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女人,白女人,黑男人,白男人, 華人。

(2010-06-19 01:45:55) 下一個

這個貼子說說種族之間的故事,純屬個人意見哈。不要胡想亂聯係。

種族之間是有歧視的。也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吧,不光真正的種族之間,就連種族內部的亞種之間的歧視都很厲害。華人從不同地方來的互相看不起也算是一個小小的代表,雖然和三個代表沒有任何關係。

曾經遇到一個小留,功課很好,在MIT上double E。愛上了一個黑女孩兒,正確的叫法是非裔美國女孩兒。父母都在上海,聽到了這個消息之後,母親大人立馬飛到美國棒打鴛鴦,根本不許自己的兒子再見那個女孩兒。可是這是美國唉,而且他們是同學,真是不知道怎麽才能不見。母親就租了房住在學校附近,命令兒子天天上她那裏報到,最後鬧的沸沸揚揚的讓MIT的中國人很沒麵子。

在前幾年,三個洛杉磯的華人兄弟把自己姐姐的黑人男朋友暴打一頓,最後全體在監獄裏麵見麵。

至於對於別的有色人種的歧視也是很常見的吧,印度人,南美人,他們各有外號,而且並不吝於加之於各種鄙視的謠傳。

華人的種族歧視實在是世界一流的水準,無出其右的。不幸的是,華人的這種態度,並非不為人所知。上次在家裏開party,一個印度女孩兒可能是喝多了,當著我的麵開玩笑的說“You Chinese call us 'a san'” 那個“阿三”二字說的字正腔圓。

其實無論黑人女孩還是印度,南美的女孩從生理優生的角度看,都是華人的上選。這個裏麵的道理有相當的科學性,在此不細說了。不過一個朋友曾經說過:“黑人女孩兒的皮膚之好好似錦緞,手摸上去平滑圓潤不似凡物”。


相對於的白人女孩兒,很多的華人尤其是第一代的男性移民裏麵基本上有賊心沒賊膽,曾經有一個帖子還是文章的流傳甚廣,說的是一個作者本人(華人男性)交了一個白人女孩兒以後的性挫折,最後到了要請別人來滿足自己的女朋友的地步。鬧的很多人寫了一係列的文章來論證自己陽物的尺寸和體毛的多少。可是後來發現原來寫那個東西的家夥根本就是一個文字記者而已,文章也就是後半夜夢遊的產物罷了。

不過,印象依然在,連文學成裏麵也時不長有個文章褒貶白人女孩兒,實際上,美國的白人女孩兒和一般的華人女孩兒性情上並無大不同,她們絕大部份並不濫交,思想上甚至更保守,更願意“過日子”,從一而終。身體的差異是有,但是並非謠傳的那樣都有體臭,汗毛很重。相反自小的戶外活動讓她們身體強健,當小汗微現之時陽光之下的麵似桃花,白人女孩兒的美麗實在是風月無限呢。


可能是反差太大的原因,又或是根本是自己意淫的結果,華人對於黑人男人的偏見可真是比天高比海深呀。連代的結果就是黑人男性對於華人的成見也不少,這個世界上自卑和自大是兩個最好的孿生兄弟了。有一年到洛杉磯的downtown,給一個長輩當導遊兼保鏢,在街邊停車之後,我在樓外麵等人。一會兒過來了幾個黑人,其中一個看到了我們停在街邊的車,一屁股就坐在了車頭上。我當時站的不遠就說:
“嘿,那是我的車。”,那個黑人小夥從車頭上下來,看看我,和同伴嘀咕幾句後也不走,看看我,發發呆之後突然開始在我麵前“練功夫”。嗬嗬。小夥一個衝拳一個踢腿的在我麵前展示武打技能。我當時想笑,要是真的笑出來就不大好玩兒了。不過,當時的場景一定很怪異:一個黑小夥在一個華人小夥的麵前練中國功夫,華人小夥就那麽靜靜的看著,那是洛杉磯的街頭呀。而且我也不是成龍什麽的教人功夫當人師傅。黑小夥練著然後看看我,我衝他點點頭說“very cool”。然後我上前一步和他握手,介紹姓名,大概他沒有想到我會那麽做,臉上似乎有點兒驚訝和不好意思。於是大家就握手,互報姓名,說了幾句有的沒有的,他們就離開了。

