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那些花花那些草 (其二)

(2016-07-01 22:06:45) 下一個

那些花花那些草 (其二) 

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本奇書《救荒本草》,由明朝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組織編撰。上麵列舉了414種可以救荒食用的野生植物。雖然這些植物都生長在河南開封附近,但其中很多我小時候在四川老家也見過。在微信上和兄長和妹妹們核實了其中一些。遙遠的印象,又成了鮮活的回憶。 

幾千年但凡天災人禍,總是伴隨著饑荒。這些卑微的草木野果,恩澤過我們的遠祖遠宗,也惠及過我們這代人。小時候無書可讀,時常在山野間晃蕩。那個時代生活很清苦,山野裏野味可以解饞,曾是自己的鍾愛。後來到了北美,發現家鄉很多野草這裏也有,更覺得自己是野草野長,有了在異鄉紮根的信心。 

白居易說過“人間少有別花人”。這個別,是識別鑒別的意思。那些種在庭院的名貴花草尚且少有人能識別,更何況荒山野嶺中枯榮由天的野草野木。今天翻閱《救荒本草》,順便在網上查了一些植物的信息。寫下來,讓無名之物有名,算是對大自然恩惠的遙遠致敬。 

清明草 

學名鼠麴草,家鄉也叫軟鞠草,為菊科鼠麴草屬二年生植物。 

清明草是家鄉最有名的野草。沒注意過清明草的人,也一定知道清明粑。清明時節,無論山坡平地,密密到處都有這種草。低低的,白毛細葉,顯得平和柔順。開花前采集,切碎和著糯米加工成的清明粑,爽口利胃。 

我在北美還沒有見到清明草。上次回宜賓老家,哥哥和妹妹提前準備了清明粑。一吃當年的味道又出來了:青澀中有清香。 


苦蕌蔥 

學名薤白,為百合科蔥屬草本。 

記得家鄉的苦蕌蔥長在石灰岩地段的野地中。夏天采集時需要一柄小鐵鍬,連根帶葉一起。苦蕌蔥葉子細細中空,長得很像蔥,但比蔥也更細更長。根圓圓的一個白玉小球。洗淨後切碎,與折耳根(魚腥草根)一起涼拌,是我們家鄉夏季一道有名的涼菜。 

苦蕌蔥古代稱中國“薤”。漢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就是以薤為題材:“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不過在盛夏以涼拌苦蕌蔥就冷稀飯,隻感到清爽可口,讓人想不起露晞之悲。 


救軍糧 

學名火棘,為薔薇科火棘屬灌木。 

在家鄉救軍糧四季都是風景。再貧瘠幹旱的荒坡上都有生長。花期長,果期更長。印象中它那灼灼紅果,好像永遠留在枝上。果實如豆,一抓就能扐下一把。果實甜甜的,是我在山上解嘴饞的最愛。 

當地叫“救軍糧”,據說還有典故,牽涉到諸葛亮。我總懷疑這些分散在山坡上的灌木上的果實,也許能暫時救饑於一戶一村,那能供養諸葛亮的大軍。 

本來是鄉野的散木,現在很多人把它做盆景。老枝虯龍,終年掛果,很是好看。 

迷迷響 

學名野豌豆,為豆科蝶形花亞科野豌豆屬. 

你要提起野豌豆,家鄉人也許不知道。在家鄉人們叫它迷迷響。豆莢剝開去掉種子,捏掉一角,放到口中吹起來嗚嗚響。也許這正是這個名字的來源。 

野豌豆即大名鼎鼎的“薇”。《詩經》中最美的篇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即出自《小雅·采薇》。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也是靠采薇度日。 

北美有兩種野豌豆。常常混生在一起。一種紫色花成串,一種粉色花成簇。現在正當花果盛期。 

折耳根 

學名魚腥草,為三白草科蕺菜屬. 

家鄉也叫它折耳根、豬鼻拱。生長在野地裏和田埂上。家鄉一般用根做涼菜,加苦蕌蔥更棒。野地裏根長得白胖,但味道不如田埂上長大的香。 

折耳根據說是養生良藥。《詩經》有《芣苢》一詩,有人說是指車前草,有人說是魚腥草。薄言采之,薄言食之,論味道,我投魚腥草一票。 


栽秧泡 

學名也叫栽秧泡,為薔薇科薔薇亞科懸鉤子屬。 

這種小灌木到處都有。果實像小小的草莓,很甜。 

有種相近的野果叫蛇泡。果實長得很光鮮。據說有毒,沒敢吃過。


絲茅草 

學名白茅,為禾本科, 白茅屬 

這種草賤,到處都有。拔出根,白白的,有甜味。小時候野地裏隨拔隨吃,從來不洗。根煎水,據說能治很多病。 

古詩裏常提到白茅。《詩經·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是有名的色情詩。李商隱詩雲”夢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不吉利,這裏不提了。 


馬齒莧 

學名也叫馬齒莧,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 

小時候常常采集來做菜。用熱水燙一下做涼菜。也可以做湯。不需放醋,吃起來帶酸味。 

我一生去過的所有地方,都有馬齒莧生長。在網上查了查,分布紅遍全球。 


2016年7月1日,加拿大國慶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