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

還自己一點浪漫的心情,做一些美麗的夢。
個人資料
安琦吳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發現一本特別有趣的小說推薦給兄弟姐妹

(2010-06-25 09:13:54) 下一個
前兩天從圖書館借到一本劉一達的書,我是比較孤陋寡聞,劉先生在國內已經是很有名了。現在才知道,不過他的文風真是特別像老舍。讀他的小說【北京爺】時,我真的是一直在笑。所以,也給大家推薦一下,要知道我們壇裏的圍觀大俠的文章也能和他有一比。總之讀後都讓人心情開朗,忘卻煩惱。
※※※※※※※※※※※※這是報上對他的報道
劉一達:“京味兒”文化的守望者

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聽說劉一達的大名,一是因為他是京城記者圈裏的老牌“名記”,二是因為他的“京味兒”小說《人蟲兒》。在采訪劉一達之前,曾經有一位劉一達的書友對記者說過,劉一達的朋友遍天下,很多人都是因為他的作品認識他,有的被他采訪過,有的則是喜歡他的作品而慕名結識他。而當開始和劉一達交談後,才真正明白為什麽那些跟他哪怕隻有一麵之緣的讀者都視他為“朋友”,他身上帶著一種不同於一般文人的濃濃的生活味兒,帶著老北京人特有的“脆生”,就像我們身邊那些隨時都能碰到的老街坊,平易、親切,正和他的文字風格一樣。

在成長中接受熏陶

劉一達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胡同裏摸爬滾打的童年生活,給劉一達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那時候出門幾乎不用鎖門帶鑰匙,鄰裏之間的關係非常和諧、融洽”。誰家有了好吃的,都會挨家挨戶送給鄰居們嚐嚐;誰家來了客人,鄰居們都會幫忙招待。劉一達說,記得他小時候淘氣,有一次和小夥伴一起爬到鄰居家的棗樹上去偷棗,鄰居大爺發現後,隻是在屋裏咳嗽了一聲,幾個小孩子立刻從樹上溜下來跑了。第二天,大爺喊來他們幾個說,想吃棗盡管來要就行了,還用自己偷偷上樹去摘嗎?如果不小心摔下來怎麽辦?回憶起往事,劉一達說,大雜院充滿濃濃人情味兒的生活,就是他接受的“京味兒”文化啟蒙教育。

初中畢業後,不到16歲的劉一達被分到了西郊一個木製品加工廠工作。那時一起工作的師傅多是老北京的“三教九流”,有倒騰古玩的、做小買賣的、天橋耍把式賣藝的等,個個都裝著一肚子的見聞掌故。幹活的間隙,師傅們會給劉一達講老北京的故事,這些故事深深吸引著他,他悄悄地把師傅們所講的故事和所說的北京土話都記在小本子裏,至今保存著。同時,師傅們身上那種老北京人特有的樂觀豁達與風趣幽默也在潛移默化中熏染、影響著他。就是在這個時期,劉一達開始對“京味兒”文化越來越情有獨鍾。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不少,但卻未必人人都了解甚至理解“京味兒”文化。地域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它滲透在城市的曆史裏,散落在城市的街道邊,彌漫在老百姓的呼吸與心跳中,想要真正理解一種地域文化,光有興趣不行,非經過敏銳的觀察、搜集與用心的體會、揣摩不可。

幸運的是,在特殊年代耽誤了學業的劉一達並沒有認命地一輩子待在工廠的木炭生產車間裏,憑著硬實的筆杆子和不服輸的個性,在百轉千回的努力之後,1991年,劉一達成為《北京晚報》的一名記者。從此,他才有了深入了解並研究“京味兒”文化的機會。

在采訪中積累素材

從社會紀實報道到經濟報道,再到“京味兒”報道,劉一達寫過一類又一類專版文章,記者職業為他深入而全麵地接觸社會生活提供了便利。十多年來,他為采訪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他自己的話說,“騎著自行車一天跑十幾個地方,滿胡同地轉悠”,在這個過程中,他采訪過的老北京人不下5萬,光是采訪筆記就攢了厚厚的好幾十本。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劉一達便開始關注京城古玩字畫收藏市場。那時,京城的收藏市場尚未成形,但劉一達已經注意到了假畫拍賣的問題,經過深入采訪,他根據所得的真實情況,寫出了《假畫拍賣市場的黑洞》。這篇文章很快被台灣、香港、新加坡多地報刊轉載,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影響,以至於假畫商人曾經懸賞要追殺他。