後來想,如當時我也亮亮拳腳,還不知道會是什麽樣子呢。不過,一定不會就那樣和和氣氣的擺手說bye bye 吧。

我個人的經曆裏麵,覺得黑人的男人非常喜歡華人的長象。對於華人女孩兒是情有獨衷的。而且黑人的男人和華人男人相比多了一份大氣之內的隨遇而安,少了一份勤勞之上的斤斤計較。


在很多華人的眼裏,白種男人是最看得上眼的了。在網上很多的帖子裏麵,會常常見到“我的白人室友”,“我們的房子在傳統白人區”,“我的那個白人男同事說”
之類的白人崇拜們者的話。有一些香港,台灣來的華人對於白人男性的崇拜到了差不多每見必鞠躬的程度。不可否認的是很多的白人的確很優秀,這裏的優秀是說作為一個人在品德,修養,談吐方麵的優秀。在其他的方麵比如頭腦,見識似乎和華人的平均水平還是沒的比的。個人淺見,美國的白人男性兩極分化的非常厲害。聰明的非常聰明,蠻酣的超級蠻酣。我周圍的幾個白人,心算可以算到千位的除法。視野開闊,為人大氣。不過,在美國,對華人從心裏種族歧視最厲害的也是白人男性。而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對華人的歧視程度成反比,越是社會地位經濟能力不強的白人男性越是歧視華人。我個人的理解那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罷了。


很晚了,最後說說華人。華人基本上是結合了各種人種的平均特點。也就是說點不突出,缺點不明顯,除了種族歧視以外。不過,華人女孩兒在大學的裏麵的受歡迎程度實在是讓人嫉妒的感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3)
評論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偶燈斯陋的評論:

嘿嘿,沒事兒。我也不知道怎麽會事兒。可能是bug吧。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偶燈斯陋的評論: I give up! (why can't it show the word--deive? it's always the non-word:deive?)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偶燈斯陋的評論:oops--should be"deive" (not deive)
偶燈斯陋 回複 悄悄話 嗬嗬,20多年前的美國片子“北京故事 (The Great Wall)”裏的著名語錄是 ABC 方保羅說的一句:Chinese parents are racist! 誇張有點兒,大致上 還是滿deive的.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要是說中美教育上的不同,我覺得個體的自信程度和自我表達的程度應該算是不同教育文化的結果。上學的時候,在試驗室常常待到很晚,因此就結識了一個janitor。也第一次認識了美國人的職業自豪感和敬業精神。他很自豪於自己的工作質量,常常說自己擦過的樓層是全校最漂亮的!的確,真的是很漂亮,spotless!

在工作上明顯的美國人和其他的國家人會很不同,其他的國家包括其他英語係的國家。好裏說美國人很有表達能力,壞裏說美國人很敢大言不慚。亞洲的國家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個概念,就是幹的好,自然就會有人賞識。中國人常說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可是這個理論在美國完全用不到!嗬嗬。

