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滿天星的行攝遊記

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玩的地方不多而噢惱不已,不會因為記載的太少而悔恨終生。
個人資料
正文

聖巴茨島和馬提尼克島,大洋彼岸的法式風範

(2021-05-05 06:27:05) 下一個


從佛州羅德岱堡登船,是荷美遊輪公司一條5萬噸的小船馬斯丹號(Ms Massdam),從來沒有坐過這麽小的船,怕船小晃動大。但立刻就發現好處了,個人空間大,客人少,幹什麽都沒有人擠人的感覺,上去就能進房間,乘電梯也沒人,餐廳座位隨時去隨時有。不好之處除了船小晃動大外,晚上的節目不行,跳舞的就四人,水平也不高,靠個人秀撐起,還有沒什麽像樣的講座。但是以後就特鍾意這種有些年頭的小遊輪了,吃得非常好,早餐的果汁飲料有7種,還有鮮榨的,燒烤的味道一流,排骨都是市麵上買不到的細小骨頭的,很嫩,還有牛仔骨,正餐的味道更是好,量少質精,符合我們的口味。主力客大多都是老年人,不愛動,頂層甲板的網球場就是我們的專屬,另一個優點:能碰到很有閱曆的,又願意與人分享的高人,彌補了講座水平不高的缺陷,然而最大的優點是小船能去大船不去或者去不了的地方,比如聖巴茨島(St Barts)。
 
聖巴茨島
聖巴茨島很小,在聖馬丁島的西南方大約35公裏,麵積21平方公裏,長17公裏多,寬隻有4公裏,人口9千多,是法國的海外領地,1648年占領這個島,1784年賣給瑞典,1877年瑞典全民公決後還給法國,然後一直由法國海外領地部門管轄。法國在加勒比占的島不多,零零星星的幾個而已,當時最大最受重視的殖民島是海地,但是海地人民造反得早,1804年就獨立了。法國抓住幾個加勒比小島死不放手。聖巴茨島上居民幾乎全是法國人瑞典人的後代:早年因為島上多山而又土地貧瘠,不適合大規模種植,所以沒有黑奴來到島上。

小島其實就是個富豪島,富人們休閑度假躲避媒體打擾的地方,島上酒店旺季起價600美元一晚,一般人也來不起。我們平民百姓蹭遊輪偶爾來一回,窺探一下上流社會的寫意生活,人們說在聖巴茨經常可以碰見著便裝的名人,比如中國人熟悉的鄧文迪之類的。

一般的主流遊輪都不會來這裏,隻有荷美馬斯丹號這艘老派的小遊輪來,在這裏停留6個半時。早上遊輪準時到達聖巴茨島的大海灣拋錨,我們乘接駁船上島。

首府古斯塔維亞(Gustavia)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名字命名。

小小的島也沒有販子賣團遊,到達碼頭時竟然無人拉客!這也太少見了,加勒比島哪個碼頭不是販子滿天飛?島上的富人不稀罕賺那幾個錢,連出租都叫不到,遊輪官方叫大家上島徒步遊就可以啦。上路後發現一個重大問題,路很窄,沒有人行道,要過街真是難啊,汽車川流不息,往前看不見頭,往後看不見尾,沒有間斷的時候,島上還沒有紅綠燈。富人島的富足從而窺見一斑,大概一個人頭6部車?爬到坡上俯瞰海港,轉過身來就是聖讓機場(St Jean Airport),可以看飛機起降。

機場就在路邊,小得可憐,從沒看見過這麽小、這麽閑散的機場:路邊有6間平房成一排,每間平房麵積也就二十多平米吧,第一間是廁所、第二間是海關、第三間是到達廳、第四間是出發廳、第五間是售票處、最後一間是租車公司。到達和出發廳房間裏連座位也沒有,幾張條凳在門外走廊裏,旅客就在那裏等飛機,吹著海風很愜意。路人走累了,也湊在那裏歇息。廁所的裝潢讓人眼前一亮,馬桶的設計超時尚,連體座,更像個浴缸,透著法國式的別具一格。

機場的跑道隻有一條,很短,盡頭就是大海,起降都在同一條跑道上。幾架飛機在跑道旁排隊等著起飛,來的飛機出現在山上一條公路的上方,降落在向下傾斜的跑道上,跑道兩側是草坪,與公路之間隔著柵欄,我們一邊走,一邊榜著柵欄看飛機著陸和起飛。

