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安的博客

高清數字文件, 曆代法書, 明清書畫, 評論
正文

文章轉載: 項城上古春秋時期的文化 可補中國正史

(2012-11-07 09:13:19) 下一個

項城上古春秋時期的文化  可補中國正史---高冰

                       /高冰      電話:l3949995908       信箱:gaobing5908@126         

       項城,古曰南亳,又雲耿亳,其地有高陽帝丘顓頊之國,亦有古廣陽頓丘遺址。《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雲:南頓在昔一都會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項城與南頓為中原古文化的根據地,能補中國正史,今被近代史學界忽略了。 

      項城域內,古人類活動可上溯到公元前6000餘年,屬仰韶文化早期的後高老家遺址,是我市域內最早的人群聚落。

      公元前2800——2300年屬於龍山文化遺址,項境內可達十餘處。如:項城古廣陽遺址內有骨頭塚(又名髏骷塚),古曰南亳、耿亳殷商故地,有高陽帝丘顓頊之國,亦有鐵塚”“旄塚

南頓古頓丘域內,故有宛丘遺址昊之墟” “八卦壇軒轅黃帝橋山寺(簡稱軒轅寺”“轅橋寺),亦有鹿苑寺” “東嶽廟等。故曰南頓境內有七十二座土帝廟(即七十二家諸侯,自立土皇帝” 諡號),皆歸太昊之墟太廟管轄。亦有周幽王逗娘娘戲諸侯的古煙墩烽火台

     項城境內有古神埠,曰神農氏塚又雲四門空洞之 地,亦有古秣陵及古丹陽遺址,有黃土塚晉王台金雞嶺駱駝嶺荊棘塚等遺址,故陳地項城有古丘塚百個,皆在1975年之前,破四舊時被鏟平。

     其遺址,主要分布在項城大泥河、虹河、汾河、九棘溝及南頓古頓丘域內的汝水故道分穀水,潁水故道及清水河故道。

     項城境內虹河曰汝水故道,大泥河曰大溵水,九棘溝故為清水河,汾河雲沙河與虹河汝水故道,故又曰潁水,曰濮水,曰沙水,為古淮域(淮水故道),上通澧水,會注沅湘。虹河汝水,戰國時曰長沙。此地曾發生過春秋前後的曆代古代帝王故事

     南頓古頓丘域內,故有洧水汴水鴻溝古孟門,潁、汝、清、穀及宋趙匡胤運糧河等諸水交會。故南頓上通黃沙、魯汴,下達淮、泗入江。又有《詩經》所曰的:東門之池

     項城境內的諸河流皆為《水經注》中的主要水係。《水經注》曰昆侖墟為太帝之居,太帝亦曰太昊,南頓古太昊之墟為《水經注》中的古昆侖河朔之域。今尚沒引起近代史學界注意。

 

   一、項城地域古星相分野

 

     《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 分野》:項城古豫州之域,為氐房心分野,又雲南亳,為心分。豐、沛為房分,西接陳、鄭為氐分,項城在陳南似屬氐矣,然又考之角亢,壽星之地,氐涉壽星,東與亳土接次,南直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亢分,又南涉於淮,氣連鶉尾,在成周之東為角分,項近潁且在太昊之墟,又似屬於角亢焉。

    按:氐、房、心、角、亢、尾、箕,為古太原二十八宿分野東方蒼龍七宿座。《爾雅》曰:壽星,角亢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天根氐也角亢之地為東方蒼龍之首,為東皇太一伏羲太昊之墟。太昊畫八卦,定陰陽,陰陽生四象,每象皆有七宿。

    二十八宿分野,古人參照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的周天分為二十八個不等分,又列分十二次,每次皆有星宿標誌,其地脈,氣接相連。角亢地得天子氣,即是古代帝王所統治天下的天子之位。今人言天文不曰地理,言地理不合天文,《易》、八卦、天文、地理皆脈脈相承相通。

