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車和美國車的區別 -- 為什麽自動變速箱油需要冷卻

(2012-06-30 14:42:43) 下一個

 


日本車和美國車的區別 -- 為什麽自動變速箱油需要冷卻


 


 


前幾天有人問,為什麽有的美國車的變速箱油要送到水箱裏去冷卻。


 


傳統概念中,以前大中號的美國車除了安全,舒適,費油,扭矩大,加速快之外,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缺點,和一個少有人知的優點。短處是容易壞,特別是自動變速箱, 五年不換變速箱油就給顏色看;長處是自動變速非常平穩,舊車急加速時都不會一聳一聳。


 


開日本車的,大都為其質量而自豪,尤其是那個自動變速箱, 十幾年不換變速箱油,車還是跑得歡。但有時會注意到,即使是新車,在普通的加速時,乘客的頭就會像公雞走路時一樣,前後一仰一傾。一般是自動波箱有幾檔,乘客的頭就晃幾下。


 


如此分明的差別從何而來?


 


原來從設計上開始,兩種車的變速箱就是南轅北轍的。


 


以前開美國車的,家裏平均已有兩三代人有駕照,就算沒擁有過好車,至少也坐過好車,汽車好壞和保養常識也略通一二,知道什麽時候該換什麽油,這道理就像國人裏最嬌嫩可人的MM 也會裝自行車的鏈子一樣簡單。


 


設計師根據這一群購買者的需求,能力和習慣,著重舒適和平穩。 要做到換檔平穩,ATF 的工作溫度要足夠高。在這個溫度下,加上大馬力和重車身,普通ATF的壽命也就是三五萬哩。你要是按時把那ATF換了,這車又像新的一樣了;要是不換,變速箱就快完了。


 


起初開日本車的,許多是家裏第一代摸方向盤,保養汽車比起照看自行車要複雜一點,一大半人連換個備胎都不會。結果是傾向於走兩個極端。要麽連換機油這樣的小事,都靠送錢到最貴的迪樂修理部來買心理安慰;或者就是開車隻看一個表,那就是汽油的油量表,其他儀表一律不看,其他維修一概不做。


 


基於這個購買人群的能力和習慣,設計師假設的前提是比自行車平穩的都算平穩,比自行車複雜的全算複雜。反正用戶不在乎舒適平穩,設計師降低了ATF的工作溫度,用變速時的一聳一聳來換取ATF的長壽命。加上小馬力和輕車身,贏得了日本車省油耐用的美譽。


 


然而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世道逐漸變了。


 


龍頭老大GM GE 讓位於微軟和蘋果;會修車會修房的社會棟梁讓位於手無縛雞之力的程序員組成的社會精英。會電腦的升到了社會的上層;會修車的跌到了下層。兩耳不聞車之事,一心隻上因特網的人群成了買車的主流。


 


還有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引起的大饑荒開始,美國為了防止饑荒再來,而實行的農業補貼的結果,是全球最低的食品價格。經過兩代人的暴飲暴食,造就了社會上體重超重者大大多於勤快能幹的瘦子。


 


美國車的設計師們再也不能依賴駕車人對車的興趣,知識和能力來維護車了。許多改變中的一個就是把 ATF 接到水箱裏去做過熱時有限地冷卻和涼車慢速時的加溫。動力方向盤的液壓油也有獨立的散熱器。一個穩定的ATF溫度有利於延長變速箱和動力方向盤的工作壽命。最近的新招是改用密封的變速箱加全合成的ATF,液體更換期限達到十五萬哩。延長ATF 壽命的同時保持了換檔的平穩。


 


這些招數對於拯救美國車的質量和名譽可真是雪裏送炭。恰逢政府嚴打豐田的突然加速一事,打破了日本車的神話。加上國際化的大生產鏈,使每個車上的零件及其裝配工都來自五湖四海,迷信一個牌子日子已悄然過去了。


 


記得下次買車時,看看加速時乘客的頭聳不聳,再問問銷售ATF 有沒有冷卻管。他要是連這都不知道,換家鋪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