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50)
2015 (77)
2016 (96)
2017 (111)
2018 (132)
2020 (108)
2025 (1)
死磕stats的風氣看來要一直延續下去
在座的各位恐怕沒有不是經過高考腥風血雨洗禮的。分數決定一切融化在血液中,銘刻在骨頭上,到了美國仍然念念不忘。可是美國大學錄取除了標準化考試/GPA,還有領導船,EC,義工/打過,國際/國家大獎,essay, 推薦信五花八門的新概念。老中父母除了緊握stats,還要去捕風捉影去對付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軟指標,實在太難為大家了。
Stats太低的孩子很少有以身試法,自不量力跑去申請藤校或其它入學競爭激烈的學校。大部分藤校錄取和被拒的stats都差不了多少。某個學生完全相同的stats,可以被部分藤校錄取,被其他藤校拒絕。
類似的stats為什麽有些孩子橫掃,有些被橫拒?問題出在那?
其實所有AO看見都是相同的素材,唯一不同的就是essay。
各個學校的命題不同,有些孩子摸到了或碰上所有AO的脈搏,寫給各個學校的essay都撓到了癢癢肉,結果橫掃。
有些孩子寫出了一些合部分AO胃口的essay,被部分大學錄取。
還有一些孩子不得要領,被橫拒。
所以,希望後麵的老中父母能走出死磕stats的誤區,停止追求從1%向0.01%逼進。多在essay上下功夫。
當然運氣也很重要,一定多申請幾所,提高總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