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reply to edison11's post, 漢族對外戰爭史與漢人作戰水平(ZT)

(2010-06-25 18:11:34) 下一個
http://buchayanzhi.blog.hexun.com/4917302_d.html

 漢族對外戰爭史與漢人作戰水平

  估計有著漢族“對外作戰差勁”想法的人有一定規模的數量,我認為這是一種由於缺乏對曆史的熟悉和思考以及缺乏對古代戰爭作戰方式的理解而且過於主觀並因此產生的的誤解。(好長,趕上鄭淵潔和英語了,嗬嗬)


  小時候我曾因為漢族有著如此眾多的人口卻兩次被擊敗,漢唐皆莫不得不和親而覺得很憋屈。後來長大了,知道得東西多了,思考的東西多了才發現我的想法原來是如此天真。

  我不知道大家對古代作戰方式特別是騎對步有多少了解,我自己也不太清楚騎對步到底有著多大的優勢,不過我可以為大家想象一下一些簡單的騎兵戰術:

1,或騷擾敵後,打擊敵人後勤,掃光殺光搶光,或者抓住空檔,啃掉對方的運糧隊補充自己,兩者都讓對方軍心不穩。

2,先攻擊對方的弱點(可先用少量騎兵試探),用騎兵把對方的陣形衝亂,然後騎兵或結成小組,或自由活動,展開大屠殺(別跟我說落單的步兵有多厲害),在一個地方打開了缺口,其他的地方也就更容易被撕開和崩潰,也很容易造成士氣的低落。

3,斬首更容易。先佯攻一些部位,調開一部分中軍兵力,把中軍兵力分散,然後抓住弱點和機遇,強衝中軍帳,直搗將旗。

4,除非堅城死守,不然必定分兵,集中優勢兵力啃掉,敵方又分兵,再集中兵力啃掉,消耗敵人有生力量。

5,佯攻一些重要的部位,繃緊對方的神經,讓對手誤解我方意圖,打亂對方的部署。在對方調動部隊的時候還可以抓住機會啃一口。

6,上麵不少是戰場和戰術上的,還有戰略意圖上的,比如佯攻某個城市,或吸引援兵而伏擊之,或聲東而擊西,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跑去吃掉別的地方。

7,打的過就打,吃了虧我溜,保存有生力量的運動戰。這一點還有個作用是他們因此士氣高昂,打不過走就是,什麽都不怕!這些隻是我的“網上想兵”,實際之中騎兵有著更多,更深刻的優勢,速度的重要性在二戰中也充分體現了---怎麽法國人在德國人麵前就顯得是那樣的不堪一擊呢???大家可能不知道,宋代是漢族各個朝代中騎兵最少的,北宋僅有十來萬,不到唐的1/3.南宋更可憐。我不認為有別的原因使宋打仗那麽吃力,在我看來那些原因可以基本忽略。
   
  說漢族“外戰外行”是一個膚淺的似是而非的笑話。不看到遊牧民族的兵種優勢和全民皆兵,不看到漢族防守的成就,隻注意到一些很正常的朝代興亡,隻看到一些表麵上的軍事失敗。這合理麽?那些朝代的失敗難道是因為漢族不會打仗麽?想過政治上的原因了麽?想過騎兵的匱乏了麽?(我一直認為,宋亡於騎兵,明亡於政治。後文在慢慢說)

  不過至少也有一點是對的,那就是漢族民多而兵少,不若遊牧民族全民皆兵而導致的民風強悍,顯得“文弱”。但是,實際上,就算是對於古代戰爭來說,裝備,計謀,後勤,指揮藝術等才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民風強悍在很多時候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因素。

  有的人喜歡這樣說,中國北方人“強悍”南方人“文弱”,因此中國總是北方統一南方。我要說的是,這又是一種主觀臆測。第一,古代北方長時間是中國的重心,得北方者得天下。第二,北方人與遊牧民族作戰多,經驗豐富。南方戰事稀少。第三,北方產馬,買草原上的馬也容易,南方少馬。第四,南方人並不“文弱”,江陰血戰,嘉定慘案都說明了南方人得血性。食物上最好辣的幾個省都是南方的,性格上最辣的也都是南方的。

  再來談漢族。漢族雖然民風不夠強悍,但我以為在用兵藝術上可謂非常優秀,理由如下:一來漢族內戰眾多,“內戰內行”,善於計謀。二來與異族交戰無數,進化出不少守城的,步對騎的藝術。三來,那一個民族有漢族打的戰多?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哪個強過一百年了?哪個不是被後來的幹掉了?哪個不是很快就退出了東亞戰爭的中心舞台?
      
