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談網貼求助

(2010-06-08 18:11:59) 下一個
曾經在美國健康雜誌上看見有人問編者, 說他看見自己的朋友在與一個自己認為不正派的人約會,不知道應不應該不該告訴自己的朋友?你猜雜誌編者怎麽說?編者給的答案是:這是他自己的事,你說了恐怕會影響你們友誼,誰也不知結局會怎樣,不如等局麵真的變壞時再告訴他。

我當時看得真的很暈。後來發現很多書裏也那麽寫。例如《Bridget Jones’s Dairy》,Bridget發現自己朋友的老公在外麵約會別的女人,她也默默地不說,直到朋友自己發現和老公大鬧之後,才點頭說自己先前的確看到過。我真納悶這朋友做得有啥意思?

很久以前我有個閨密,給個台灣商人當小三。被我知道了竭力苦勸,結果她非但不領情,反而說我嫉妒她,結果倆人吵得不歡而散,友情也就此中斷。我當時真的很傷心,因為我是出於好意地勸她,反而令她恨我——可是三年以後,她又找到我時,卻對著我滿心的懺悔。她說現在的她恨不得打自己幾巴掌,為什麽會那麽蠢,不聽我勸,和一個有夫之婦同居。我聽了真的很欣慰,因為我知道,自己沒做錯。這就是朋友的意義所在。

如果我當初啥都沒說,我的朋友並不會恨我,她最後出事也不會怪到我身上,聽著這規則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我出了事,自己卻不知道,朋友們也紛紛沉默不語,我會怎樣呢? 這是朋友之道嗎?這和沒有朋友有啥區別? 表揚和誇獎容易給,而負麵建議卻是很難被接受,但是不是因為它的負麵性就保持沉默呢? 表麵上你保護了友誼,而實際上你卻貶損了友誼的價值。這是西方人觀念中我不能認同的地方。也許為了友誼,我可以避免爭吵,但是如果我在朋友出事前不給予警告,事後我會自責,我會有愧於朋友這兩個字。你可以不接受,但是作為你的朋友,我一定要說。

網貼求助和朋友間談心也許不是一回事,因為網上意見是沒有任何實名可以追蹤的。這使得網友給予建議的正確性受到質疑。但是網友的意見一定不可取嗎?有很多實例可以證明網友的力量其實非常強大——有企圖自殺者在聽取了網友勸告後放棄了想法(具體案例恕我不去尋找了,自己可以網上搜搜,以“網友幫助自殺者”為關鍵詞好了),有犯案殺人者,在和網友聊過之後去警察局投案自首。網友雖然是不見麵的,有很多網貼也可能會是有惡意的,完全不負責任的,但這不能抹殺網貼背後真誠和善意的客觀存在性。

再談沉默與發聲的理由。網友的意見不一定都是對的,是不是因為不一定對,就保持沉默呢? 朋友給的建議就一定正確嗎?朋友會為自己給的建議替別人負責嗎?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沒有誰能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即使是朋友給的建議,最終也是自己拿主意。聽不聽,接受與否,都是自己的事。而網貼就如同朋友的建議一樣,不能夠保證正確,也不能代替求助者做任何決定。網貼它也隻是個建議。所以網貼本身並不具備考量正確與否的必要條件,網友也沒有為回帖承擔後果的義務,從這個角度說,根本談不上為了保證回帖不出錯而保持沉默,沒有誰能夠給誰做保證。而事實上網貼比朋友的建議可能更有效,其好處在於,回帖的人越多,其建議越有參考價值(當然有明顯惡意的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所以網友不僅沒有不回求助貼的理由,而且具有各抒己見的自由,須知真理是越辯越明的。

雖然我知道這篇文可能是白寫,因為大家永遠都會不可避免地,藏在ID後麵在網上狂放厥詞的,但是我至少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使我們更加不遺餘力。別人有不接受的理由,而如果我們是真心關心別人的,則有廣泛提供意見的自由。

隻是最後忠告求助者,網上意見,僅供參考,對錯與否,請君辨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