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奇跡: 毛的木帆船戰勝蔣的大軍艦 (解放海南島戰役)

(2010-08-27 19:06:26) 下一個
奇跡: 毛澤東的木帆船戰勝蔣的大軍艦 (解放海南島戰役) Local Access打往中國電話卡1.3¢/分種


來源: 藍天大地任我遊 於 10-08-22 17:59:41 [檔案] [博客] [舊帖] [轉至博客] [給我悄悄話]

廣州解放後,由廣東潰逃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集團殘部迅速逃往海南島,連同島上原有的第64軍等部,總兵力約10萬人,統由海南防衛總司令薛嶽(字伯陵)指揮。薛嶽將這些建製不全的殘餘力量,經過拚湊,整編為第62、第63、第64、第4、第32軍共19個師,對海南島實行環島防禦。另以海軍艦艇50艘、飛機45架組成所謂海陸空立體防禦,對這種防禦,薛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伯陵防線",企圖憑借海峽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海登陸。

解放海南島的作戰方案,最早出現在1949年12月18日,由第四野戰軍十二兵團四十軍(軍長韓先楚)和十五兵團四十三軍(軍長李作鵬)擺在了毛澤東中南海的案頭。毛澤東也不是不想盡早解放海南島,但在這之前(僅2個月),即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發起金門島戰役,我登陸部隊三個團計9086人,激戰兩晝夜,全軍盡沒。此次損失,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海戰士氣的低落至今沒有走出,陰影仍重重籠罩在我軍高級指揮員的心頭。金門之戰失利,仍曆曆在目,教訓十分深刻呀。。
  
同金門島相比,海南島遠離大陸,與雷州半島遙相對望,孤懸南海之中。當時,己退守台灣的蔣介石以舟山、金門、萬山、海南諸島,組成一根海上鏈條,互為依托,防衛台灣。解放海南島的困難,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橫隔著瓊州海峽。茫茫大海,浪急水高。進攻的主力,是林彪的第四野戰軍40軍、43軍,這是一支赫赫有名的“東北虎”軍隊,剛由東北一直打到廣東的南部沿海,這也是一支沒有任何的海戰經驗的軍隊。可是,陸地是虎,海上是龍嗎?渡海作戰會不會成為第二個“金門之戰”?僅靠木帆船跨海作戰,既無空中掩護,強行渡海如何才能一戰成功?如何才能避免由於輕率進攻而蒙受巨大損失?畢竟,沒有誰能保證它一定能渡海成功。
  
所以過了整整13天後,到了1949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出訪蘇聯期間,才打電報給林彪,同時艱難的作出了《關於做好渡海作戰的指示》:同意第十五兵團“所取方針,即努力爭取在舊曆年前進攻海南島”。毛主席對海南島戰役非常關心,多次詳細具體電令兵團,原則性、可操作性很強。這就要求戰役指揮員在不違背上級指示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在如何執行上級命令的問題上,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政委賴傳珠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典範。毛主席指出:“渡海作戰完全與過去我軍所有作戰經驗不同,……必須集中一次運載至少一個軍(四五萬人)的全部兵力……”兵團首長及司令部通過調查研究後認為,一個軍至少需要1500多艘船,當時找不到這麽多船,結果,渡海方針修改為“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大舉登陸相結合。”在使用什麽船隻渡海登陸問題上,上級指示“不依靠北風而靠改裝機器船這個方向去準備。”兵團首長從實際出發,機動靈活地準備用三種渡海工具來執行命令。然而登陸艇、機帆船、發動機買不到,隻能拆東牆補西牆。拆卸炮兵的美式10輪大卡車發動機改裝一部分機帆船,最後大部隊仍然是靠搖櫓劃槳的木帆船渡海登陸。

  但是計劃一波三折:由於在時間太過倉促,渡海船隻和船工等渡海條件準備不足,第十五兵團不得不放棄了陰曆年前進攻海南島的計劃。(這是第一次計劃的變動)。隨後,毛澤東又發來電報,詳盡分析了海南島作戰的特點,指示林彪:希望海南島的問題能在1950年春夏兩季內得到解決。

在海南島戰役中,我軍軍事民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得到了充分發揚,官兵關係十分融洽,大家都是為著戰役勝利這樣一個共同的目標,積極出主意,想辦法。無論幹部還是戰士,隻要意見有價值、合理,就積極采納。當時的楊迪雖然隻是15兵團的一個年輕作戰科長,卻在兵團首長麵前敢於毫無顧忌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建議和看法,這充分說明我軍的軍事民主氛圍是多麽濃厚。
  