  漢族的對外戰爭到底打的怎麽樣?曆史是最正確的。讓我們來看漢族的對外戰爭史把。(從炎黃開始)

  黃帝戰蚩尤,這場戰爭異常慘烈,據說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最後倚靠科技先進打嬴了。(不是有什麽指南車什麽麽)

  驪山烽火,僅為搏美人一笑。沒有“狼來了”這個故事通俗流行,但比“狼來了”這個故事要驚心動魄的多,喊“狼來了”的人死去,美人被搶走,犬戎兵潮水般湧入鎬京,多少無辜的人殉葬!然後諸侯趕到,戎族被趕出了都城,不過都城邊的土地被戎族占了很多,都城實在是保不住了,於是不得不遷都了,於是我們曆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東周就這樣滑稽地開始了。

  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漢族強力擴張的時期。列國辟地開疆,拓地無數,直到草原邊才停下來。在對草原上的民族時,也占了便宜,蒙恬,李牧都是強人,以騎克騎,戰功赫赫。

  很快到了漢代,剛立國時情況很糟糕,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當然要被正處於強盛時期的匈奴欺負了,不過草原上的名主冒頓,有40萬控弦之士,設計把劉邦數萬軍隊包圍,奈何不得劉邦!為了這個被包圍的恥辱,漢代開始瘋狂養馬,漢朝的養馬政策異常優越,後來足足養了30萬馬,雖然還不可能比得上匈奴,但由於裝備上的優勢和成功的指揮藝術,匈奴被打的很慘,當然報仇的決心和所作的精心準備也是很重要地因素。

  西漢打垮了匈奴,東漢接著滅了匈奴,匈奴向歐洲逃亡,傳說中的“上帝之鞭”。
  三國沒讓外族占便宜,三分國無一例外地全部在對外作戰上戰功累累,戰果輝煌。

  西晉的皇族和官員的腐化豪奢以及士族的逃避和放縱在中國曆史上大大出名,政治上的昏庸導致了八王之亂,又有漢代投誠內遷的南匈奴作亂,導致了五胡亂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中原到底也沒胡化,大家都成了漢人。不僅僅是因為漢文化領先,實在是拳頭也硬,冉閔的漢軍厲害不?南朝陳慶之厲害不?淝水之戰8萬對90萬厲害不(60步,27騎,羽林郎(禁衛軍)3)?(還是那句話,南方少馬,無力北上,不過防守很強,淝水之戰是中國曆史上非常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戰例,比赤壁懸殊的多,如此強大的對手被嚇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場戰爭是軍事指揮藝術的經典之作)

  隋和唐初征高麗都吃過大虧,看起來很奇怪,其實這裏有著許多原因,一個是高麗那時好像是半遊牧半農耕,不記得了,但和遊牧民一樣全民皆兵是真的。一個是後勤,那時氣候與現在大不同,遼東好像還是沼澤地,百萬大軍,勞師遠征三千裏(山海關至平壤),中間全是荒地,可不是今天的東北!補給異常困難,誰都知道打仗第一重要的是後勤,後勤不力,前方如何安心打仗?屢敗屢戰,終於還是滅了高麗。

  唐代和漢一樣,在立國未穩的時候受過遊牧民的重大威脅,因此大肆養馬,最多時達到了70萬,然後就看見唐不停的大肆向外擴張了,唐代武器裝備還可以,不過估計沒有漢代那麽大的優勢,原因是少數民族都用馬蹬了,(從此漢人就被一些人認為是“外戰外行”)但唐代前期打出了威風,大唐西域,很拉風的詞。可惜應了一句老話”成也大唐,敗也大唐”大唐過於自信,到處重用少族,竟然把養馬重地拱手送給黨項人,黨項後來在此地立西夏,害得宋人好慘。
      
