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畫廊

逛畫廊,看世界, 記下自己的心得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油畫《蒙娜麗莎》及其1911年失竊 (zt)

(2011-01-04 05:21:10) 下一個



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於1518年獲得此畫,這幅達芬奇最著名的畫作受到當時藝術家們的廣泛好評;但直到20世紀《蒙娜麗莎》才真正出名,與其說這是由於它本身頗高的藝術價值,還不如說是由於它離奇的經曆,尤其是它1911年的失竊。

《蒙娜麗莎》可能看起來比較小,但實際上,它已經是當時最大的畫像之一了。達芬奇的繪畫技巧是絕妙的,甚至可以說是神奇的:他用透明淡色層的手法表現形狀,擦暈輪廓線(意大利語稱這種手法為“sfumato”,意為“煙熏”)並恰當地運用陰影和光線。
(盧浮宮資料)

1911年失竊《蒙娜麗莎》
  

1911年8月,《蒙娜麗莎》在盧浮宮失竊。一個叫皮耶雷的小偷為了出風頭,帶著一件從盧浮宮偷來的雕塑來到了報社,它盡情的嘲笑盧浮宮保衛的低能,並聲稱知道《蒙娜麗莎》的下落。這篇采訪第二天在報紙的頭條登出,把畢加索的好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嚇了一跳,因為他和畢加索兩人曾經向皮耶雷購買過幾件從盧浮宮盜出的雕塑。事情必須追溯到1910年10月。盧浮宮的主事人仿佛對之後的失竊案已有預感,決定給所有的重量級名作配上防盜玻璃罩,遂招募了數名手藝高超的匠人。然而,在這批匠師中間,有一個叫維琴佐·佩魯吉阿的意大利人。這位後來被證明患有輕度精神病的民族主義者早就處心積慮地想把本國的國寶迎回家,遇此良機自然不會錯過。他耐心等待了10個月之久,到了第二年的8月19日,他裝成遊客進入盧浮宮參觀,並找了一個無人問津的小展室躲了起來。等到夜靜無人的閉館之時,他才現身潛入《蒙娜麗莎》所在的展廳,輕易地解除了自己安裝的玻璃罩,取下畫像,來到一個小門,破壞了門鎖後逃之夭夭。可笑的事情發生在失竊之後,整整一天,沒有人發現異常。對於出現在牆上的那個空位,所有的工作人員都以為《蒙娜麗莎》是被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展室,直到有人在樓梯口發現被遺棄的裝裱《蒙娜麗莎》的畫框才知道大事不妙。這時,盧浮宮的館長正在外地度假,聽到屬下的報告後,他大笑道:“你們是不是想告訴我埃菲爾鐵塔的塔頂也被偷了?”

  隨後展開的偵查行動遍及全法,數千人被訊問。當時法國著名的先鋒畫家、詩人阿波裏奈爾隻因為說過一句“我要燒掉盧浮宮”就被看成是頭號嫌疑犯並被逮捕,畢加索也因此而受到牽連,被帶到警察局接受盤問。
  但在整整兩年多的時間內,《蒙娜麗莎》始終蹤影全無。直到1913年的秋天,佛羅倫薩的一個古董商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以任何價格求購任何藝術品”,不久他就收到佩魯吉阿的來信,聲稱自己擁有《蒙娜麗莎》,古董商回信表示自己願意幫他把《蒙娜麗莎》賣給烏菲茲美術館。當佩魯吉阿帶著《蒙娜麗莎》來到約定地點的時候,才發現等待自己的除了烏菲茲美術館的館長還有一大幫意大利警察。
  佩魯吉阿的愛國之名贏得了意大利國民的廣泛同情,最終被判處了意大利法律規定的最小刑期。而由於《蒙娜麗莎》法律上的所有權屬於法國,在意大利巡展了兩周之後她也不得不被送回了巴黎。當時是由意法兩國外長當著全世界人民的麵舉行了盛大的交接儀式。法國將《蒙娜麗莎》的回歸稱為國家的重生,為此將全國的商品降價40%以示慶祝,全法人民舉國歡慶。《蒙娜麗莎》的法國國寶地位由此坐定。
 

作品欣賞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麵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采用側麵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麵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作者簡介