    古代人與古代帝王天子,皆迷信天文地理中的星宿分野與陰陽五行。角亢地得天子之氣,即是統治天下的天子之位,上有北鬥,下有角亢天地星宿上下對照呼應,形成天地間中流砥柱,由天子對下傳達天神之命。所謂角亢地曰太昊之墟,後曰神州、中州、昆侖之神位。雖然古人迷信,但陰陽五行運轉的規律是科學的。

 

   二、南頓地屬角亢、背枕太昊之墟

 

    《南頓簫公廟橋碑記》清知縣張世駿雲:南頓古頓子國也,星分角亢,地接羲陵,頓山是其險,穀水當其衝。其地南至湖湘,北逾河朔,東連吳會,西達秦關,凡取道於項者,率以其斯橋為咽喉,蓋通衢也。(此古項關,又雲南頓關,古關陝口。)

    《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知縣顧芳宗《重修南頓光武廟碑記》雲:循穀河而北為南頓,南頓古項子國,穀水分汝水而得名,是穀水承流而接源矣,汝水從天息山而入襄城為沙河,舞陽從雲莊塞汝水故道,瀠泗曲折,漾激盤紆而匯於穀,其地則磅礴鬱積,宛延而為丘,南頓在昔一都會也,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

 

   三、古頓丘與宛丘並稱

 

     南頓古頓丘與宛丘並稱,背枕太昊之墟,星分地屬角亢。《太平環宇記·宛丘縣》: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晉屬梁國,宋屬南梁,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於此,隋文帝立陳州改項縣為宛丘縣……光武台在縣西南一裏,《後漢書》南頓令欽生光武,登帝位幸南頓縣舍置酒會。八卦壇在縣北一裏,即伏羲於蔡水得龜因畫八卦之壇舊有長史張齊賢文,後刺史李邕除舊文撰新文刊之

    按:南頓古頓丘宛丘同域,頓丘古瞻星台八卦壇,伏羲蔡水得龜因畫八卦於此,即太昊始開天地定陰陽之初,故南頓及項城古稱陰周陽周,疑為太昊開天地時,太極始生陰陽之地。《陳州誌》雲:陳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

    南頓背枕太昊之墟,地屬宛丘,故伏羲畫八卦,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太昊觀星相畫八卦於此。今南頓故城內古有瞻星台,上有古井亦有八角井,傳又有九竅八孔。東漢帝秀避莽兵投匿於此井內,幸免於難。(故瞻星壇,見《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

    此地1970年之前,壇頂辦一所學校,其地交通阡陌複雜,周池水近幾千畝,頓山(頓丘),蘆葦叢生,深阿陡壁。西南有劉秀廟,又有南海大寺觀音殿。有伏羲大殿、又有女媧娘娘大殿,女媧娘娘著荷葉裙,手持蒲扇,半遮玉麵,傳說與兄結聯理閉羞。

    南頓古曰商丘,當地傳故國王題詩戲女媧娘娘,娘娘一怒之下一夜之間卷走七座廟東北而去。古南頓之境故有七十二家諸侯,亦有七十二座土帝廟(後演變為土地廟),中嶽廟東嶽廟鹿苑寺軒轅黃帝橋山寺等等,皆歸太廟太昊之墟管轄。周邊古煙墩多處。該地為先商遺址,亦屬於龍山文 化。

    1960年前後,此地先後歸屬開封、商丘行政區管轄。項境內由北至南開長虹大運河,叉交了項境中諸水係,又由商丘專區派來的工作隊,成立農民大兵團作戰平丘塚。從此,項城境內古商丘及南亳殷商文化遺址與境內古二十八段風水寶地,徹底平整淹沒了,也就此滅了開封及商丘上古文化故事的根源地。由於行政區域的重 新分割和劃分,古地域及地名和故事與故事的原生地皆分了家,今開封,商丘之地域考證上古的文化故事,忽略了故事根源始發地項城及南頓。故南頓古為陳州府商丘縣以及魯僖公二十三年滅於楚。可參見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曰頓國。

 

     四、南頓左倚顓頊之國

 

    南頓,左倚顓頊之國。即今項城市高丘寺鎮高陽帝丘,故顓頊之國。顓頊號高陽,高陽丘即顓頊帝丘,顓頊之塚。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注引:《皇覽》:顓頊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裏中。