根據中央軍委關於慎重從事,充分準備,爭取於1950年春夏解決海南島問題的指示,以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政委賴傳珠統一指揮第40、第43軍等部共10萬人,組成渡海作戰兵團,執行解放海南島的任務。該兵團於1949年12月進駐雷州半島及沿海地區,並開始征集船隻、動員船工、對部隊進行政治動員、開展戰術技術訓練等戰前準備工作。1950年2月1日,中共華南分局書記葉劍英、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以及第40軍、第43軍,瓊崖縱隊等主要領導在廣州召開的作戰會議上,針對海南島敵人環島防禦、兵力分散等特點,製定了"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登陸相結合"的戰役指導方針。即首先以小部隊分批偷渡,加強島上力量,爾後以主力強行登陸,實施內外夾擊,力求全殲島上守軍。這個戰役指導方針,由四野前委報告中央軍委後,當時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於2月12日回電:"……此種辦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
  
渡海作戰,對渡海兵團來說是一個新課題。參加渡海作戰的指戰員,大部分是來自北方籍不習水性的"旱鴨子",他們麵對滔滔大海,不免產生了一些思想顧慮,擔心出海翻船,擔心木帆船難以對付國民黨軍的軍艦和空中轟炸,於是有的同誌埋怨:"這回是九死一生,革命到底(海底)了"。針對這些思想問題,各級領導除認真進行思想動員外,著重加強了海上作戰技能的訓練,第43軍382團副排長魯湘雲率7名戰士乘木帆船進行海練時,突然遇到國民黨軍軍艦。他們既沉著冷靜,又英勇頑強,當軍艦靠近,艦上大炮已成射擊死角時,魯湘雲急令全船戰士一齊開火,猛烈射擊,並將軍艦擊傷,迫使軍艦狼狽逃竄。第43軍黨委對木船打軍艦的典型事例進行了廣泛宣傳,增強了部隊渡海作戰的勇氣和信心。
  
1950年3月5日和10日,第40、第43軍先後各以一個加強營共1800餘人,乘木帆船34隻,利用夜暗、北風的有利條件和敵人海岸線兵力分散的弱點,實行首批偷渡,在瓊崖縱隊接應下,偷渡獲得成功。3月26日和31日,第40、第43軍先後各又以一個加強團共6600餘人,分別在118師、127師領導劉振華、王東保、宋維栻率領下,乘船169隻,實行第二批偷渡,在島上守軍發現後,偷渡部隊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有進無退,頑強戰鬥。除少數船隻被擊沉、少數人員傷亡外,偷渡亦獲得成功。兩批偷渡共8000餘人,大大增強了島上我軍接應力量,為主力部隊強渡瓊州海峽創造了有利條件。
  
4月16日,渡海作戰兵團以第40軍6個團、第43軍2個團為強渡瓊州海峽第一梯隊,於當日19時30分並肩起渡。途中,擔負護航任務的火力船對國民黨軍軍艦的攔擊實施猛烈射擊,有力地掩護了主力部隊航渡。至17日4時許,渡海部隊終於突破敵人海上封鎖,在瓊崖縱隊和先期登陸部隊接應下,分別在博鋪港、玉抱港一線搶灘登陸,薛嶽苦心經營的"伯陵防線"已被人民解放軍突破。登島部隊隨即向縱深發展。
  
人民解放軍強渡瓊州海峽成功後,薛嶽急調第32、第62軍等部5個師在瓊北美亭地區向登陸部隊反撲,企圖殲滅進至美亭的登陸部隊。鄧華隨即令第40軍7個團由加來地區北進,對美亭的敵軍實施包圍。薛嶽見大勢已去,下令迅速撤逃。他本人則乘飛機逃往台灣。23日,海口市獲得解放。隨後,渡海兵團第二梯隊5個團登陸成功,會同島上部隊分兵三路,猛追南撤之敵。4月30日占領榆林、三亞,把五星紅旗插到了天涯海角。5月1日占領北黎、八所。至此,海南島全境解放,戰役勝利結束。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3.3萬餘人,人民解放軍傷亡4500餘人。
  
海南島戰役,是人民解放軍以木船為主要航渡工具,突破敵人海空封鎖的一次成功的島嶼作戰。獲得成功的原因,一是有效地運用了瓊崖縱隊這支有力的接應力量,正確的製定了偷渡與強渡相結合的戰役指導方針;二是登陸部隊明確樹立了獨立攻進,不靠後援的思想,並采取了有力措施;三是充分的作好了戰前準備和戰中的組織指揮。在渡海作戰中,由於人民解放軍缺乏海、空力量配合,無力切斷國民黨軍海上逃路,因此,島上敵軍大部登艦逃跑就無法避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