  說到了宋,那麽下麵就重點為大家介紹一下繁華一時的,光榮之宋。

  宋代的經濟政策與以前大不相同,宋重商,經濟結構為之改變,而社會結構又隨著經濟結構改變而改變,宋代的城市人口數量大大增加,隨之改變的是民風,文化,思想。重商還直接導致了數學的繁榮,因為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多多了。而且經濟繁榮,思想的變更,還間接地導致了宋代的科學技術的繁榮。宋代一瞥:經濟(巔峰),哲學(開創了理學,心學,實學三派。宋代理學並未得到多少的政府青睞,後來朱明把朱熹的理學教條化來維護它的統治,就像李唐重視李耳的道家一樣,很搞笑,就為了一個姓的緣故。中國曆史上一共有東周,魏晉,宋明三次哲學上的重要時期,漢唐元清皆無成就),數學(巔峰),科學(巔峰,墨子與沈括是古代兩個最有科學精神,最接近科學,看起來最像科學家的科學家),技術(東周,漢,魏晉,宋的發明數量和重要性都可以,唐元明遜一些,還剩下的一個朝代別提了,丟人那),文學(巔峰,宋在詞和散文上遠勝於唐,宋詩也和唐詩並稱雙峰,藝術上各有千秋,唐以情勝,宋以理名,不過一般人可能更推崇唐詩,比如我,嗬嗬。宋代由於城市繁榮,文學上市民化,自然平實化,議論類也多一些,但浪漫主義文學不如唐)因為東周不算朝代(嗬嗬……),所以宋朝很顯然地成為了各個朝代的巔峰。是但這個繁華的朝代看起來軍事上很弱,似乎總是被人壓著打,他們很無能嗎?這樣看的話就大錯了。

  因為唐的失誤養馬的地方丟了,宋朝最多時候的馬還不到唐代的1/3,平均在十幾萬左右,你說和少數民族這仗要怎麽打?除非學少數民族,全民皆兵,不然是很難過的。但宋代前期打的還是不錯的,用步兵為主的部隊對遼和西夏的大量騎兵還占了上風(不多的騎兵,很多還留在京師?)。可惜皇族過於安逸,缺乏危機意識和進取心,對北方的危機估計不足,導致後來被金滅了北宋,其實若是作好準備瞅空子發個狠去啃西夏,遼國和金國可能就構不成大的威脅了。當然這些隻是我個人的想法。從金開始,宋的戰績就開始變差。不過不能不看到的是以步兵守城,能守那麽長時間已經很不錯了。靠著步兵是不可能守一千年地,朝廷裏政治上總有混亂的時候,權力鬥爭總有異常激烈的時候,軍隊裏總有將領各自用命的時候,運氣總有變壞的時候。空檔總有露出來的時候。何況宋把都城建在平原上,無險可守,連計謀都不好使。汴梁被攻下,兩個陳後主後陳後主被抓了去,北宋也就隨之滅亡。唉,若是象漢唐一樣建都長安會好一點,都城不一定會被攻下,那裏土地肥沃又有天險(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長安被毀的緣故,宋沒有選擇長安)。金滅北宋,趙構南逃,雖有土地人口,但這時的南宋已經實力不足,整個南宋基本上沒有像樣的騎兵部隊,對遊牧民太吃虧。其中的亮點是嶽飛,不過萬餘騎兵,卻戰績輝煌,他的用兵之道實在是厲害,不愧一代名將。最後需要提到一個氣候,宋朝天氣轉冷,北方草原驟然壓力大增,為了生存,草原上的戰爭異常殘酷,正是強者誕生的時代,就在宋金對峙的時候,天下第一的蒙古崛起了,短短三十年之內,以二十萬鐵騎橫掃歐亞,滅國無數,其中金國和西亞的大國都有百萬之軍。而蒙古如此強悍,在橫掃了歐亞大陸之後,在統治了北方之後,久久攻不下一個襄陽城,還死了一個大汗。金騎兵比南宋多的多,步兵也不少(金人口相當地多,有4200萬),甚至火器也厲害,他們在北宋火器的基礎上發明了自己的火器震天雷,蒙古人最怕的就是這個東西,但守城的水平還不如南宋,不過可能也有被西夏,宋,蒙古夾擊的原因,樹大招風啊。但是不管是金還是南宋,守都是不可能長久的,敗亡是注定了的。但我認為宋的防守水平是各朝代第一的。
  
  如果我是宋朝的皇帝,西夏和遼國的幾十萬騎兵會使我如芒在背,惴惴不安。我不會象宋代的一些皇帝那樣過於安逸和沒有危機感,以為全國有著百萬步兵,城池有著高高城牆,京師有著數十萬步兵就可以安穩地睡皇帝覺了。此前的漢唐在對外戰爭中的輝煌和宋前期漢遼戰爭漢夏戰爭的順利麻痹和鬆弛了宋朝的統治者:師師,蹴鞠,畫畫,寫字。祖宗的話全然淡忘:“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馬匹不到手,頭頂上永遠懸著那柄達摩克理斯之劍。如果我是皇帝,瞅著遼國虛弱時或西夏虛弱時,一定要集中手上大部分的的騎兵,配合大量步兵,義無反顧地硬啃西夏(西夏很強的,似乎對西夏軍隊的評論是僅次於蒙古)。一次啃它一點,啃下來就高築牆,廣積糧,步步為營。就算有時會被打敗,那又算得什麽,看看是誰耗的起!馬是立國之本,產馬的地方一定得拿到手,然後再慢慢去考慮本來是我們的燕雲十六州。
  
