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馨小屋

一個喜歡做夢的人, 後來愛上了寫作。總是想把生活過得快樂,豐富多彩。
正文

彈鋼琴

(2010-04-21 16:03:25) 下一個
·閆庚函·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教育孩子一定要從小抓起,有錢了,買架鋼琴,請鋼琴老師,把孩子的音樂天賦挖掘出來。每天,孩子放學後,除了做學校的作業外,放下一切事情,練琴。

  以前,家裏窮,沒錢買鋼琴,孩子的兩隻彈鋼琴的手就隻有去玩兒泥巴,一個鋼琴家就這樣埋沒了。以前的孩子多懂事,玩兒泥巴時,腦子裏就在想:如果爸爸媽媽給我買架鋼琴,我就會用萬能膠把自己的屁股粘在鋼琴凳上,刻苦練琴,直到練成一個世界著名鋼琴家為止!可現在的孩子做完功課後就是不想彈鋼琴,就想出去玩兒,多不懂事啊!我們小時,別說爸爸媽媽買不起鋼琴,就算買得起,也不知道孩子彈鋼琴的重要性。現在,時代變了,我們可不能叫孩子走我們的老路。為了孩子美好的將來,我們精打細算,省吃了一千碗紅燒肉、一千條紅燒魚、一千隻紅燒雞,另外還儉用了一個進口原裝鬆下牌電冰箱、一台日立牌液晶彩電和一個東芝牌筆記本電腦,專門給孩子買了架雅馬哈鋼琴。可孩子有時真氣人,不懂父母的苦心,就是不願意彈琴。不彈琴,那哪兒成啊!不彈,不行!不彈,就揍!

  有的人家不但逼孩子學鋼琴,還逼孩子學小提琴、書法、繪畫等等,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全才。這些孩子的家長是這樣想的:將來,別人家都把孩子培養成了鋼琴家、小提琴家、書法家、畫家,我家孩子腦袋上不比別人家孩子腦袋上少一個眼珠子,手爪子上不少一個手指頭,我可不能把我家孩子培養成一個撿破爛兒的。

  小孩子學琴,尤其是小提琴,拉不出調來,聲音很難聽,每拉一下,就好像在用鋸子鋸人的耳膜。如果孩子不喜歡拉琴,那也是在鋸孩子自己的耳膜。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從小就被逼著拉小提琴,在大人的逼迫下,天天練琴,練了十幾年。當孩子長大離開家後,就把小提琴給砸了。小提琴帶給他的全是辛酸,從小提琴上,他得到的是:你這孩子真是沒出息,就知道玩兒;你看張三家的孩子多好,每天練六個小時的琴;你練了這麽長時間了,怎麽長進這麽慢呀?從練琴這件事上,這孩子對自己得出了這樣的評價:我不行,人太笨;我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我爸媽不喜歡我。

  如果孩子不喜歡彈鋼琴或拉小提琴,而父母非逼著孩子練很長時間的琴,由於時間是有限的,這孩子就沒有多餘的時間放在除了鋼琴和小提琴以外的其他愛好上。最終,這孩子不但在琴技上沒練出名堂,其他方麵的才能也被抑製住了。結果,練琴不但沒提高孩子的素質、智商和能力,反而成了打擊和阻止孩子其他方麵才能發展的枷鎖。

  有一篇文章寫了國內一個小女孩兒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兒家裏給她買了一架鋼琴,還請了一位鋼琴教師。小女孩兒每星期去鋼琴老師家學三次鋼琴。鋼琴老師特嚴厲,每次都罵這個小女孩兒,說她的手像豬蹄子,不分瓣兒;罵她腦子笨,是豬腦子。

  學琴一年後,這個小女孩兒學習成績下到全班最後一名,門門功課不及格。她精神恍惚,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最後,這個小女孩兒不得不退學。後來她父母隻好把她送到了一所智障兒童學校去學習。

  幾年前回國探親,看過一段電視報道一個取得成就的小女孩兒。

  小女孩兒的家境一般偏下。可是為了孩子有出息,連借帶省,小女孩兒的父母在她五歲時給她買了一架鋼琴。鋼琴買來後,小女孩兒的媽媽就天天看著她練琴。除了完成課外作業,小女孩兒的全部時間都放在練琴上,沒有玩的時間。四年後,小女孩兒獲得了北京市海澱區小學生鋼琴比賽一等獎。