幹的好,還要會說得好。而美國這個國家裏麵的人都很習慣於聽別人的“說”,這個應該是很有道理的,畢竟大家都很忙,又有保護隱私的習慣,你不說,自然關心的人就很少。想是yingyuan說的,一旦一個文化習慣建立起來,完善並推廣是一個對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不會導致無所事從。
yingyuan02 回複 悄悄話 我在體會你們闡述的文化差異,以及文化差異之間的內在關係。“很多人都會說快樂是生活的追求,其它都是手段。“ 很有同感。 不管兩性關係,還是事業愛好,許多美國人執著,始終如一地追求精神上的實用主義。怪不得,Derek Bok 寫了一本 “The Politics of Happiness”。 我沒讀過,但我想美國人對政府高標準,嚴要求,要求政府製定政策時考慮百姓的幸福。
我想過去中國人追求精神上的理想主義。現在是物質上的實用主義。 有人極力推薦“山楂樹之戀“。網民說看了痛哭流涕。而 “山楂樹之戀“的作者在海外生活多年。我想中國人大概要開始追求物質上的理想主義。不管是理想主義,實用主義,精神上還是物質上,”沒有絕對的好壞“。 但是這種來回折騰,前後矛盾,思想上反複跳躍,導致大家在每個階段擊碎不同的信念,追求不同的理想,最後可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若有人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下,始終如一地堅定自己的信念 (beliefs or illusion),they are far ahead of themselves.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關於東西方culture difference.你提到的事情今天作,言出必踐令行禁止等等原則,本來就是professional的作風,放在世界各國都是適用的。所謂culture,很多是人為設定,約定俗成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好壞,所以才會在各國之間有差異。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在小學中學的學校教育中,中國家長老師用得最多的不是表揚而是批評。批評是天天進行的,時刻不放鬆的,比如沒站直啦,丟三落四啦,小動作啦,考試沒得滿分啦。。。要表揚也是偶爾為之,有時候老師會和別的老師表揚某個學生,卻不會當麵說,怕的是學生聽好話多了就會驕傲,翹辮子。“驕傲”這個詞,可褒可砭,我小時的印象絕對是砭的多褒的少。換到美國的環境,驕傲絕對是個褒義詞。這裏教育出來的孩子個個是驕傲的,自信的,因為天天得到讚揚,聽到的批評也是委婉的,折扣的。

覺得中國美國人追求的人生目標也很不一樣。中國要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目標,一般都是講事業的目標,做工程師,醫生,科學家,報效祖國,為民服務。當然後麵兩句是樣板戲,真正動機可能是財富,可能是社會地位,也可能是要耀祖揚宗,讓父母家人過上好日子.但是沒有幾個人會說我要做個快樂的人。去問問美國人,很多人都會說快樂是生活的追求,其它都是手段。

再有就是家庭的緊密性和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中國傳統文化是父為子岡,老子說什麽兒子就得聽著,不能頂嘴不能反駁,否則就是逆子,不肖。就算民主一些的家庭,不搞什麽跪拜,祭祖一類的儀式(不是笑話,李亞鵬王菲家過年就要給老人磕頭,他們的孩子也要給他們磕頭),父母子女的地位也絕不是平等的。再加上“父母在,不遠遊”等等孝子們發明出來的道義,讓做子女的很容易心生內疚。在中國談了朋友要給父母過目,對象入不了父母的法眼,三來兩去就散了。我有在美國的台灣朋友,她母親不滿意她找的男朋友(非華人非白人),到她這來尋死覓活,說她要跟男友結婚自己就上吊,結果成功地棒打鴛鴦。因為中華文化孝字第一,要為了男女私情害死老母,要天打雷劈的。美國文化中個人主義優先,父母子女是獨立個體,雖有親情,也互相尊重個人生活空間。很少有子女結了婚還和父母同住的,否則要傳為笑話。老人退休後也通常自己想辦法,不是搬去讓子女照顧。當然中國也有不近人情的子女,美國也有願意照顧老人的子女,但我談的是整個社會的傾向。

