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拿約翰丹佛說事(四):擊碎頑石的鮮花

(2015-11-01 05:56:00) 下一個

拿約翰丹佛說事(四):擊碎頑石的鮮花

《擊碎頑石的鮮花》(The flower that shattered the stone) 這首歌標題有點驚世駭俗。據言詞作者Joe Hanry是為他患癌症的朋友而作,原意是愛和關懷可以戰勝命運。其實這首歌的涵義遠比作者的初衷更廣闊。這首歌被很多人翻唱過,但在youtube上查找,排在前麵的都是約翰丹佛的版本。

在世界上的各種文化中,花都象征美。中國前些年坊間國花的評選,以雍容華貴的牡丹為首。而所引領的蘭、荷、菊、梅四季國花,在傳統文化中都是人格的某種象征。西方文化中的花語,則以紅玫瑰象征愛情,百合和鳶尾象征生命複活,罌粟花象征對英雄的敬意。

美並不總是柔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蘭花和荷花代表避世高蹈的氣節,菊花和梅花則代表淩霜傲雪的風骨。這些對世俗的超脫和對強權的抗爭,與二十世紀甘地提倡的消極抵抗有精神上的相通處。

我們看慣了種在花盆、溫室、庭院和公園裏的花,但在觀看BBC拍攝的自然係列"Planet of the Earth"時,你會驚奇地看到,在嚴酷的南極北極、沙漠、甚至深海,都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在開花。我們可以想見石縫中或牆角處一朵不經意的小花,對於一位疲憊的沙漠跋涉者,或一位身陷牢獄的人所帶來的安慰和振奮。如果我們妄解王陽明的“世上無心外之物”的話,則所有的花都是為人類的心情而開放。不僅為養尊處優者,更為困窘中的弱者。

鮮花作為個人自由的象征,與國家和政權對立,則是美國垮掉的一代詩人愛倫·金斯堡於1965年所提出的。當時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在全美國風起雲湧。最激烈反戰的學生,不僅站在政府對立麵,同時也與民間支持越戰的保守民眾水火不容。金斯堡提出的“群眾的花兒”這樣一種亦莊亦諧的口號,號召示威者把鮮花、糖果、玩具和音樂等道具發放給警察、媒體和旁觀的民眾。這種舉動把原本激烈的反戰示威變成了街頭劇場,從而衝淡了抗議活動中的憤怒和恐懼成份。這個“花的力量”的口號,很快風行全國。當時留下的照片,反映了抗議學生在圍困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時場麵。情緒激動的學生與荷槍實彈的憲兵之間,是鮮花,是溫柔的力量。最終鮮花擊碎了頑石,美國終止了越戰。

約翰丹佛似乎特別鍾愛這首歌,曾經收入他的四種專輯,他自己在不同國家演唱過。他有心願把這首歌翻譯成其它語言,推向世界,並且已和日本歌手合作過。這種心願因他飛機失事而未能繼續。但這首歌作為一種人類美好的願望,一直在各種場合傳播,在柬埔寨兒童基金會的網站上,在科羅拉多一所高中校園槍擊案受害者追思會上,在美國加拿大很多演唱會上。

歌中所期望的自然與人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鮮能成為現實。柔能克剛,鮮花能擊碎頑石,是人類天長地久的夢。夢或真或幻,好歹是一種安慰。感恩一切善良的藝術家音樂家,為人類催眠。

2015年11月1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