    按:高陽,是帝顓頊,高陽帝丘即顓頊之塚,故古帝王立國皆在丘塚之上。

    史記·五帝本紀》: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帝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與顓頊為族子,帝嚳取陳鋒氏,生放勳(即為堯帝)。帝嚳崩,注引:《皇覽》:帝嚳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陰野中。

    :古頓丘、廣陽、高陽帝丘、南亳、耿亳,皆在今河南項城之境。《康熙二十九年項城縣誌》知縣顧芳宗雲:南頓背枕太昊之墟,左倚顓頊之國,耿亳在指顧下古帝王皆出其間以今南頓古頓丘南,指顧下即是古廣陽骨頭塚遺址,曰南亳、耿亳,即殷商故地,為帝嚳之故都,亦與高陽帝丘東西對峙,考此地符合史注之說。

    謂:東郡及濮陽 ,東郡:為陳,亦曰兗州。《漢書·地理誌》雲兗州,故屬淮陽國。濮陽:《國策》言濮陽,為陽城師古引《地理誌》:濮陽,曰陽城,屬汝南郡。

    濮陽,興地與濮水之陽。所謂濮水為沙潁水分流,可參見《水經注》:沙水又東出徑汝南郡宜祿故城北,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之水也,一水東注,即濮水也。

    《水經注》:濮水為沙水之兼稱。《爾雅》曰潁別為沙。濮水、潁水、沙水故為一水分流,皆近項境,不指豫北。

    宜祿故城在項境內,見《太平環宇記·項城縣》,見晉·幹寶《搜神》曰南頓。

古頓丘、廣陽、高陽帝丘顓頊之塚、東郡、濮陽,故耿亳、南亳、湯都與帝嚳塚,皆在項城之境。古廣陽骨頭塚遺址,曰南亳、耿亳之地,古帝王皆出其間。項城古曰南亳,又雲耿亳。亦有古廣陽、古頓丘、高陽顓頊帝丘。

 項城故殷商之地,被曆史學家忽略。

    東郡、濮陽、頓丘、廣陽皆為一域。秦始皇諱廣陽陳郡改曰東郡,諱陳楚邑又改曰荊郡,荊郡治陳。故廣陽、陳郡、淹沒於曆史中,時在秦置秦廷治三十六郡之時。

 

  五、項城古廣陽遺址即故殷商之地

 

項城古廣陽骨頭塚遺址,曰耿亳,曰南亳,即殷商之古地。《皇覽》曰顓頊塚及曰嚳帝塚,在東郡濮陽頓丘廣陽陰野中,考此境屬合《史記》注說。項城古曰耿亳亦雲南亳為殷商故地,在項城境中考證高陽帝丘、嚳帝塚等於又加固了契子(帝嚳之子)。項城古帝王皆出其間,此地為中國上古曆史文化的根據地。

    項城古廣陽遺址骨頭塚,曰耿亳之地,此地北臨汾河,引《水經注》:汾水西經耿鄉城北,故殷都也。祖乙自相徙此。

    《詩經》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即此。淇水已被當世曆史淹沒,但淇水之故名白溝,當地皆知。

    清代著名地理學者楊守敬先生,為頓丘,廣陽考證了近曰衛地的濮陽、淇縣等地,其結果並不如願。近代史學家為顓頊帝丘、嚳帝塚、古商丘,皆考證了山東曲 阜、兗州,河南的濮陽、淇縣、安陽、偃師及今商丘,左右相距千餘裏,至今尚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其不解《皇覽》曰東郡濮陽頓丘廣陽、地屬一域。曰兗州、頓丘、曲阜、宛丘,古代蓋屬於一地而數易其名。今山東之曲阜、兗州,為近代版圖。

    古廣陽遺址內骨頭塚與顓頊高陽帝丘東西對峙。項城古廣陽雲耿亳之地,又曰南亳,筆者疑為古廣陽遺址骨頭塚嚳帝塚因音近而訛。

今項城境內,傳曰古廣陽骨頭塚遺址,為東漢帝劉秀遇莽兵,有何氏父子救駕遇難之後的事跡。以其骨頭塚為龍山文化遺址,何氏故事之訛說可棄之,其曰何氏塚即不知何人氏。關於骨頭塚何氏故事,《宣傳三年項城誌》雲疑為傳說,不合實際。