飛機體積都很小,像玩具飛機,裝不了幾個人,大多都是私人飛機。到了海邊,可以站在沙灘上從跑道盡頭看飛機起飛,直朝我們衝來,然後頭一翹衝天而起。這些小飛機都飛到臨近的島聖馬丁,那裏是樞紐機場,有國際航班。

機場盡頭有幾個海濱浴場,其中一個是裸體浴場。海灘很漂亮,翡翠色的海水,點綴著點點白帆,海灘上有許多酒吧,放著音樂,熱鬧非凡,時不時從酒吧裏走出幾個容貌身材俱佳的帥哥美女,在海灘上晃悠。

也有曬得黢黑,神采奕奕的老人在海灘上散歩。偶爾能遇見一、兩個上身裸露的女士,從容淡定,絲毫沒有被人注視的尷尬。

回港口古斯塔維亞的路上,順道在山上的燈塔和氣象站逗留,從那裏看得見港口的海灣,景色宜人。下山有個小沙灘叫貝殼沙灘(Shell Beach),我們去到那裏看了看,沙灘實在太小,擠滿了遊客,決定還是爬上山崖去俯瞰市容。山崖上有幾處觀景點,古斯塔維亞市容美不勝收,紅色的房頂掩映在翠綠的棕櫚葉叢中。

教堂的尖頂高聳著十字架

一彎碧藍的海水環抱無數白色的舟、艇、船,桅杆林立,近海中有黛色的海岩,像幾個雕塑,守望著港口。

拍完市容,一看表,呀,離最後一班接駁船開船的時間隻有20分鍾了,我們從山上飛跑下來,心急火燎,這裏離碼頭還有一段距離,20分鍾的時間非常緊張,我們疾馳在路上,突然聽見身後有人大聲說:“別跑,別跑,回遊輪還有的是時間”!是在跟我們說話嗎?轉過身去,一對年輕夫婦,是同一艘遊輪上的,跟我們說離歸船的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呢,我們看錯了時間。謝過了他們,我們放慢了腳步,跟他們邊走邊聊,感歎市容的美麗,互相打量對方的攝影器材,原來男士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剛才也是上山去拍攝港口市容,然後我們就如何拍好遊輪旅遊照深入地交換了意見。

按時回到船上,到離港的時間了,船卻沒有動靜,一艘當作接駁船用的救生艇在用懸臂吊上遊輪時卡住了,不能上,不能下。船員們正在想辦法解決,出港要延誤些時候。我倒是滿心喜歡,晚些時間出港,天色會更適宜拍照。烏雲開始聚集,刹那間就變了天,一陣暴雨襲來。

轉眼就雨過天晴,一道彩虹掛在天邊,落在海灣裏一艘豪華遊艇的前方,這艘遊艇據說屬於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大亨億萬富翁法爾哈德·阿赫邁多夫(Farkhad Akhmedov )。


馬提尼克島
馬提尼克島個頭比較大,麵積1128平方公裏,人口38萬左右,先是法國的海外省,後來升級成外法國海外大區。哥倫布發現了馬提尼克島,但西班牙皇室不稀罕。1635年附近島嶼聖基茨的法國人被英國人趕跑,趕到馬提尼克島,法國本土一些信奉新教的宗教自由追求者也陸續移民島上。曆史上馬提尼克曾幾次被英國攻破並占領過,直到拿破侖戰爭使法國變得強大時,1815年左右英法進行領土交換,馬提尼克重歸於法國。經濟上早期依賴糖業和香蕉,可以說是法國的香蕉園,現在主打旅遊,吃穿用品都要進口,很依賴法國政府的財政補貼。馬提尼克島人種80%都是各種混血,少量法國人,還有小部分是印度人和中國人後代,19世紀中期法國廢奴後從印度和中國引進過勞工來島。

如今島上議會中的左派嚷嚷自治,但從未有獨立的要求。法國向來是把殖民地當做本土來管理的,法國人是怎麽想的怎麽做的,殖民地就要怎麽想怎麽做,從風俗習慣到意識形態,徹底的法蘭西化,英國人對此嗤之以鼻:法蘭西是死不放手的女王(France is the queen of not letting go)。英國的殖民方式截然不同,取得一塊殖民地後,英國指派總督和少量軍隊,扶植當地領袖,改革當地製度,建立市場經濟和貿易關係,不大會幹涉本土習俗和文化背景,所以殖民地反抗程度低,維護成本低,這麽一來殖民地對宗主國英國的認同度不高。法國的做法是要花血本的,殖民地要獨立,法國不讓就要開打,當年為印度支那和阿爾及利亞都把法國國庫都打空了,也不是沒有好處 - 殖民地對法國的認同度比較高。英國海外領地的居民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輕易在英國本土生活,而法國領地居民則持法國護照,享受法國福利,待遇跟本土居民完全一樣。