劉一達說,做記者哪能怕辛苦怕危險?要想寫出真東西,就得有百折不撓的韌勁兒,要深入第一線,盡可能多地獲得第一手資料。專訪曲藝名家關學增,劉一達的一篇稿子不過寫了5千多字,但整個采訪過程卻持續了一個多月,前後跑了不下20多次,不僅針對選題積累了大量素材,還了解了許多老北京故事。

經常看《北京晚報》的讀者,可能很多都讀過劉一達寫的“蟲兒”係列文章,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劉一達為了寫這些“蟲兒”,曾經進行過多麽艱苦的采訪?寫“房蟲兒”,他為了了解更多的內幕,幹脆自己化裝成“房蟲兒”(指倒賣房屋的人)深入到采訪對象中間,每天跟他們聊天、相處,所有的采訪內容不能用本子而隻能用腦子記,就是這樣,劉一達的“房蟲兒”係列報道在《北京晚報》一連載就是8個月,其間的甘苦可想而知。因為和“房蟲兒”打成一片,劉一達的假“房蟲兒”身份逼真到十幾年之後竟然仍有人找他換房、買房。

十多年的記者生涯,劉一達以靈敏的嗅覺和獨特的眼光,捕捉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描摹過千姿百態的生活,展現了北京在時代發展中的城市變遷與文化風貌,同時,也為他自己的“京味兒”文化研究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在創作中守望文化

剛開始當記者的時候,劉一達並沒有想過要寫小說。但是,隨著對“京味兒”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素材積累越來越豐厚,眼看著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都市化發展進程中麵臨著日漸消弭的危險,劉一達開始焦灼起來,一種搶救“京味兒”文化的使命感在他心中越來越迫切。北京有著800多年的建都史,這些曆史不僅體現在建築文化、飲食文化中,更體現在獨特的民風民俗、方言俚語中。而相比前者的有形保存,後者的無形保存難度更大。從事文字工作的劉一達很自然地想到了文學創作的方式。

在劉一達的眼中,“京味兒”文化分為三種:由皇親貴戚形成的“皇家文化”,由外地入京做官、做買賣的人形成的“士大夫文化”以及由本地百姓形成的“胡同文化”。前兩種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逐漸消亡、散落,唯有“胡同文化”在其文化載體——平民群體的繁衍中相對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目前“京味兒”文化最醇厚與鮮明的代表。於是,《故都子民》、《胡同根兒》、《北京爺》、《百年德行》、《人蟲兒》,乃至剛剛出版的《畫蟲兒》——劉一達的文學創作全都是以代表“胡同文化”的當代北京平民文化為主體的。

寫最本色的北京老百姓是劉一達創作的最大特點,他覺得這些老百姓身上有著原汁原味的北京味兒,有著真真切切的生活味兒,從他們的經曆中能看到北京城厚重的曆史,能看到生活五味雜陳的真諦。這樣的創作理念,使得劉一達的創作在“京味兒”文學外延不斷擴大的當今文壇上,展現出更加傳統的特色。正像“京味兒”文學的奠基人老舍先生一樣,劉一達的小說用的是北京方言俚語,寫的是北京市井百姓,講的是北京胡同故事,幽默風趣的筆調中透著親切,展現出醇厚的北京地域風情,就像一幅幅京城生活百態圖,真實而生動。

劉一達說:“寫小說不是難事,寫出味兒來才是難事,用我的筆寫出純正的‘京味兒’,這就是我創作的追求。對我來說,寫小說和當記者一樣,都是反映北京城的世態民情,為此,我已經努力了幾十年,並且還會繼續努力下去,希望我所做的一切,能夠為‘京味兒’文化的保存、傳承與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