      
  下一個也是最後一個討論的就是明了。
  明代的軍事很難討論,因為我覺得明代後期的政治比較差勁,皇帝不上朝,東廠西廠陰險毒辣,軍人使不出自己的力量,非常不爽。宋雖敗但尤有可道,而明是糊裏糊塗。
  還是得看這個朝代。最後的漢家王朝。

  明代漠北蒙古被打的不構成威脅。雖有土木堡之變,但既然敗的如此慘,倒也幹脆,難道這不是非常特殊的麽?如果蒙古有那麽厲害,能以2萬對50萬,為何有明一代,蒙古對明都沒有大的威脅?當然這場戰爭確實是敗了,不過非常值得研究,異常的稀奇古怪。

  萬曆援朝之戰打嬴了。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當時是世界第一火器生產大國(德川家十八代傳人雲),他們的火器比明先進(是的,明有海禁,而日人卻從西方學來了先進技術),又以內戰中鍛煉出來的強兵強將對明朝較為缺乏作戰經驗的軍隊,結果還是敗了,豐臣秀吉很感傷,隨後很快就去世了,他死前留下了一首哀傷的詩:“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日本民族的傷感特性,不知道是不是也受到了豐臣秀吉和這個時代的影響?)

  對滿作仗,在李如鬆時代,滿族被打的服服貼貼的。他在滿洲的時候,滿族不敢輕舉妄動。

  至於諾大的漢族,後來被滿族打敗,導致中國文明史上最大的停滯。這裏有著極為複雜的原因,我是不相信主觀的所謂的漢族“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戰爭的藝術是不分內外的。

  首先這是正常的事情,國之將亡,大廈將傾。勝敗兵家常事,盛衰自古有時。不必因為滿族的成就而過於驚歎:那一個奪天下的,不是由小到大,由弱成強地?劉邦起家有多少兵?鐵木真起家有多少兵?我朝起家又有多少兵?“十三甲”是再正常不過的。

  其次,明代是亡於自身的。明代統治不得官心,官員俸祿奇低,精神上被東廠西廠的迫害搞得人心惶惶地,皇帝又殺了袁崇煥,有誰願意給你出力賣命?從後來一批又一批投降的漢人就知道了,從他們手上送出去驚人數量的大炮,騎兵,還有海軍。那個時代沒有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也沒有今天這麽明顯,最強烈的是君君臣臣,而儒家認為君若不仁,人民就可以推翻他,那麽臣子為什麽還要盡忠呢?中國儒家把仁放在第一位,不象日本把忠放在第一位。後來南明政權的迅速滅亡也反映出明的不得人心。以蒙古之強,南宋尚苦苦抵抗45年,就有宋人團結的因素,宋雖“重文輕武”(其實我以為是重文親武),但文人難道天生不能打仗?袁崇煥不是文人?辛棄疾不是文人?文天祥不是文人?範仲淹不是文人?宋最得文人心,而明不得文人心,看明末思想家的強烈的反君主專政思想也能知道。明各地方部隊各自用命,不聽中央,後來滿清坐大,明也就隨之嗚呼哀哉了,和國共爭雄多麽相似,一方互相扯皮,不肯用力,一方牢守根據地,或是打運動戰,拳頭打跳蚤,奈何不得。明軍也是各自為政,步兵又奈何不得滿清鐵騎。

  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明之將亡,天災人禍,群雄並起。鄭家尾大不掉,占了福建和海上,進口西方武器很難了。張獻忠自立四川(不算東北蒙古新疆,今天四川的人口占全國的1/9還強)陝北連年大旱,高闖王拉起大旗,後來的李闖王更是拉起百萬農民軍,直接把中央政府打掉了,沒有了有效的統治,又如何組織兵力與敵人作戰呢?腐朽沒落的政府,不過能作無力的掙紮罷了。可惜了明末的科學與人文思潮,可惜了明末西學的傳入,可惜了這一個本來很快就要強盛的大民族的希望。
      
      古代戰爭史說完了,這時想到的是一首老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感歎一聲:
      我們曾強盛過,我們有沒落過,
      我們曾創造過,我們被限製過,
      世間有著命運,我們仍然活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