遊輪到達首府法蘭西堡(Fort-de-France),早早起來在船頭的頂層甲板上等著進港,島的天際線在遠處漸漸變得清晰,火山地貌,衝天的火山錐使天際線很有特色,那火山錐是卡貝峰(Piton du Carbet)五個山峰中最高的。

島上的建築看上去都很摩登,高層建築多,在加勒比地區還不多見。

碼頭的房子設計成一個高高的風帆式樣,盡顯與眾不同的法國風範。


上島後我們想去西北海岸線上的名城聖皮埃爾(St Pierre),曾經被稱為“小巴黎”的繁華港口城市,1904年佩雷火山(Mont Pelée )爆發時毀於一旦,當天有集會,因此,全城3萬人除了一個囚犯全部喪生。囚犯當時被關在一個地堡式的監獄裏,牆壁厚重,沒有受到火山爆發的損壞。島上的遠程交通是介於出租車和公交車之間的中巴,被稱為“Taxi Collectif”,字麵意思“共享出租車”,就是十幾座麵包車,路邊招手即停,沿路上客下客,乘客按照路程的長短付費,有固定的路線和車站,沒有時刻表。

到車站找到了這條路線的司機,跟他說了我們的意圖,先去聖皮埃爾,回程想去南部的海灘。他說這樣時間根本不夠,去了聖皮埃爾回來就不可能再去南部海灘了。上了他的車,車上已經有幾個人了,副駕駛座上的乘客也是船上下來的,是個法國人,他說是第一次來,島上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聖皮埃爾。其他幾個是當地人,一路上不斷有人上車下車,新來的一上車就禮貌地跟大家問好。法語好聽,格調文雅,說法語的老黑都似乎顯得要文雅一點。車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駛,又上又下,能夠看到大海,經過幾個村子,風景宜人,這不就是環島遊嗎?從法蘭西堡到聖皮埃爾全程車費4.9歐元,真超值,司機駕駛座位旁邊擺一個大木箱,裏麵是全套歐元硬幣,分門別類排列清楚,客人上車後買車票如果要找零,司機會一個子兒一個字兒不厭其煩地算半天。

到了目的地,司機好心地告訴我們在哪裏乘回程的車,不是下車這條街了,而是更靠海的一條街。靠海的大街上商店餐館比較多,一長堤碼頭直插海中,碼頭有供小艇漁船停靠的樁子。

站在長堤的頂端往回看,佩雷火山高聳入雲。

海浪一波又一波地拍打著海岸的黑沙灘,聖皮埃爾的地標景色。

城裏處處都是火山爆發後留下的斷牆殘壁,城市被毀以後再也沒有恢複原狀。


沿著海岸線散步,注意到城裏有好幾處法國政府的“治理”項目,有一處是給漁民修的放置漁具的倉庫,木頭連排屋設計得典雅別致,乍一看還以為是海邊度假村呢。

街上的分類垃圾桶一溜4個,不同顏色,街上的花壇樣式也很時尚,

法國人的藝術天份似乎與生俱來,生活中沒有點藝術元素點綴那就不叫生活。

望著路人微笑的當地人

到聖皮埃爾的途中要經過勒卡貝小鎮(Le Carbet),法國畫家高更在1887來馬提尼克時居住在這裏,喜歡上了熱帶風情,最後去了塔希提,成為印象畫派領軍人物,以描繪熱帶風土人情而著名。高更畫作“聖皮埃爾海岸”。

乘車去了下一站勒卡貝小鎮,車費1.1歐元,這裏中巴票是按路程長短來定的,精確到幾毛錢,卻給司機憑空增加了不少數錢的工作量。小鎮景色也不錯,一條河的橋上能看見饅頭形狀的火山峰,那五座火山峰之一。岸上有餐館和度假村,隱沒在椰樹林中,生意蕭條,主流遊輪不常來,遊輪客來得少,多是法國來的散兵遊勇。

