共同找出一個合理解決方案來;

  要麽重新回到“埃及之亂”這個點上去繼續“後續發展”,比如,“埃及新政府”在上述“國際社會”的一致要求下、打開“國際社會”通往加沙的陸上第二條通道,從而“廢掉”美以的中東安全框架;再比如,全麵觸發“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即便導致“中俄”全麵介入、導致“國際社會”直接從海上“強行打通”“國際社會”從海上進出加沙的第三條通道,從而“廢掉”美以的中東安全框架;

  要麽,就直接跳到南亞方向,直接策劃巴基斯坦、特別是印度之亂,以“第三種方式”進行“南亞破局”,即便是導致伊朗“悍然核爆”也在所不惜的話。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中東特使已經開始訪問中東,並已經到了巴勒斯坦這一站。另外,據美國政府的消息透露稱:伊朗高層已經開始討論“是否重新發展核武器”。再就是那兩個滿世界裏“搞資本串聯”的比爾.蓋茨、特別是那個終將倒下的股神巴菲特,也已經到了印度這一站。顯然,在他們坐在印度高談什麽“現在對投資印度充滿信心”的背後,我們更應該想到的是“他們高談闊論之後”的“第一個身體動作”就是“起身、離開”。如果印度政府沒有讓他們滿意的話。

  而在他們“蒞臨”之前,那個將“埃及盟友”攪得天翻地覆的“維基解密”,已經對辛格政府“小試牛刀”,“一把解密”就將辛格政府弄得狼狽不堪。“維基解密”18日說:印度執政黨國大黨曾在2008年的關鍵投票中,收買國會議員,為美印簽署核協議投讚成票。顯然,由於此番“解密”又涉及到“美國利益”,在一般人眼裏,自然就“可信無比”!

  因此,“埃及之亂”的“後續發展”將如何演繹,我們將與大家一起密切關注。但我們必須正視的是:後麵的局勢或將急劇動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