    高陽帝丘顓頊塚與廣陽內的骨頭塚(嚳帝塚),二塚遺址部分尚存,塚內灰土層,黑陶片,殘鼎角、鹿角、貝殼、動物骨、牙齒、人髏骨等文化土層明顯可考。1980年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龍山文化遺址。

    “骨頭塚村,1965年之前後,破四舊立四新時,其骨頭塚村名,改為高鋒村。此地1965年之前後,未成立周口專區之前,項城及南頓此地先後歸屬商丘及開封專區,時至1965年之後,從商丘行署分項城縣歸屬新成立的周口專區管轄。

    古廣陽遺址,骨頭塚高鋒村名,據骨頭塚村民講,興更村名者為商丘工作隊下放幹部。筆者從中發現,興立高鋒村名,源於帝嚳高辛氏陳鋒氏女,商丘下放幹部在二氏中各取一字,改曰高鋒,這並非是無意中巧合。文革後其村名又經省政府批複改高鋒重歸舊名骨頭塚村。

    高丘寺鎮高陽帝丘顓頊之國,古稱為才子之鄉,顓頊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見《史記》。項城南頓,故有建安七子應瑒,自比高陽才子取高陽才子意;高陽丘,古傳雲:始為建安七子應瑒之居,依據龍山文化及先商遺址,曰應瑒故居應當居後。

   項城古廣陽內有旄丘遺址鐵塚遺址南新河廣陽河廣陽陰野波,亦有南渡河” “南新頭河,有古秣陵遺址、古丹陽遺址,有項羽敗漢王走召陵時的走馬溝。西南方向又有古神埠,曰神農氏塚又雲空洞之地,亦有晉王台。項城古廣陽遺址以據《左傳》:魯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其地曰譙、夷城頓,即古陳邑。此廣陽曰耿亳南亳曰為殷商故地,亦有顓頊塚及帝嚳塚,可上朔至玄囂、青陽、軒轅黃帝,下至堯、舜、禹、湯。譙夷城頓曰古陳邑,又涉及到神農、太昊初都陳。陳邑:夷,一名城父,又連接著陔下楚邑,曰為古帝王皆出其間,即珠聯璧合。

    故頓丘、宛丘、阜曲、兗州,居古陳地項境,世曰古帝王皆遷曲阜之說,古謎底可現。今山東曰曲阜、兗州,為其後裔遷徙新地故以舊名立新邑。

    古魯國曲阜、古兗州當在項城之境,以及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淮之會,公滅項遷曲阜之事宜當在項境,應不指在今之山東。有關春秋魯僖公滅項,詳見《春秋左傳·魯僖公十七年》。

 

  六、古陳邑曰譙夷城頓見於《左傳》

 

    《左傳》曰故楚伐陳,遂取焦夷城頓,皆被後人點實於今安徽。《春秋左傳》:陳穆公十一年,魯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帥師伐陳,討其貳於宋也,遂取 焦夷城頓而還。注曰:焦:陳邑,譙縣。”“夷:陳邑,譙郡夷:一名城父。頓:頓國,汝陰南頓。見杜預注《春秋三傳》。春秋陳、宋、頓,古代為 一地域。

    焦夷,見《陳州誌》:陳,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周複封虞女為陳侯國,其邑有焦、夷。

    相關焦、夷,引《水經·沙水注》:沙水又東,東經汝南郡之宜祿故城北,王莽之賞都亭也,沙水又東分為二水,即《春秋》所謂夷濮水也。枝津北經譙縣故城西,沙水東南經城父西南,一水東注即濮水也。俗謂艾水,東經城父縣之故城南東流注之。沙水東流,注於淮,謂之沙汭。(按:古淮水故道不指今淮河,《項 城地名誌》曰沙汭:潁水,許由洗耳於潁水。)《水經·潩水·洧水》:洧與之沙過,枝流派亂,互得通稱。《春秋》:昭公九年,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 益之。服虔曰:濮,水名。潩水又南分為二水,一水南出經胡城東,故潁陰縣之狐人亭也。