  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 米開朗琪羅,桑迪.拉斐爾並稱文藝複興三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1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那些豐功偉績。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薩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卡芙所生
  1466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4歲)
  1475年 創作《聖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於他矢口否認,最後被釋放(24歲)
  1481年 繪製《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29歲)
  1482年 接受聖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岩石上的聖母》(30歲) 作者
  1499年 開始繪製《最後的晚餐》(47歲)
  1503年 回到佛羅倫薩,開始繪製《蒙娜麗莎》(51歲)
  1515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3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於安伯瓦茲(67歲)

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複製、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麵紗,在兩幅畫中,隻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麵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裏,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意大利,但是畫麵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複得隻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隻是一件贗品而已。

價值之謎

  《蒙娜麗莎》數百年來一直被譽為最名貴的肖像畫,60年代估計此畫價值已達1億美元。經過政府允許,從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後到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市展出,轟動了全美國,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一睹為快。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隻能在《蒙娜·麗莎》畫像前麵停留3秒鍾。以後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勝於美國,據說每位觀眾隻能看2秒鍾。

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裏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裏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采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曆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意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蘭蒂正趁暑假期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計劃在8月正式出版發行。
  達·芬奇《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盧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畫作的奧妙

眼睛藏有神秘字符

  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理事會主席西爾瓦諾 溫切蒂借助顯微鏡觀察油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發現微小字符。肉眼看不出來。她綠褐色的右眼球上畫有黑色的LV字樣,很明顯這是列奧納 多·達芬奇的姓名首字母。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但看起來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除眼睛外,畫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在背景中橋拱上可以看到數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數字2。達芬奇不僅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傑出畫家,還在科學和哲學領域表現出過人能力,熱衷於用符號和密碼來傳遞信息。
  蒙娜麗莎以迷人微笑聞名,從她的眼睛著手研究實不多見。談及研究眼睛的原因,溫切蒂表示自己是受到一本書的啟發。他說,自己的同事路易吉 博爾賈在一古董店淘到一本發黴的舊書,書的作者是一名二十世紀60年代的法國曆史學家。書中詳細描述了蒙娜麗莎眼中暗藏的“各種記號和字符”。

沒有眉毛和睫毛?

  意大利著名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蒙娜麗莎》以其神秘聞名於世。這幅畫不僅成為法國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還引發後人猜測和研究。人們好奇她微笑的含義、她的身世、她和達·芬奇的關係、與她有關一切細節。
  許多人納悶:為什麽畫作上的蒙娜麗莎沒有眉毛和睫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8日報道,一名法國工程師不久前解開了這個謎。
  找到眉毛
  法國工程師帕斯卡爾·科特17日說,他利用自己設計的高清晰數碼相機為《蒙娜麗莎》拍照後得出結論:達·芬奇畫上的蒙娜麗莎應該有眉毛和睫毛。
  科特利用這一相機為《蒙娜麗莎》拍攝了一幅超高清晰度照片。相機利用包括紫外線和紅外線在內的各種技術手段,拍出了一張2.4億像素的照片。照片每英寸像素達到15萬,也就是說,照片上蒙娜麗莎的麵部大小是畫作上的24倍。
  科特驚喜地發現,在蒙娜麗莎消失的左眉位置上有一根眉毛的油墨跡。

胳膊姿勢的奧妙

  “有一天我說,如果我找到一根人們如今所看到的《蒙娜麗莎》上,毯子已被畫家模糊處理掉,但在用高清晰度相機所拍攝的照片上,毯子清晰可見。 也有人認為,她是站在樓梯上,達芬奇正好在樓上,他叫她停一下,畫畫,就好像人們突然叫住別人要拍照一樣,每個愛美的人都會擺出造型來。”
  “這是我們第一次發現蒙娜麗莎胳膊姿勢的奧妙,”科特說,“在達·芬奇之後,數以千計的畫家都臨摹過蒙娜麗莎的姿勢,但卻沒人知道為什麽她做出這種姿勢。真正的原因是,她的手腕之所以那樣是為了用毯子遮住她的肚子。對我來說,這真的是一個偉大的發現。”