最後一個例子涉及東西方文化對性的態度。在此僅指近50年來的風氣,西方文化複興前極度禁欲的時候不論。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比較保守,當然近些年國內被西方思潮影響已經逐漸放開,但我上學的時候還是很保守的。大學以前的戀愛叫“早戀”,家長老師如臨大敵,嚴防死守。即使大學也不允許結婚,否則要退學。很多中國男人嘴裏不說,心理對新娘的期望還是要處女,若發現不是,就好像被帶了綠帽一樣不舒服。我的中國同學就抱怨過他的女朋友,“我已經不在乎她不是處女了,她怎麽還...",好像覺得對方賣二手車還不降價一樣不可理喻。而西方的戀愛觀風味迥異。我看“蘇菲的世界”(寫成小說形式的哲學入門讀物),裏麵描寫蘇菲的朋友(大概就十五六歲吧)已經在和男孩子在草叢中嚐試愛的初味了。在性解禁的社會中,愛和性兩者都被認為是人生的美妙體驗,而不是洪水猛獸,或淫穢低下的趣味。當然西方主流社會也不鼓勵濫交,不負責任的性行為導致很多teenage preganancy,是一大社會問題。但多數人的解決方法是safe and responsible sex,隻要是認真的關係就可以step forward,並采取足夠的保護措施,而不是要禁欲到結婚。他們婚前同居的一部分內容就是看性是否和諧,是否雙方都很愉快。Sex和任何體育運動一樣,也有技巧和經驗之談,也是熟能生巧的,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不可能開始就非常完美地掌握.所以中國人追求的更是象征性的純潔,西方追求的是實際的歡愉.當然兩種文化都強調兩性關係要建立在精神吸引的基礎上,而摒棄完全的肉體關係.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ngyuan02的評論:

destructive creation 這個詞用的好,很象是financial innovation對金融市場的打擊。貌似幫助實則摧毀。有時間要寫寫這個東西和你交流一下。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於:2010-07-03 20:57:59 :

看起來咱們對於美國科技現況的觀點沒有很大的不同。很同意你說的短期做客和長期生活在其他文化中所能吸取領會的深度和廣度是有區別的,當然是好過於無。我另外覺得任何民族都有顧念家鄉的情緒,美國人說美國好是常態,說美國不如別人是客氣。

關於文化碰撞,從我個人來說似乎並不明顯,相反,我到了美國以後卻常常有“還來這裏也是要求這樣做事的。” 我從小家教很嚴,嚴到我的同學都不太喜歡到我們家裏作客。嗬嗬。可是到了美國以後,發現所謂的說到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乃至令行禁止都是美國生活中的常態而已。這樣的生活環境中的人好似活在父輩的年代。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反向的culture shock 。
yingyuan0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
謝謝指教。“來美國的中國人從小在東方文化中長大,乍一搬到美國社會,所麵臨的障礙決不僅僅是語言一點,多數人都強烈的感受到文化衝擊”。 對學文科的人,反差可能更大,感悟更深。我學純理科,根本就不懂什麽是真正的孔孟之道。在中國接受無產階級過濾過的東方文化和輿論誤導的西方文化。來到美國,這兩種文化的誤區,不但沒有被真正的美國文化擊碎,反而被商業化的美國文化攪得渾濁不堪。在誤區中的誤區行走,隻有下一場暴風雨,人才能清醒。醒悟的過程是痛苦的。一開始是想清楚它不是什麽,然後再考慮它是什麽。“這種認知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人在走出誤區中的誤區過程中,有時候 suffer illusive understanding and retrospective distortion. 不但影響自己還誤導下一代。希望大師們多寫這方麵的博文,讓大家反思。

“美國大眾的“國際意識”, 的確並不深刻……再回到大學這個圈子,我個人感覺裏麵的人比美國人平均“世界意識”強很多” 我讚同。美國大眾的“安分守己” 和美國精英的憂患意識是一個很好的平衡。在商業界,許多大公司在10年前就培訓管理人員如何管理移民。美國精英對新鮮事物很敏感。隻要有利可圖,他們馬上捷足先登,許多公司在中國蹲點二十幾年,而美國大眾卻渾然不知他們將來被裁員。不說大學,就說小學。許多公立小學的老師,見多識廣,他們的足跡踏遍全世界。學校不但安排小學生排練各國文化的音樂劇目,還組織他們去國外春遊。在這種文化熏陶下,美國大眾的“國際意識”不可能太差。