    上述:潁陰城、城父、焦、夷、陳頓、宜祿故城、汝南、汝陰,皆與項城南頓及汝陽、淮陽,古為一域,皆鄰近古陳地南頓及項城。故陳邑一地多名稱,如曰譙、夷、城父、南頓,南陽南頓,汝南南頓,汝陰南頓,汝陽,陽城,淮陽,陳南頓等等。

    楚成得臣,即楚令尹子玉。《春秋》所說的夷濮之戰及《左傳》言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是楚令尹子玉帥師出伐所為。濮水、沙水皆為潁水之別署。南頓古為楚邑(楚滅魯即在此),其都郭為楚令尹子玉所修築。秦伐楚,襄王失郭都、失郢陳,東伏於陳即此地。

    濮水、洧水、沙水、潁水皆流經項境,項境內汾水、汝水、穀水、清水河皆為沙、潁水故道分枝。參見《水經·潁水·沙水》。

    近人楊柏峻先生《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原文:遂取焦夷,城頓而還。筆者疑其標點有誤,應曰:遂取焦夷城頓,而還。楊柏峻先生注焦、夷,皆為陳邑,又注雲焦、夷在今安徽亳縣東南七十裏。注,楊引顧棟高《春秋大事表》:頓在本縣北三十裏,頓子迫於陳而奔楚,自頓南徙,故曰南頓。古楚伐陳,遂取焦夷城頓,而還。先生注焦、 夷指實引至今安徽亳州東南七十裏,與古陳邑頓相距幾百裏,其注不可引。

    有關應劭雲:頓迫於陳而南徙,故曰南頓。近人皆多誤以為頓受陳所迫而南徙近楚,曰陳在頓北,亦不知古代陳在頓南。古陳邑廣陽故骨頭塚與宛丘、頓丘 南頓,同一域而數易其名,古代時相互兼稱,如:曰南頓丘”“北宛丘,有時又互稱南宛丘”“北頓丘。又如史書中所曰南兗州”“北兗州南曲阜”“北曲阜,古又雲南亳”“西亳南陽周”  “北陽周,又雲南陽” “北宛、等等,其實屬一域。曰頓迫於陳而南徙,字古意通逼近,頓逼近於陳而南徙,符合史載注說。近人因一字意之誤,卻顛倒了地域。

     “譙、夷城頓古陳邑,即今項城古廣陽骨頭塚遺址,故耿亳之地。其地處於項城汝水之陽,汝水為淮水故道,上通澧水。《爾雅》曰淮水:淮為滸,然淮於澧水同源俱導,西流為澧,東流為淮。澧、潁、汝同源。於項城西域上蔡及商水、襄城、郾城地分枝係,流經項 城境內,汝水上通澧水故為淮水故道。項城古廣陽故稱陳邑,又名淮陽,又曰汝陽、曰陽城。古陳邑曰,一名城父,又曰楚邑,雲夷陵曰廣陵。秦伐楚,滅楚 虜荊王(楚襄王)之後,秦始皇遊於郢陳,秦始皇諱楚、陳,而改曰荊郡,荊郡治陳。如果以據今人考史,曰荊楚之地在今之江南及湖北,那麽陳在何處?

    多年來,專家考證:古淮陽,古陳邑,古宛丘,其區域不敢擴大和拉開於今淮陽境外,老以今地圖考上古,其結果搞的史書與注說襟不對縫,竅不對袖口。古《陳州誌》、《民國淮陽誌》、及古《商丘誌》與今實地皆不相屬又不對注。

    《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之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王,即為楚襄王。以據《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走,東伏於陳。東伏於陳,故楚襄王郭都在項城。今被近史家指注今湖北之襄陽。又如古洞庭被後史者指到今湖南長沙。造成史學者考史取證竅不對口。