真實的顏色

  科特對《蒙娜麗莎》研究的最重要發現是,他找到了《蒙娜麗莎》在創作之初畫麵原本的色彩。蒙娜麗莎本人的膚色應該是暖粉色,她身後的天空應該是生動的藍色,而不是現在人們所看到的灰綠色。科特認為,畫麵目前展現出的深綠色背景是500年歲月中,油墨顏色沉澱的結果。

比例的微妙變化

  科特還從他所拍攝的照片上發現,如今,蒙娜麗莎的笑容比達·芬奇當初所畫的笑容角度略小,她臉的麵積也稍稍“縮水”。

蒙娜麗莎的微笑解密

  香港《文匯報》2010年8月23日報道,達芬奇傳世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如何產生似有若無效果,一直是個謎。最近有科學家透過X光分析,首次破解這謎團,原來達芬奇使出招牌絕技“暈塗法”(Sfumato),整幅畫融合了共40層超薄油彩,而且達芬奇可能先把油彩塗在手指,再抹在畫上。
  厚度僅為頭發的1/50
  科學家透過高能X光,詳細分析蒙娜麗莎臉上不同層次的顏料排列及成份。科學家發現,畫作共享了40層極纖薄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發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顏料組成,營造出蒙娜麗莎嘴角模糊和陰影效果,令人隱約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細看時笑容就消失無蹤。
  由於畫作上沒畫筆的痕跡,科學家估計達芬奇是把油彩塗於手指上繪畫。帶領研究小組的沃爾特表示,纖薄油彩是畫作引人入勝的關鍵。能使用如此纖薄的油彩,證明達芬奇功力極深厚。同時,由於每層顏料都要數月才能風幹,估計這種特殊效果可能花了數年時間才能完成。
  近期發現
  蒙娜麗莎微笑讓人迷戀,蒙娜麗莎雙眼暗藏玄機。意大利研究者借助顯微鏡在藝術巨匠萊奧納多·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眼中發現神秘字符,或許能為揭開畫中人真實身份開啟新途徑。 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理事會主席西爾瓦諾·溫切蒂借助顯微鏡觀察油畫中蒙娜麗莎的眼睛,發現微小字符。英國《衛報》12日援引溫切蒂的話報道:“肉眼看不出來。她綠褐色的右眼球上畫有黑色的LV字樣,很明顯這是萊奧納多·達芬奇的姓名首字母。”
  相比起右眼,蒙娜麗莎左眼中的內容更值得探索。溫切蒂說,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很難清楚分辨……但看起來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除眼睛外,畫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溫切蒂說:“在背景中橋拱上可以看到數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數字2。”
  達芬奇不僅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傑出畫家,還在科學和哲學領域表現出過人能力。他熱衷於用符號和密碼來傳遞信息。發現眼中字符為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更添神秘色彩。溫切蒂推測,達芬奇希望別人從蒙娜麗莎眼睛裏發現她究竟是誰。