抬杠提到“說到現代科學,我倒是覺得所謂現代科學不過是人類的興奮劑罷了,會加速人類的滅亡。“ 我的理解是destructive creation。美國精英在90年代中後期設想了許多藍圖,現在是夢想成真,也進一步拉大了富國和窮國在科技領域上的差距。同時,網絡給人文社會學提供一個免費的實驗室,給思想家提供了一個革命的舞台。如果一個群體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那麽一場思想革命可以加速他們前進,也可以讓他們倒退。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ngyuan02及抬杠兄的評論:我自知時間水平都有限,就不來開博獻醜了。偶爾到別人的博客上拋磚,勉強尚可,因為打不過可以跑。要做自成一派的武林大家,還有待時日。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若說美國大眾的“國際意識”,的確並不深刻。我的一對美國中部夫婦朋友退休後去歐洲旅行,回來大為驚詫,怎麽當地電視報紙對美國的事情隻提一點點,難道美國不是世界的中心麽?一般美國老百姓印象中的國際事務恐怕就是以色列,伊拉克,現在加上巴基斯坦有關的事務(英國是他們的前身,現在也有特殊關係,勉強也算一個)。

不過一個人的世界觀和思想方法與其經曆密不可分。來美國的中國人從小在東方文化中長大,乍一搬到美國社會,所麵臨的障礙決不僅僅是語言一點,多數人都強烈的感受到文化衝擊,也不免對原來自己認為天經地義的一些標準產生懷疑,繼而在兩種文化的比較中重新決定自己的行為準則,信仰和世界觀。在哲學中,定義一個概念不僅要講它是什麽,還要說清它不是什麽。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恰恰從外延上定義了這兩種文化。

但是這種認知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們把二三十年的文化積澱放在一邊,花很多精力學英語,在人家的國度裏闖天下,還常常因為語言文化的隔閡事業上受限製。難道都是自願的麽?中國各行各業大興學英語之風,連那些工作中不太用到英語的崗位職業也要考英語評職稱,難道不是資源浪費麽?若是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國,漢語在世界各地被廣泛采用,人民幣是國際貨幣,恐怕很多中國人也要滋生出美國老百姓一樣的自豪感和自大感了。清朝末年中國從上到下,除了幾個力主洋務運動的憂國憂民人士外,無一不是生活在這種自豪感之中。結果被人家堅船利炮迷夢頓醒,開始睜開眼看世界。

再回到大學這個圈子,我個人感覺裏麵的人比美國人平均“世界意識”強很多。一是因為大學裏外國人比例相對高,尤其是研究生院。這裏的美國人每天接觸很多世界各地來的同學老師,自然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不至於完全閉門自大。更重要的一點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多半對新鮮事物不那麽排斥和充滿偏見,會主動從各種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盡量客觀的形成意見。多讀多看多比較,自然形成批判精神,知道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不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或自己國家的觀點角度是無懈可擊的。況且很多搞學術的人有機會到世界其他國家訪問交流,逐漸超出本國局限,形成世界視野。當然短期做客和長期生活在其他文化中所能吸取領會的深度和廣度是有區別的,但是要比不做嚐試要強很多。

最後再探討一下抬杠兄所形容的“誠實、單純、富有樸實的同情心”而沒有複雜思想,隻作學問並做到很高深境界的人是不是足夠好。不錯,這樣的人在很多心思複雜的中國人麵前顯得很幼稚。但是好像暗合老子道德經裏麵若雌,若嬰兒,若水的境界。若能與世無爭,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很值得羨慕麽?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ingyuan02的評論:


夜玫瑰是人文方麵的大師級人物呢。等著她的帖子.
yingyuan02 回複 悄悄話 你們的討論的話題更有實用價值。希望大師們多寫這方麵的博文。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