故古人後裔之遷徙,其心係著祖先故地是不忘本,移新地仍以故名立新邑,亦是根係中原古太原之祖先,史家忽略了此事。

    西漢高祖豐沛起事,始發於南頓,東漢帝秀於南頓光複祖業。豐、沛譙地,譙即是陳頓。又如三國曹操譙人生豐沛,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曹一心爭取汝陰城,筆者疑為即古之南頓古帝王之鄉。南頓故曰頓丘,又雲汝陰城。

    《明二十八年項城縣誌·分野》曰項城古豫州之域,為氐、房、心分野,又雲南亳,為心分,豐、沛為房分,西接陳、鄭為氐分……成周之東(成周:成王豐、鎬地,又雲耿)為角分,南涉於淮,氣連鶉尾,且潁水之間雲太昊之墟為角亢。項城古地域二十八宿分野,曰豐、沛、陳、鄭,雲南亳,曰成周,又雲且潁水之間曰太昊之墟為角亢,所謂項城之地上古文化,故讀者一目了然。

     “大冥陳與鄭古代地居項城之境內。古鄭地曰,亦曰古鄭邑,又為古楚邑古楚地。說新鄭地為古鄭地實是今人之訛,曰新鄭地既非古鄭地,指實今新鄭為西周封地於黃帝後裔的史載文獻資料,承前史無根。古人後裔之遷徙,至新域興新邑仍取故名,亦是史書繁亂的原因。

項城及南頓古之帝王之鄉,角亢地得天子之氣,從春秋、秦、漢、齊、宋、梁、陳,世曰得中原者得天下,其指在古陳地項、頓曆代兵爭形勢,可謂了然矣。

項城及南頓古中原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正史的根據地,被近代史學界忽略了。

 如上古帝王,太昊、神農並都於陳。太昊,已被今史家說到甘肅境內,曰神農葬至湖南長沙;舜都於陳,曰葬江南洞庭;黃帝為中原始祖,被今人言為湖北荊山下鑄鼎,升天葬陝西橋山;禹治水於中原神州,曰葬於浙江吳會,等等。後史者說史繁亂,又用今版圖對上古代地域,搞得衣袖不照竅口,卻又 去指斥著《史記》的司馬遷。

   據《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 走,東伏於陳。又以據《秦始皇本紀》:二十三年,秦王複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之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王,即為楚襄王。郢:即陳。)秦,擊荊、滅楚、滅陳及曰秦王遊至郢陳之後,秦諱楚,改陳郡廣陽曰荊郡,亦雲東郡,置秦廷於陳,治三十六郡。秦之先祖為顓頊之苗裔,顓頊孫女叫女修,女修生大業,大業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佐舜,舜賜大費姓為贏氏。贏氏為秦之先祖,贏趙故屬一姓,疑古秦地不該指為今陝西之西鹹陽。秦置秦廷 治三十六郡卻無廣陽陳郡,則陳郡廣陽為楚邑,秦始皇諱陳、楚曰荊郡,改荊郡治陳疑即是秦廷(見錢穆《秦三十六郡考》)。

 

    筆者依據史書,列出以下曆史上與項地相關之故事,僅供文史愛好者參考:

 

     1、軒轅荊山鑄鼎在陳地項境,駕崩於汝水,受天命而升天。從此死汝水,汝水枯竭。

    2、大禹治水,掘昆侖息土通軒轅丘,至嵩高山下化為龍,受命歸天。

    3、項境內汝水故道,戰國時曰長沙,上通澧水會注沅、湘,涉及到神農葬長沙,舜葬洞庭,又涉及到《楚辭》沅有芷兮澧有蘭,洞庭長沙及屈原《楚辭》的故事,不在今之江南。

    4、顓頊高陽帝丘、楚襄王郭都在項城,高陽丘亦曰高丘,楚襄王高丘巫山神女與屈原《楚辭》等流傳的故事,曆史沉沒了幾千年,而在江北古太原陳地顯露出來。

    5、《秦策》: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之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荊王亡走,東伏於陳。不指今江南,楚襄王徙都東伏於陳在項。