說不盡的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這是一個永遠探討不完的問題。自問世至今,將近五百年,後人不知做過多少品評和揣測,留下越來越多的迷局。當今,世上有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數百部,而有近百名學者將此畫作為終身課題。時間的推移不會使疑團得到解決,隻會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更多的疑惑留給後人。
  人們過分地喜愛她。無止境地探討她那難以覺察的、轉瞬即逝然而亙古不變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莊沉穩的姿態,高貴而樸素的裝束,以及無懈可擊的完美構圖。人們驚歎:列奧納多,惟有列奧納多,上帝一樣的智慧,才能采集那麽多美的元素,將眾多美好合為一個完美。於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體,極致的搭配,再無超越的可能。就這樣,蒙娜麗莎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也給人們無限沉重的壓力。人們既願意棲身她的庇蔭,吸取滋潤的營養;又渴望走出她的陰影,呼吸自由的空氣。多少年了,無數醉心繪事的人,都為這一重矛盾所困擾。
  這是一個神話,它與達·芬奇無關,完全是後人製造的。神話像雪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滾動,無限膨脹,最終連神話的製造者也被吞沒。如今,蒙娜麗莎坐在盧浮宮一處顯要的位置,隔著厚厚的防彈玻璃,每天以我們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數以萬計的來訪者。這些朝聖般的觀眾心中裝著各式疑問,他們渴望通過這一張溫柔嫻靜的臉龐讀出答案,然而離開時卻將更多的問題帶走。問題是五花八門,許多與蒙娜麗莎並無關係。有人會問:蒙娜麗莎究竟是畫中人的名字,還是微笑的別稱?畫中人究竟是銀行家喬.貢多的妻子,還是伊薩貝爾王妃?此畫確有真人模特,還是憑想象畫成?畫中人物沒有眉毛,這是當年佛羅倫薩的審美時尚,還是像某人所說,其人正在懷孕,是妊娠反應?畫中人是否剛經曆流產的傷痛,所穿衣裳是喪服?蒙娜麗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嗎?難道不是麵部麻痹症造成?蒙娜麗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達.芬奇本人?問題越問越離奇,距離畫本身越來越遙遠,不僅無助於解讀該畫,反而將人不斷引向迷途。
  其實,有些問題已經構成了對《蒙娜麗莎》的褻瀆,隻是提問者尚未覺察。蒙娜麗莎是男是女,這還用得著問嗎?任何一個對性別有感知的人都不該對此產生疑問,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問題。有人說蒙娜麗莎給人的感覺是中性的,至少她不會給人產生性的誘惑。試問,難道惟有性感才能構成女性美嗎?如此,一幅肖像畫與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區別?無疑,蒙娜麗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體現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於女性特征;或者說,她的美已經超越了性別阻隔,但這並不等於連性別都分辯不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實還要發出荒唐的疑問,若不是別有用心也是無聊之極了。麵對一幅分明令人愉悅的肖像卻偏要說甚麽麵部麻痹症,這簡直令人憤慨。蒙娜麗莎表情是僵化的嗎?瞬間的表情被定格就說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頂。微笑是難以描述的,專注中不自覺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帶嘲諷的微笑,那是每個人不同情緒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有人感到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因而斷定此畫不是以真人為模特,而是完全憑想象畫成,這種論斷也純屬多餘。人們驚歎達.芬奇卓越的繪畫技巧:畫中人由麵部五官到雙手,再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包括衣著穿戴,每一處都那麽真實可感,幾乎伸手可及,這是憑空想象無法完成的。倘若沒有真實人物作參照,達.芬奇縱然有天大的才氣也不可能畫得如此生動細膩。有人要問,畫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麽遙遠和不辯深意,那是其人所獨有的嗎?為什麽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實這樣的問題很好解答。每一個了解繪畫的人都懂得,肖像畫並不等同於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畫首先要體現作者與表現對象間的互動;畫家將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鑄進了畫中人物,這樣觀眾從畫麵上讀到的肯定比真實人物要豐富的多。我們了解了達.