關於中國人的教育,我也曾經很鄙視。不過後來想到這個可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一個資源的問題,好象可以解釋很多中美不同的現像。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夜玫瑰,你好聰明呀,把自己的觀點補了不少哈。我說的學校裏麵的美國人不如華人的看法是基於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數學計算能力得出來的。不是說他們在科學上的貢獻和成就。不少美國人,包括各種美國本土人,對於世界的看法相當片麵和“單調”,拿醫學來說,所謂的西醫千年以來基本就是治療症狀的手法而已,雖然有各種的新興觀點,主流的觀點已經形成,而且會經常的以自己的偏見來藏僻他人。另外就象是華爾街的很多騙局,其實不一定就是騙,很多推銷的人自己是相信的,其實稍微動一下腦子,用一點common sense,就不會有那麽多人上當了。所謂精英的IQ 和 EQ實在是不高。

如果看世界,看問題,往往以一個概念開始而不是真的去了解一個事情的本源,這樣的群體無論如何不能說是有見識的。很多的中國人都是有這個能力的,看問題看得滿深的,隻不過,中國人的問題是自私,極度的自私罷了。和很多美國人的不知對錯相比,中國人的問題是隻問利益不計對錯。

對於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而言,美國、歐洲的科學家們取得的獎項是很多的。不過這裏麵的原因怕是有幾點:

1。這裏的科學家確實努力,專注。非常的敬業。
2。這個社會的環境很“公平”,也因此鼓勵了各個行業的人誠實、敬業的人。大環境是最好的。
3。在現代科學的領域裏麵,以現在的規則,當然是歐美科學家更容易獲獎。

現在的美國人有點象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那個時候好象還沒有中國,嗬嗬。絕大部份的美國人誠實、單純、富有樸實的同情心和自豪感,知九洲而不屑天下。隻有這樣的國度裏麵才能養育最專注的科學家們。不過,這些年也是變了很多的,科學界裏麵為了基金經費的爭鬥也算是激烈有趣,也不少有學閥壟斷一類的事情的。好在,美國的科學家們搶了經費以後,還是實實在在的做學問而不是給自己發獎金。

個人觀點,目前美國人的敬業精神和正義感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可以望其相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創建者們大多是清教徒的原因吧。