    6、《楚策》:莊辛謂楚襄王所飲茹溪之流即古之上蔡近項境。

    7、《春秋左傳》:魯僖公十七年師滅項,淮之會即是曆史上的魯滅項。至後,楚滅魯,秦滅楚,漢滅秦,皆是在項境。項城古帝王之鄉得天子之氣,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故曲阜、宛丘、兗州、頓丘,故地屬陳。

    8、孔子在陳之厄,困互鄉,《論語》:互鄉難言……即孔子困頓於陳,在今項地。今南頓鄭樓東有古匡塚厄台,《詩經》曰:東門之池。(見《水經·沙、潁水注。》)

    9、《詩經》:《周南·汝墳》、《陳風》、《關雎》、《宛丘》,又如《詩經》曰: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等,皆在項境。

    10、枚乘《七發》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荊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即項境。

    11、著名人氏張伯駒,贈故裏項城博物館有一聯地屬魏吳分兩翼,鄉因舜羽號重瞳。古項城,地屬魏、吳又分兩楚,古稱重瞳之鄉,因舜、羽、堯、顓頊皆為重瞳人。(重瞳人:世謂陰陽眼。)

    項城春秋前後的故事,可補中國正史。

    上古帝王之後裔,隨著古中原不斷的動亂,由此至彼往四周遷徙,古帝王的故事,隨著後裔的遷徙而流傳四方,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全國各地皆流傳著。

    古代著史書者,因受避諱而不能直言者,則善於用隱喻之說,曰史為演義者,亦可能其實為真,言真史者,說不定亦是演義。後人考史,要重視對注考證,博覽群書,貫通書史,則可順藤得瓜。考史者,如果老實又拘守訛言真偽不分,則又死搬硬套,將會造成代代以訛傳訛。

    今文物考古者,皆依據文物出土及古墓發掘的地點,來確定上古地域,其不能說沒有錯誤。謂文物隨葬者,則為前帝王的後世人所興起的。前一代帝王江山失守,另一姓帝王後起。前帝王後裔,或避追殺逃難,或被流放發配衝軍,或者是接受後起帝王的封遷。遷徙到邊沿地區,至新地仍以故名立新邑,皆懷有光複祖業大誌。至 後,有機會再統治天下時,皆會用先帝王之遺物示眾,以證自己的身世,亦可歸順民意,應該是個規矩。至於先帝王之遺物的隨葬,皆是後裔一代代不能光複祖業了,才把先王之遺物隨身陪葬入土。這也就是在古墓發掘中,常見的墓主人與隨葬物品等級及墓葬時間不相屬的問題,這一點多被考古者忽略。

   古陳地項城,古有百塚。按當地傳雲有些塚內之寶,皆被古代南蠻人” “南蠻子盜走,或者是南蠻人遭受逼迫而遷徙。曆史上古陳地項城遭到破風水破帝王之氣無數,從秦滅楚秦王遊至郢陳到楚南蠻遷徙,又至1965年前後的文革期間最為嚴重。1965年前後,此地平丘塚出土文物及各個塚前的曆代碑刻,一同受損。曆代兵燹及行政區域沿革劃分、割分,也是損滅和淹沒項城上古文化的原因。

頂城,中國古文化的發祥地,今被史學界忽略。

考史確是難事,枝係繁瑣,注引複雜,筆者在讀書中獲得和發現些資料,自知水平有限,認識膚淺,不能有所建樹,故陳鄙陋,請史學界關注項城上古文化!

不當之處,請專家同仁批評指謬。

作者簡介

     高冰,一作高兵,別署無為清心閣主1958年生於河南項城南頓高小樓村。

     師從國務院學位評議組成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生導師黃惇教授。尊師之囑,讀史習書。在臨帖臨碑過程中,有關於古代曆史文化方麵的拾遺,自集有《禿筆拾漏》。其書初習二王、懷素、孫虔禮、蘇東坡、祝希哲、董香光、王覺斯等。日臨池不輟,舍形取神,立骨取態,繞書卷之氣。

成篇論文有:

《古璽泥封考》

《從徐渭觀趙孟鈦Ю鉉咚?氳降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