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歲月

一片樹葉,飄落在北美的大地上.回首往事,如煙如夢.
正文

文革期間自由市場的見聞

(2015-08-10 15:17:15) 下一個



文革從1966年夏天開始,到1976年秋季結束,10年多.

頭兩年我還在學校裏晃,也沒接觸過自由市場.68年起,工作了,也就陸陸續續地和自由市場打些交道。那些年,我在廣西,湖南,湖北,廣東都生活過。印象中,自由市場一直存在,特別是廣西,湖南,那自由市場可是相當的厲害。

68年春天,我當兵了。跟著單位走來走去。部隊在小地方,後來回到地方,那是大城市。但老爸又去了幹校,又是小地方,還在另一個省。我們又去看老爸。所以,和那些小地方的自由市場沒少打交道。

最早當兵在廣西。到醫院報道後,分配我到下麵的一個所工作。那個所在另外的一個縣城。記得是一個幹事就帶著我們坐長途車去哪裏。路上在一個山角下停車休息。人們就
紛紛爬上山去找飯吃。原來山上有個農貿市場。山上有條路,挺寬的。兩邊都是檔口,賣各種各樣吃的。幹事帶我們到一個賣粉的檔口。在哪裏我第一次看見做粉,原來有一個像鐵抽屜一樣的東東,一層一層,放在火上。米漿倒上去。馬上就變成一層粉。薄薄地。。。絕不是我在美國亞洲超市買得那樣的粉。我們吃了豬肉炒粉。很好吃。據網友說,那時自由市場是不準賣豬肉的,我也不知道他們豬肉哪裏來的。
到單位工作後,星期天也會去趕集,好像叫做“趁墟”。那時東西便宜,特別是廣西那些比較邊遠的地方,東西比在廣東便宜多了。一斤板栗一角6分錢,甘蔗好像一斤
一分五還是一分六。在廣東那時甘蔗是一斤7分錢,現在看挺便宜,那時小孩沒收入,也覺得蠻貴的。在廣東買甘蔗是一小根一小根的買,在廣西就是一捆一捆的買。一捆就三倆角錢。有時是老鄉開著手扶拖拉機來駐地賣。有時是助民勞動後,老鄉們送的。一捆甘蔗往床下一扔。那些甘蔗是青皮的,在廣東吃的是黑皮的,有不同,我到現在也沒明白。

在湖南,覺得農貿市場很發達。我在那裏第一次吃到“酒釀”。還在那裏買魚買雞,拿回去清理幹淨,做成魚幹。
哪裏農民賣魚不用秤。他們把魚按大小放在不同的籮筐裏。小的3或4角錢一條,中的一條5角或6角,大的7角或8角一條。以上很大了,可能也很老了。一檔口的魚也有百八十條,那年頭沒冰箱,一天能賣完,生意相當不錯。雞蛋5分還是6分錢一枚,據說當地老百姓挺有意見,說原來沒那麽貴,幹校太多,搶貴了。
最記得的是清魚腸。在廣東有道菜叫“魚腸蒸蛋”。我沒吃過。那魚腸肯定是幹淨的。
買回來的魚腸子往往是青的,裏麵有糞便。我們都把它扔掉。

有些網友老說“悔得腸子都青了”。我一看就想笑。以前扔過很多青青的魚腸。

那時是有“割尾巴”等東東。不過我覺得搞宣傳的人都比較左,真正做具體工作的都實際。輿論往往是表達希望人們做什麽,實際上人們未必是那樣做的。有個差距。領導總是要考慮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嘛。
所以我看到的自由市場可能和一些人的說法不同。

中國很大,很多事情不會一刀切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pupudelaclichy 回複 悄悄話 好看。
注冊了不能發言 回複 悄悄話 這種記錄很有價值。廣西青皮甘蔗主要拿來榨糖,黑皮的多作為水果咬著吃。不過現在早都沒人啃甘蔗了,都榨汁喝。
chichimao 回複 悄悄話 好笑,共產還有自由市場?成了小資吧?自己打嘴呀。多寫些,拆穿懷念文革的那羣不得意 窩囊廢的真麵目。
jyx-003 回複 悄悄話 在文革中,自由市場和集市一直就存在,從來沒有被取消。
注冊很麻煩 回複 悄悄話 很喜歡這樣真實的記載,謝謝分享!
康無為 回複 悄悄話 很有價值的記敘。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