  小女孩兒獲獎後,北京電視台的記者采訪了女孩兒的母親,問她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希望女孩兒的母親向廣大電視觀眾介紹一下培養一個成功孩子的經驗。這個母親很實在,說,我們小時候沒有條件彈琴,現在有條件了,一定要讓孩子有充分的發展。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就是我們的一切。鋼琴可以刺激大腦,使人變得更聰明,而且還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和教養。孩子小,不懂彈鋼琴的重要性,老想出去玩兒,我就每天逼著她練。每天就這麽多時間,如果玩了,就沒時間練琴了。她有時不聽話,我就用掃帚疙瘩管教她。現在她有了成績,全是管教的結果。孩子不董事,不能任孩子的性,大人要管,孩子才能成材。

  看完電視,我很有感觸。什麽是對?什麽是非?家長是對,孩子是非;練琴是對,玩兒是非。犧牲掉孩子的快樂童年去換一個區級的一等獎是對,是教子有方。孩子的母親誇誇其談的講了半天,就是在講一個字,打。不打不成材!掃帚疙瘩裏頭出一等獎!

  如果隻靠逼,隻靠打,就能把孩子打成材的話,學校應該發給所有老師和家長一人一把掃帚疙瘩,把所有孩子的學習成績打出一百分來,把所有學生都打成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想,采訪以後,那個女孩兒的日子會更苦了,得了區一等獎,下麵還要去拿市一等獎,國家一等獎,世界一等獎。電視台的采訪,會使孩子她媽進一步確信她管教方法的正確性,她會更上一層樓,掃帚疙瘩打壞了,就換個擀麵杖,一定要把孩子打成世界第一。

  一個電視節目播出後,會有很多人效仿。這樣,會有更多的孩子挨打。可想而知,決大多數孩子拿不到什麽獎,反而白挨了很多的打。光受點兒皮肉之苦,不要緊,可往往孩子在受皮肉之苦的同時,孩子心靈上也受了傷。皮肉上的傷痛很快就會過去,可是心靈上的傷痛往往一輩子都去不掉。

  人們在不知什麽是對,什麽是錯的時候,往往把錯的當對的說,還越說越來勁。別說小小的區一等獎,就是國家一等獎,世界一等獎,我也不會用我孩子的快樂童年去換!決不會用棍棒打我孩子一下。

  我孤陋寡聞,從沒看過統計資料說彈鋼琴的人比不彈鋼琴的人IQ高,素質也高,人活得更幸福……我反而覺得,有時,孩子玩兒泥巴可能會更好的刺激大腦,使人變得更聰明,素質更高,將來可能會更幸福。

  有些大人會說,逼孩子學琴,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我說這是亂說,大人如果不為孩子現在的幸福著想,他們也就不是在為孩子將來的幸福著想。我認為有些人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未實現的夢想,有另一些人側常常是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其別人家的孩子比,而使勁的逼孩子學這學那……

  有了條件,在多方麵給孩子創造發展的機會,讓孩子在業餘時間去嚐試著學些琴、棋、書、畫等方麵的東西,無可非議。但是,一心為了讓孩子成名成家,而剝奪孩子的一切業餘時間,逼孩子學孩子不喜歡的東西,這樣的家長做的就太過分了。

  看看西方一些大型的交響樂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拉小提琴;看看很多的國際比賽,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獲得小提琴或鋼琴大獎。小提琴和鋼琴是西方的傳統樂器,為什麽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拿這方麵的大獎?難道真是白人的手和腦都比中國人笨?白人的手和腦都退化了?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巴赫等這些人的音樂基因沒有傳下來?不是!是白人在孩子該學什麽,不該學什麽的事情上更講民主,孩子有更多的發言權,家長一般不使勁逼孩子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學小提琴和鋼琴是個很枯燥、很艱苦的事,要想弄出個名堂,除了天份外,還要靠長期不懈的努力。很多白人的孩子不喜歡學小提琴和鋼琴是因為要付出的代價太大。學的人少了,拉的好的人也自然就少了。但是,那些從小就真正喜歡小提琴和鋼琴的白人,他們的技藝一點兒不比東方人差。

  孩子拿了個小小區一等獎,就成材了。為了所謂的成材,中國人是否付出的太多?當父母的是不是對孩子逼得太緊?還有,逼得緊,就真能成材嗎?成材後就一定會幸福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