好處是島至今不太商業化,但有基本的旅遊服務和設施。

沿著海岸線走,這裏的海灘沙子顏色淺一些,也有一長堤碼頭通向海中,走到長堤盡頭,海水的顏色成了碧綠色,很誘人,聖皮埃爾的水就不行,是灰色的,看著就不來勁。有個老黑在釣魚,水中有大量的魚遊來遊去,但他釣了半天一條都沒釣上來,憤憤離去。

長堤盡頭有個鐵梯可以下水,這裏成了我們的浮潛基地。換好衣服,拿著毛巾和一個鵝卵石來到水邊,用石頭壓住毛巾,怕被風吹跑了。一切就緒,天氣卻變了,大片烏雲當頂遮住太陽,起了風,我還是下了水,往水下一看,混沌世界,什麽也看不見。

水深浪大,又沒穿救生衣,不敢在水下多呆,匆匆拍了幾張照片就上岸了。一條雙體船正朝著長堤方向駛過來,在十幾米遠的海麵停下了,船上的幾個人上了小艇,開過來上了岸,小艇又開回去接其他人,上岸的幾個是法國遊客,樣子很興奮,說他們包了那條雙體船,船主就是岸邊度假村那裏的人,帶他們出海看海豚,看到了,海豚就跟著他們,在船舷邊遊。包船4個小時每人40歐元,是在網上事先聯係好的。
 

回程遇到了麻煩,按理說路邊招手就應該搭上車,保險起見還是走到了勒卡爾貝鎮的車站去等,車站上有幾個學生,放了學也在等車,但等的不是中巴,而是等家裏人的車。

島上的車實在多,路上車流滾滾,我們提前量打得足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怕下班時間路上堵車。來了幾輛中巴車,都坐得滿滿的,司機對我們搖頭,不停。開始並不以為然,過去了十多輛中巴了,都是同樣情況,我們想這是小站,如果到聖皮埃爾始發站可能會好點。決定到對麵先坐車到聖皮埃爾,再上車回港口,但是奇怪的是我們招手,去聖皮埃爾的中巴有座位卻不停。一籌莫展時瞟見對麵有對男女搭順風車,見車過來就伸手示意,不一會就搭上一輛寶馬走了。過了一個多小時都上不了車,有點著急,便如法炮製,一人站路一邊,見車過來不管哪個方向,立刻就伸手示意搭車,反方向那邊還真有一輛車停下來,問我們情況時,正方向又有一輛麵包車停下,我們謝過反方向的那輛車,跟麵包車的司機和乘客交談,車上有4個印度人,都是遊輪上的,他們從碼頭包的車,司機征求他們意見後,同意我們搭車,收了我們20多歐元。

那幾個印度人居住在美國,女眷們裹在色彩明豔的紗麗裏麵,問他們在聖皮埃爾是如何玩的,他們神情淡漠,說一直呆在車上看窗外的景,外麵太熱啊。到達遊輪港口下車後,他們在碼頭的大幅宣傳照前留影,一個一個地拍,然後合拍。那照片上的景色就是佩雷火山,前景是大海灣,就是聖皮埃爾地標景點。我詫異了,你們剛才不就是從那來回來的嗎?實景不拍,倒使勁拍宣傳照,什麽道理呢?回答很坦然:太熱了,不想下車。嗯,有道理,本來還想去法蘭西堡城裏逛一圈的,此島是法國拿破侖第一任老婆約瑟芬的出生地,聽說那裏有約瑟芬的雕像。 約瑟芬出身不好,家裏是法蘭西堡郊區的大種植園主,蓄奴,雕像被人砍了頭,撒了紅漆,法蘭西砍頭傳統後繼有人啊,太熱了,不想去了。

回到船上,眺望港口景色


遊輪今晚離港後會沿著西部海岸線向北航行,那麽就會正好在日落前後到達佩雷火山附近海域,機會難得,就想在此時拍日照金山。結果離港時天上出現了大片烏雲,到佩雷火山附近開始下雨,火山的峰巔被雲層裹得嚴嚴實實,根本拍不到,真是可惜了這個機會。

加勒比遊輪上岸怎麽玩?點擊下麵鏈接,參見我的加勒比遊記係列:

英屬“鱷魚”大開曼,魔鬼魚城太精彩
牙買加的瀑布用來攀
遊輪巴哈馬私家島,幸福配方很簡單
聖馬丁打飛機
遊英屬維爾京“肥女”島,探秘澡堂子和魔灣
英倫遺風安提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good to read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