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時評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
個人資料
正文

哲學探索的目的

(2012-12-10 08:10:47) 下一個

首先請思考,哲學探索的目的是什麽?是“知”還是“用”?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也”的訓導,說明人是能夠以“知”為最終目的而追求真理的。“用”是“知”的目的還是“知”的副產物是一個看似微小,實際有本質區別的大問題。以“知”為目的的求知,人是客觀的、包容的、多元的,“用”隻是在“知”的基礎上的一個自然的推廣。以“用”為目的的求知,人是敏感的、批判性的、唯我獨尊的,一旦無“用”或者不能為我所“用”則無需“知”甚至不可“知”,不可被“知”。

宗教或者哲學觀點大約有以下幾種用的目的:

1.        為了獲得穩定的社會秩序

2.        為了獲得心靈的慰藉

3.        為了獲得通向成功的方法論

不論哪種目的,對世界觀的追求中,認識都會產生偏差。

首先看為了獲得穩定的社會秩序是否妥當。如果懷著這樣的目的,研究和傳播哲學(宗教)就變成了請你相信世界是這樣的。那麽問題是思想的傳播者自己是否相信世界就是這樣的呢?以前封建社會宣傳的君權天授,客觀唯心主義者描畫出來的神及神的旨意,以及修來世等等哲學(宗教)觀點就包含這樣的目的。以這樣的目的來談哲學,不僅獲得正確的認識難以想象,而且有時甚至要故意歪曲或者通過深奧難懂表述增加神秘感以達到目的。可笑的是作為思想繼承者的門徒們,要麽為搞不懂老師到底要說什麽而苦惱,要麽為讓人們相信一個自己都懷疑的說法而發愁,所以要麽照本宣科,期望後來人可以搞懂,要麽胡亂批注,離創始者的觀點也就越來越遠。

其次看為了獲得心靈的慰藉為目的的哲學(宗教)。這一類人通常是第一種思想傳播者的接受方,他們通常沒有能力或者拒絕獨立、理性地思考,為了擺脫對現實的無奈所帶來的負麵心理影響,通過麻醉自己而滿足於所帶來的精神的愉悅感。如果能有這樣美妙的感覺,即使不是真的又何妨?

對於前兩種目的的哲學探索(甚至懷疑探索一詞是否妥當),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牽扯到統治、社會這樣的非學術性的問題。當然,如果能夠維持社會的穩定,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這種哲學所帶來的積極的作用不可否認,但是它能否成為哲學探索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它能否成為自己騙自己的理由呢?如果說知道世界本來是什麽樣子並不重要,重要是要讓我這個生物個體有個好心情,荷爾蒙分泌正常,多活幾年。以此作為一個人認識的主導思想行不行呢?顯然從人類認識這個角度看,這樣的理由是說不通的。

我們再看第三種目的,為了獲得通向成功的方法論。和前兩種目的相比,它的先進性在於,它是需要追求真理的。錯誤的世界觀所帶來的錯誤的方法論通常會把人帶進災難性的失敗。例如,希望獲得澆莊稼的水是跪求龍王降雨還是開渠引水,這在有現代科學知識的人來說,根本算不上一個選擇題,因為求雨對於解決澆莊稼的用水問題沒有任何幫助。但是古代人沒有認識到,人們跑到龍王廟前下跪和天上下不下雨根本沒有關係,所以就成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對於改造世界這種目的,求知是必須的,而且是對於改造世界最為有用的知識。

但是為了獲得通向成功的方法論,或者說為了改變這個世界而尋求真理,它的局限性在於它隻會挑選那個最好用的世界觀來推崇。世界是複雜的,從不同的視角觀察,我們或許能獲得不同的認識,不是每一個認識都可以用來當作改造世界的工具。無用是否等於謬誤?我們難道不能僅僅為了滿足於好奇心而去追求真理嗎?這個問題甚至涉及到人生的意義這樣的話題,出生、吃飯、睡覺、死亡,誰都一樣。改造世界可以使人過得更舒服,誰都願意過得舒服,但是死亡總在前麵等著你。

當一個人臨死前回首往事,回想我這一輩子得到了什麽。臨死前的人們看金錢或許會看得開一些,看得很淡一些。金錢說到底不過是一堆數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某種遊戲規則下,錢可以使人得到資源,可以使人過得很舒服。我通過自己的勞動使自己過得很舒服,我通過占有別人的勞動果實使自己過得很舒服,似乎有一些滿足。但是什麽是舒服呢?物質對於軀體的作用產生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通過神經係統傳遞到大腦而上升為一種精神體驗,這種體驗被軀體定義為多多益善,而這種定義是通過DNA被傳遞和固定下來的。它和不舒服的唯一區別就是,不舒服這種體驗被軀體定義為越少越好。當然DNA進行這種定義也有它的道理,軀體的可持續工作時間不同。如此一想,似乎又什麽都沒有得到。因為,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有錢時體驗舒服,沒錢時體驗痛苦和困擾,其實有錢人也有有錢人的痛苦和困擾,苦樂自知。而人們追求金錢的執著卻不可理喻,且無法改變。

另一個人臨死前回首往事時想,我來了,我知道了。如果人僅僅是物質的,這一切似乎都沒有意義,但人是有精神,人是可以感覺到主觀自我的存在的,這是我實實在在的感知,我知道自己沒有騙自己。我並沒有搞清楚這東西怎麽用,我能做的隻是把這個領悟傳遞下去。但是我又何必用它呢?用它幹什麽,幹什麽還能比“知”本身更有意義?於是我滿足了,滿足於這一世的領悟,滿足於我把這個領悟告訴了大家,滿足於對於社會我盡到了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