芬奇的生平,認識了他在諸多領域的非凡造詣之後,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麽畫中人究竟是誰的妻子、叫什麽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達·芬奇全部藝術才情的匯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個超乎常規限定的完美人性。我們可以理解蒙娜麗莎為達.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說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就顯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過電腦技術將達.芬奇的自畫像與蒙娜麗莎作以對照,發現兩者的基本結構驚人地相似,於是斷定該畫是以他本人為模特。其實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於吻合,當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畫中人與真實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總有相似之處,並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異卻是微小的;更何況每一個畫家描繪他人時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形象帶進畫麵,因為畫家對自己最熟悉;這點想來達.芬奇也不會例外。說到這些,其餘的問題也就無須解釋了。如果我們多讀一些畫,多接觸一些畫家,那麽不著邊際的問題就不會提出來了。
  駁斥了上述一些問題,不是說圍繞《蒙娜麗莎》的研究都是無意義。作為世界美術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會有無盡的問題為後人探討。對於《蒙娜麗莎》人們過分熟悉,很難再產生新鮮感;然而醉心於此畫的人,卻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奧妙怕是隻可意會了。《蒙娜麗莎》不但是盧浮宮的鎮館之寶,簡直是法國人的驕傲。當年《蒙娜麗莎》曾經失竊,千萬人為之痛不欲生,政府則把當日定為“國難日”;而當它失而複得時,則舉國歡騰,其盛況不啻於國家重獲新生。法國人莫非忘記了,《蒙娜麗莎》本不該屬於他們。在蒙娜麗莎的故鄉意大利,擁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寶藏;卻不曾擁有《蒙娜麗莎》,不能不說是巨大遺憾。這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發燒友的一幅畫,不要說藝術界,單就政界要員對她的迷戀就令人詫異:大名鼎鼎的戴高樂總統每當心緒煩躁時,必驅車前往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出來後便滿麵春風,原先的煩惱蕩然無存;而蓬皮杜總統則公開承認無法克製對《蒙娜麗莎》的心馳神往之情。世紀偉人邱吉爾可謂是曾經滄海了,可他晚年有幸親撫《蒙娜麗莎》時,竟無法控製顫抖的手指;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亦對《蒙娜麗莎》情有獨鍾,無緣享有真跡,就收藏了4幅贗品。看到這些事實,我們會產生疑問:一幅不大的肖像畫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懾力,難道不是有一種神秘的無形力量在驅動麽?
  有些問題是難以回答的,我們先從《蒙娜麗莎》自身來認識。舉世公認的真跡現藏盧浮宮,那是流傳有序的。當年達.芬奇遷居法國,身邊就帶著這幅畫;達.芬奇死後,《蒙娜麗莎》即為法國王室所擁有;盧浮宮建成後,此畫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們不解,現今看到的《蒙娜麗莎》與當初描述的不盡相同。莫非已經過他人做手腳了?的確,我們今天看到的畫與當年達.芬奇初畫的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據說,當年拿破侖得到《蒙娜麗莎》,為了將它裝進現成的鏡框,裁去了畫麵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畫上兩側有石柱,現在看不到了,隻能看見一點柱礎。按說拿破侖給此畫造成了極大破壞,可我們今天卻不會這麽認為。在今人看來,《蒙娜麗莎》的構圖是完美無缺的,人物身後的風景拓展了畫麵空間,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內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極為突出;相反,兩側增加了立柱反倒覺得構圖沉悶,視野欠開闊,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單純。拿破侖戎馬一生,未曾對藝術有過特殊的關注,卻在美術史上留下了顯著的一筆,真是不可思議。看來神聖也不見得是不可動搖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蒙娜麗莎》是棕褐色調,略帶些青綠色相,色彩簡潔而沉靜,樸素而凝重。我們以為畫向來如此,其實不然。據達.芬奇同時代人對此畫的描述,當時的畫是色彩鮮豔,調子明快的,什麽時候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呢?當年法王得到了《蒙娜麗莎》,為了更好地保護它,在表麵塗了過多的光油;曆經數百年光陰,光油變成了暗褐色,像我們目前看到的色彩;畫表麵已經開裂,形成了蛛網般的細密紋理。保存狀況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們寧願承認當今的《蒙娜麗莎》。單純渾厚的色調與人物沉靜內斂的精神氣質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飾、迷蒙的背景將人物臉龐及雙手襯托得響亮動人;而均勻的裂紋則給人物增添了神秘氣息,讓我們欣賞她時帶上更多的崇敬與神往。有人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麵油垢,恢複原先明麗的色彩;隻是擔心技術不過關,怕損傷畫麵。