說到現代科學,我倒是覺得所謂現代科學不過是人類的興奮劑罷了,會加速人類的
滅亡。當然,我也毫不猶豫的享受著這種興奮劑,比如網路、比如iphone。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且一些熱門學科對學生潛力的挖掘也不夠。加上高考體製使得不少高中生三年寒窗苦就是為了進大學,進了大學以後失去目標,又沒有家長老師管教,開始放鬆和滑坡。我就親眼見到我們係裏當年某省的高考狀元進了大學後開始逃課,無所事事,三年裏幾乎沒讀什麽書。當然也照樣畢業了,反正文憑上是看不出成績好壞的。但是這種情況在美國大學(尤其是好的大學,比如抬杠兄的學校),就不會出現。美國的本科課程也不好讀,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作業每周都有。我在芝加哥大學實習時本科朋友說他們學期中每天從來沒睡過超過6小時。
當然這是美國學校逼得緊,未必反映出學生素質。但我所接觸的名校本科生,總體還是比較向上的,對於壓力所應對的是積極的動力。從他們的精神麵貌和學業水平(加上各項社團活動質量)來比,我並不覺得他們輸於中國國內名校的本科生。
前麵說過研究生質量不太好比,因為混進來一些本不應屬於研究生院的學生。好在研究領域是成果說話。誰笑到最後,誰笑得最好。不屬於學術領域的人,終究會主動被動的出局。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沒寫完就被貼上去了。
且熱門學科對學生的啟發和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當然,我對比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並沒有貶低中國科學家的意思。中國沒有出更多的諾獎得主有其曆史原因,將來也必定會成為科研大國。且諾獎中兩項和平獎和文學獎與科研沒有直接關係。
但就上述數字而言,美國有優秀本土科學家這一點是可以得到證明的。
拋開科研,轉論本科生素質。美國教育家們也經常感歎美國基礎教育水平不行。在國際奧賽這樣的舞台上亞洲孩子更能出彩,就連數學,語言,地理,曆史等各項基礎知識測驗的跨國比較中美國也通常甘拜下風。應該說美國教育體係的長處是從大學開始顯示的。我個人感到中國的本科生教育很多是教材陳舊,內容理論性強實用性弱,且對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回複nightrose的評論:
你說的這個就有意思了。現在沒有很多時間,等晚上我再和你詳細探討一下。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就大學裏的人來說,我覺得中國人也普遍有偏見,覺得中國來的水平高,美國人數學不行等等。其實那是因為美國人進他們自己的大學相對容易,門檻低一些,進來的多一些。可是那些真正留下搞研究的美國人多數是真正熱愛這一行的(不像一些中國同胞要拿獎學金才能來美國,明明不願意搞研究也被迫上了賊船)。
研究這東西是投資長見效慢的,而且不好監督,很多靠自覺(當然導師老板可以監督你在實驗室做8個小時,但不能保證你全心全意在投入工作)。最後出成績還是要靠個人的熱愛。有的人真的是喜歡做研究,而不是被逼的,人家樂在其中,自然不需要外界壓力。既然提到大學裏人的水平,而美國大學的地位主要由其科研水平決定,那麽我們也不要扯別的,就看科研成果。
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名單,獲獎者列為美國國籍的共有320人,其中外國出生的79人,那麽”純美國人”還有241人,其中物理學獎得主不下65人。你說比數學,物理學研究有多少不需要極強的數學功底?
而自認為Ethnic Chinese 的獲獎者6人(其中4人和美國國籍獲獎者重合),加上台灣1人,西藏1人,一共8人和中國算有關係。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Nobel_laureates_by_country#China
這241比8還是很說明問題的。美國研究實力強並不隻是依賴外國優秀人才進口。美國土生土長的科學家對世界科學發展做出的貢獻也是不可小看的。其原因在我看來,是因為在任何一個領域做到頂尖,除了天生的聰明,後天的良好條件,還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和癡迷的鑽研精神。就像中國古人說的“書癡者文必精,藝癡者技必良”。
不錯,美國從中國,印度進口了大量廉價腦力勞動者,在各大實驗室和博士研究組為其打工。這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可能開始還有從人口眾多,競爭激烈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危機意識,所以自覺不自覺地更刻苦一些。但是一旦博士學位拿到,就變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情景了。要是當初來美國就沒想永遠做學問下去,那麽這時正可以出去賺錢。要繼續搞研究,向科研學術的頂峰攀登,就多半是個人的意願了。當然在學術界也可以混下去,但是要真正成名成家,沒有一番真投入,真本事,是很難的。畢竟做到一定水平的人都很聰明,也都很勤奮。最後差的那幾步,就在8分努力和12分努力之間(假設運氣成分對大家都是相同的)。美國科學家裏盡有聰明的,勤奮的,廢寢忘食的,工作狂型的;也有博學多才的,精通樂器的,研究之餘去跑馬拉鬆,搞賽車,開飛機的。我初到美國時也覺得周圍的美國同學水平一般,但時間久了就會發現人才分流到最後,能站住腳的美國教授中盡有出色之輩,我原來的偏見也逐漸消除了。
專職抬扛 回複 悄悄話 抬一下扛:我是比較美國和中國大學裏麵的人,在知識水平、數學能力上和華人應該是不如的。

nightrose 回複 悄悄話 這篇文還是滿客觀的,要抬杠也不太容易。就一點發表下愚見好了。
關於白人男性和華人(我想作者對比群也是男性)的比較,不能把美國全體白人和留美的華人相比。到美國的華人和中國所有華人的平均水平還是有區別的。為自己的民族自豪當然好,不過也要想想在家鄉廣大沒有學曆的農民工同誌們。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