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拿約翰丹佛說事 (六):為地球療傷的時候

(2015-11-22 19:25:09) 下一個

拿約翰丹佛說事 (六):為地球療傷的時候

 

約翰丹佛不僅用他的歌聲讚美大自然,而且積極組織和參加自然環境保護活動。他的歌《為地球療傷的時候》(Healing time on Earth) 唱出了對環境日益退化的憂思:
聽由山峰低語
任隨河川流淌
誰人懂得自然的真諦
讓我們上下求索一一
在全新的每一天
在自我重生之中
在為我們的地球母親
醫治創傷的時候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報刊上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製的對象,而非保護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美國在最近一百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已經留下諸多的環境後遺症。正如普利策獎得主,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在他的名著《大崩潰 - 社會如何選擇明天》一書中列舉的,就連蒙大拿州,這個號稱最後的樂土(The last best place)也被采礦有毒廢棄物、森林過度砍伐、放牧過度、土壤肥力流失、生態物種的減少等等問題困擾,由此可見地球母親已經創傷累累。我1992年路過蒙大拿密蘇拉市郊廢棄了幾十年的采礦場,仍然是淒涼滿目,草木不生。

女生物學家蕾切爾·卡森(Rachel Carson)1962年出版的著作《寂靜的春天》第一次質疑”人類戰勝自然“這個概念。她關於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當時驚世駭俗,不僅受到與之利害攸關的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而且也強烈震撼了社會廣大民眾。卡森這本裏程碑式的警世之作開啟了人類的環保事業。我在1980年左右讀到這本書的中譯本(科學出版社),第一次對環境保護有所了解。

美國的環境保護運動,一直以民間力量為主要推動力。民間的環保訴求與企業既得利益之間不斷較量,促使了政府政策的轉變。在各種民間力量中,藝術家們的努力最引人矚目。約翰丹佛是這方麵的先驅。以音樂成名之後,丹佛並沒有象有些名人那樣沉迷於物質享受。他始終身體力行,表達對自然的摯愛。早在環境保護成為美國主流意識之前,他已經在在落基山脈地區參與“地球之友”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活動,並成為該地區環境生態保護的象征性人物。他發起了種樹直到2000年基金會(PLANT-IT 2000),截至公元2000年,參加此活動的人們在全球種植了至少兩千萬株本土植物。他還組織了很多次義演,為環保事業籌款。並且通過拍攝電影電視等方式,為環境保護運動造勢。

在他飛機失事之後,美國在職總統克林頓發表公告,稱讚約翰·丹佛的歌聲 “悠遠激越,感動過千萬人的心靈,使人們更加熱愛身邊的世界。”“他是保護環境的鬥士,他為保護我們的自然遺產而貢獻了大量的時間,做了許多重要的事。他在蘇聯、中國、越南的旅行演出打開了民族之間相互理解之門。” 並說他的歌聲 “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在加拿大多倫多以北約200公裏的Bon Echo湖幾十米高的峭壁上,刻著偉大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 的幾句詩:

"我的立足點與花崗岩連為一體
我嘲笑你們所謂的瞬息即亡
我知道時間無比寬廣"

約翰丹佛,這位被科羅拉多州授予桂冠詩人的歌手,用他創作的那些歌頌自然的名曲,更用他對環保和其它公益事業的貢獻,將印證惠特曼所推崇的,長存於無比寬廣的時間之中。

2015年11月22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