  在美國新澤西州也有一幅《蒙娜麗莎》,和盧浮宮的原作極為相似,隻是構圖略大一些,露出左右兩側的石柱(原作構圖本來如此)。畫上的蒙娜麗莎秀麗、清純,更具人間氣息。專門研究《蒙娜麗莎》的學者雷特認為這幅也是達.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該作表現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於盧浮宮那幅大約作於1513年。達.芬奇到了晚年技藝愈加爐火純青,但多年過去,蒙娜麗莎已不再年輕,而多了些許成熟與深沉。這種說法頗耐人尋味,但畢竟隻是推測,難以得到證實。多數人對此持否定意見,反對者認為:達.芬奇一生中創作的繪畫屈指可數,他從未重複過自己的作品。不過,這種論斷也缺乏說服力,達.芬奇本人就曾經畫過兩幅同樣的《岩間聖母》 。既如此,那麽他留下兩幅《蒙娜麗莎》也非絕對不可能。據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前後耗費了四年時間或更久,那他在這其間畫過一幅或多幅變體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真偽鑒定會有專人去考據,而我們將新澤西州的《蒙娜麗莎》與盧浮宮的原作放在一起欣賞是別有趣味的。兩幅畫看去幾乎一模一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新澤西的蒙娜麗莎看去更活潑些,嫻靜溫柔中透出靚麗與清新;人物動態是平靜自然的,毫無刻意臨摹的那種拘謹與呆板;背景色彩反差較大,不似原作那般含蓄沉穩,卻與該畫的氣氛極為協調。無疑,這是一幅佳作,但與原作相比就顯得單薄了。當我們麵對《蒙娜麗莎》原作時,不會有驚豔之感;那不是一位絕代佳人,似乎也不大年輕。蒙娜麗莎的手也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手。
  但是,我們會長久端詳著畫麵,不忍轉移視線。我們首先會被那絕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層層退暈呈現出豐富的空間以及逼真的質感,無界線的形體轉折及色彩變化,比同時代人領先了幾個世紀。真正讓人驚歎的還不是技巧,那時隱時現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銷魂。那笑容太淺淡了,離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隻要你看到畫,無論距離多遠,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微笑不僅體現在翹起的嘴角,而是遍及臉上每一部分肌膚,甚至畫麵的各個角落,以至觀者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同時,內心也裝滿了微笑。麵對真跡的感受是別處無法取代的,盧浮宮的《蒙娜麗莎》注定會被永久保存。
  《蒙娜麗莎》就這樣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幾個世紀過去了,蒙娜麗莎幾乎成了一項法則,為無數藝術家所遵循。然而在藝術界,有了法則的設立者,就會有顛覆者。20世紀是藝術走向自由與多元的世紀,許多原本神聖的法則都發生了動搖。且看《蒙娜麗莎》近一個世紀的遭遇:先是杜桑用鉛筆在她那美麗的臉上畫上小胡子和山羊須,並題上L.H.O.O.Q字母;而後攝影師哈爾斯曼將蒙娜麗莎的臉龐換成了達利那怪異的麵容:鼓瞪的雙目,翹過眉毛的胡子,青筋突起的手中塞滿錢幣;再是南美畫家博特羅將蒙娜麗莎畫得肥胖無比,臉部像是充氣球幾乎占滿畫麵而手卻小得幾乎看不見。此後衍化風盛行,各式各樣的“蒙娜麗莎”紛紛出籠。裁剪了的蒙娜麗莎、肢解了的蒙娜麗莎、汙損的蒙娜麗莎甚至燒毀的蒙娜麗莎都成了獨立的藝術創造;還有人將蒙娜麗莎置換成動物頭像,讓人哭笑不得。隨著衍化的普及,具有經濟頭腦的企業家看中了《蒙娜麗莎》的商業價值,於是蒙娜麗莎搖身一變,成了商品推銷員。來自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的商品經“蒙娜麗莎”之手而身價倍增。蒙娜麗莎或握鼠標,或持飲料,或叼煙卷,或著泳裝,或披婚紗,形象千奇百怪。無論人們讚歎其想象獨特,還是因其歪曲名畫而不齒,廣告卻因此為人注目,商家借此達到了促銷的目的。與此同時,還有不少人喜愛裝扮蒙娜麗莎,有的國家還舉辦“蒙娜麗莎模仿大賽”,獲獎的女士總是無比榮幸。正因有了此類活動,某些男士也產生了裝扮蒙娜麗莎的念頭,有人還真的實踐了,男士扮演的“蒙娜麗莎”讓人看了實在是忍俊不禁
  關於《蒙娜麗莎》還有一個傳說。公元前817年,古埃及有一個叫哈歌布蘇的女祭祀,非常美麗,可以預測未來。她為了給法老祈福並獲得永生,她自願被做成木乃伊,葬在胡夫金字塔的石棺中。2003年,考古隊開啟了她的石棺,可裏麵什麽也沒有!他們還發現,墓室牆上的古老文字,是女祭祀給自己留下的預言:她在300年後會複活,然後會有一個來自芬奇鎮的畫家萊昂納多把她的微笑畫下來,難道這正是達·芬奇畫中的蒙娜麗莎?!這種說法很離奇,但願在不久的將來,真相會讓我們釋懷。

(百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