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府掠影

(2011-05-03 06:48:57) 下一個

複活節長假驅車兩千公裏,和兩個朋友到美國首都華盛頓遊曆了兩天。我在1989年曾去過那裏,二十多年過去,這裏風光依然如故,而歲月已經在我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

美國定都在華府,是當年南北雙方妥協的建國地點,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則希望選在南邊,最終雙方作出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由總統華盛頓選定南北方的天然分界線——波托馬克河畔長寬各為16公裏的地區,作為首都新址,並請法國工程師Pierre Charles L’Enfant主持首都的總體規劃和設計。新都尚未建成,華盛頓便於1799年去世。為了紀念他,這座新都在翌年建成時被命名為華盛頓。

在華府拍片,主要就是那些著名的紀念性建築,白天是肯定不行的,人山人海的不說,拍出來也很難有特點。我們早上五點起來,晚上九點回去,上午抽空在旅館睡回籠覺,像動物一樣的作息去趕黎明和黃昏。當然,早上去景點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遊人極少,林肯紀念堂居然一個遊人都沒有,可以與這個偉人的雕像親密接觸。另外找免費停車也很方便。

#1 林肯紀念堂

#2 林肯總統雕像

#3 黃昏中的國會山

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建在一處海拔為83英尺的高地上,故名國會山。

整幢國會大廈是一座三層的平頂建築,其中央是一座高高聳立的圓頂,也分三層。圓頂上還有一個小圓塔,塔頂直立著自由女神銅像。她頭頂羽冠,右手持劍,左手扶盾,永遠眺望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

#4

#5

國會山圓形大廳55米高的穹頂上,是19世紀意大利畫家布倫米迪及其學生所繪的大型畫作,畫麵中心為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華盛頓身側分別為勝利女神和自由女神,畫麵中的其他13位女神則代表美國最初加入的13個州。

國會山以前可以自己進去參觀,現在隻能是結隊參觀了。雖然遊人眾多,不過組織得還是井井有條。隻是安檢有點過分,在國會圖書館,居然褲腰帶都要解下來,要是褲腰肥一點,那就得提著褲子走路了。進國會時不讓帶水,空水瓶也不行,放在垃圾箱邊上也不中,挺好的水壺有點舍不得就這麽扔了,隻能出來後又去撿了回來,幹這事還得個子高的,否則還夠不著。同去朋友的小剪刀,小工具被強迫扔了,就沒能再找到。撿廢品的主應該到那裏去淘寶,撿個瑞士軍刀什麽的應該是易如反掌。

#6

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占地624英畝,最初是由華盛頓家族擁有的。目前埋了30多萬人,著名的有肯尼迪總統和他的兄弟們和挑戰者及哥倫比亞號宇航員的紀念碑等。但據說隻有無名士兵墓室被24小時守衛的,而且無名士兵墓每隔半小時有換崗儀式。無名士兵墓前的禮兵在長地毯上要走二十一步,以提示最高禮遇的二十一響禮炮,然後轉身麵向墓立正二十一秒,接著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換崗。

石棺裏的是一戰的無名士兵,地上的三塊石板分別是埋葬著的二戰,韓戰和越戰的無名士兵。而入選的越戰士兵由於在高科技的幫助下,身份得到確認,1983年按照家屬的意願,從這裏移靈,所以至今空缺。

#7 烏雲密布中,上帝的光芒照耀在那些為美國建功立業的故人身上。

#8

看韓戰紀念碑別有一番滋味,我們從小受的是“抗美援朝打美帝”的教育,麵對眼前中國人民誌願軍對手的紀念碑,油然而生的卻是尊敬和感慨,希望那些為國犧牲的中國軍人,也同樣能在北京擁有這樣一塊莊嚴神聖的領地,供後人去紀念他們。美國雖然建國不到三百年,但在National Mall你可以感覺到每一段曆史都被很好地保留著,遊人可以藉此回顧和展望這個年輕國家的每個足跡。而National Mall本身就像一個大公園,特別是早晨遊人稀少,更是神清氣爽。

早晨,在二戰紀念碑前看到一位小夥扛著國旗在跑步,為這些紀念性建築,增添了活力。

#9

#10 華盛頓紀念碑

#11 日出

#12 越戰紀念碑

林肯紀念堂前的倒映池在大規模施工,國會山前的倒映池裏的水也給放了,唯一能拍倒影的地方就剩下傑佛遜紀念堂(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這水太多了,是個小湖,當然也是沒法放掉的,但是堂前也還是在修什麽東西。第二天傍晚在Potomac River Tidal Basin拍傑佛遜紀念堂時,趕上了雷陣雨來臨,電閃雷鳴成了照片的中的背景天空。到傑佛遜紀念堂時,剛好趕上傾盆大雨,就衝入暫避,雨過之後,剛好捕捉到大理石柱,在濕漉漉的地麵上形成的漂亮倒影。

#13 雷陣雨來臨前的傑佛遜紀念堂

#14

#15

#16 National Mall

在海軍陸戰隊紀念碑,也稱硫黃島戰役紀念碑,可以眺望華府中軸上的三大建築,黎明前金黃的光芒,更給它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第二天早晨再去時,華盛頓紀念碑則被籠罩在晨霧中,顯得虛無縹緲。

在海軍陸戰隊紀念碑上還有鎮壓義和團的業績。

#17

#18

這座巨大青銅雕像是以美聯社記者Joe Rosenthal拍攝的這張二戰著名的照片為母板於1954年在阿靈頓國家公墓旁邊建成的。插旗的五位海軍陸戰隊員中有兩位相繼在隨後的戰鬥中犧牲,隻有三位幸存。

#19 奧巴馬總統的家

#20 唐人街

#21

華盛頓的地鐵設計也很大氣,長方形組成的拱形屋頂,給人很強放射立體感。

回多倫多時,聽從老同學的建議,改走I81和I90,開車不辛苦,但要比來時開US219等小路,多了兩百五十多公裏,時間也要長一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