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牛斃考

(2010-03-04 06:51:56) 下一個
牛逼”二字小子頗為喜歡,於是打算為其做考。胡適先生講做學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無奈小子缺乏原始資料,亦無淵博學識,隻能依靠一些二次文獻胡亂言語了。但求言其大概。

首先“牛逼”二字我們分開來看。牛為象形字,甲骨文作“牜”。《說文》載:牛,大牲也。《易·說卦》載:坤為子母牛。《新華字典》載其三個基本意思,名詞為哺乳動物,形容詞喻固執或驕傲,還有姓氏。

再來看“逼”。從口語上來講,這個字的發音似乎是一直未變的。但書麵上的寫法卻幾經波折。最古的寫法應該是“牝”。形聲字,從牛,匕聲。依甲骨文,“匕”為雌性動物的標誌,即是指陰戶。東方朔的《神異記》有載“男露其牡,女張其牝”。《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二回亦載:潘金蓮“薰香澡牝”。當然這個字的意思是寬泛的,它還指一切陰性的事物。《老子》裏有“牝常以靜勝牡”。於是不知何時出現了另一個專指的字“屄”,而且意思縮小了,專指女子的陰門。

在今天的網絡時代,一些字都被改寫了,“屄”字也是。有人寫成“B”,有人寫成“X”,還有人寫成“逼”(小子經常是這麽寫的)。我不知道個中原因,猜想是因為輸入法的問題?但為什麽微軟的,紫光的都沒有這個“屄”呢。繼續猜想,這裏便可能涉及到中國人國民性的東西了,所以還是打住。

當牛與逼兩個字聯合起來的時候,便形成了一個極具力量的形容詞“牛逼”。這時作為雌性反芻類哺乳動物外生殖器的名詞意思便弱化了。當然從這個詞的發展來看,最先出現還是那幾個貶義的“吹牛”、“吹牛皮”、“吹牛逼”。有人說“吹牛”的俗語來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有羊皮的,有牛皮的,用的時候就要往裏吹氣。所謂吹牛便是往皮筏子裏吹氣,當然這個看似簡單的活兒是需要技巧的。同理,吹牛也要懂得技巧。

“吹牛皮”與“吹牛逼”之間的關係是不是在某種情況下語音的轉變,小子不敢確定。不過一聲的bi,的確比二聲的pi來的有力量。關於“吹牛屄”的記載據說最早出現於清末。辜鴻銘曾說過:“中國之亡,不亡於無實業,不亡於弱外交,而實亡於中國督撫之好吹牛屄也。”記得看過老先生的一張照片,長袍馬褂,正襟危坐。王小波曾寫過《洋鬼子與辜鴻銘》,對這老先生不很感冒。但單憑這句滲透著深刻意味的話,小子便相信這個怪老頭還是有些功力的了。

時間在流逝,語言在變化中發展,當“吹”字被省掉,隻剩下“牛逼”的時候。這個詞便搞活了今天的話語圈子。把牛逼這個詞推向成熟的應該是王朔先生。這種北京話是極具感染力的。《綠帽子》中的一句:“欺負女的不牛逼”堪稱經典。

小子覺得牛逼這個詞實在是好。但也許有些人便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什麽我猜想不出來。不過我願仿海子來首詩,這裏絕沒有褻瀆的意味。從今天起,做一個牛逼的人。讀書,寫字,思想裏周遊。從今天起,關心自己和別人,我有一所小屋,對著湖泊和夏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