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地地震,美國製造?”— 讀索颯《彼岸潮湧 — 拉丁美洲隨筆》

(2010-03-22 20:43:45) 下一個
“海地地震,美國製造?”— 讀索颯《彼岸潮湧 — 拉丁美洲隨筆》

《彼岸潮湧 — 拉丁美洲隨筆》

本書內容

新年伊始,海地大地震的傷亡震動人心。“地震是天災,具有一定隨機性。但相同烈度的地震卻可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中帶來不同傷亡、不同悲劇。”所以,美國人特德•拉爾乾脆寫下“海地地震,美國製造”的標題∶“別去怪建築質量,因為貧窮才是導致傷亡的最主要原因”。而讓海地淪為“第四世界的失敗國家”的,恰恰是美國,“銀行家和將軍們吸乾了海地人的血”,美國農產品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摧毀了當地農業。“一個曾經在農業上自給自足的國家就此破產,田地荒廢,數十萬農民流入太子港貧民窟。” 地震來襲,由美國主導的救援、賑災更是亂象頻仍,災民苦不堪言。
海地的悲劇,其實隻是拉丁美洲的一個縮影。套用《彼岸潮湧 — 拉丁美洲隨筆》作者索颯的文字,“我並不想對別人的實在痛苦作矯揉的藝術欣賞,我隻是想說,一個像所有人一樣有權享受生活的人,因他蒙受的貧窮而神聖。我想這是一切偉大的宗教和革命的美好起點。”
追隨索颯的“非學術”雜文,我們重新審視那一片豐饒卻又充滿苦難的土地∶
“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期間,獨立不久的新生美國,忘卻了包括拉美人在內的世界各國誌願者的支援,不僅不支持拉美人民爭取自由的同樣性質的鬥爭,反而為私利阻礙這一鬥爭,盤算著如何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肥美的土地和資源”
19世紀末,“馬蒂就生活在這個時代,他不但看到了‘自由女神’對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冷眼旁觀,也看到了在女神的雙翼下美國對墨西哥一半國土的侵吞、對尼加拉瓜的占領、購買古巴島的企圖、利用‘太平洋戰爭’幹預南美洲事務的野心和對巴拿馬運河的插手。但是,┅┅美國的民主製度和經濟繁榮模糊了人們的視線。”
智利最大的銅礦之一 — 智利的丘基卡馬塔礦,“屬於美國資本”。“在埋葬著一萬多名死難礦工的墓地前,切問一個礦上的小頭目,死者的家屬得到了什麽樣的賠償,後者隻是無所謂地聳聳肩。”
“玻利維亞這個被稱作‘捧著金碗要飯’的昔日著名白銀之鄉,如今是拉丁美洲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危地馬拉,“被稱作‘綠色魔鬼’的美國聯合果品公司一直壓榨、欺辱著這個中美洲的香蕉之國”。
┅┅
“全球化經濟的狂潮正向印第安人居住地原始森林、亞馬孫流域泛濫。這些以利潤為上帝的經濟動物,像當年掠奪黃金、白銀的老殖民地者一樣,無視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無視地球上殘存寶地的環境保護,無視蘊含不可再生文化資源的印第安生活方式的毀滅。舊賬未清,新債又起,種族毀滅的曆史仍在繼續。”
所幸,“曆史沒有如帝國主義豢養的知識分子一廂情願地想像的那樣‘終結’,它雖緩慢,但不可遏止,它向前運行,如一條長河,如一根手挽手的繩索或鎖鏈,並不問人的膚色,也不分人的信仰,每個戰士都化自己為其中的一環,切•格瓦拉是一環,埃沃•莫拉萊斯總統又是一環。這條繩索或鏈條已經愈來愈粗壯和多彩。┅┅所以拉丁美洲上空降下的憤怒雨點,一陣陣呈現著密集之勢。”
“反對帝國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它的根本出發點是最徹底的人道主義。帝國主義無視的、故意回避的正是這種沒有雙重標準的、普遍的人道主義。”
┅┅
本書作者索颯精通西班牙語,酷愛西班牙和拉美的文化,她對拉美燦爛的古代文明,對拉美各國民族的風土人情,對拉美人民過去和現在所經受的壓迫和苦難,對拉美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進行的鬥爭寄予深刻的同情和支持。這種拉美情結充分體現在她的獨具特色的散文集中。
雖然蘊意深刻、分析獨到,索颯所寫的又絕非冷冰冰的學術文章。“一直在學術單位工作,而當並不多見到出版機會來到時,我為自己選擇文章的宗旨竟是‘與拉丁美洲有關的非學術雜文’。事出有因,常年來我一直把有意思的選題、漂亮的題目留給自己的‘非學術’雜文。┅┅文章本無一定格式,有意義的爭論圍繞著什麽是學術的宗旨。學術是否應該理直氣壯地維護正義,推動進步?人文研究者是否應該對作為對象的‘人’負有同情心、責任感?┅┅是否應該具有對社會讀者提供準確常識的義務?”
一卷《彼岸潮湧》在手,能讓人更深入地領略其中三味。

(梁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