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

興來每獨往,世事空自知
個人資料
正文

做家務是孩子教育的必修課

(2010-03-18 20:50:34) 下一個
現在的中國家庭對小孩的嬌慣在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範圍是罕見的。這種現象有其特定的曆史原因。國內長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很自然成了父母,乃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心肝寶貝。很多人移民出國的主要目的也隻是為了孩子。對孩子的愛護本來是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愛護變成了溺愛,則往往適得其反。

我詢問過周圍一些中國朋友和同事。 大部分家庭裏孩子都沒有分擔家務。有的人解釋是因為孩子學習任務重。有的人覺得沒有什麽必要。他們都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失去子女培養教育中一個重要環節。

從大處講,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西方社會是公民社會。每個人在享受公民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公民的義務。 不誇大地說, 責任感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安身立命之本. 我們時常可以看到, 自己周圍有責任心,遇事有擔當的人,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事業上也往往更順利。讓孩子分擔家務正是培養這些品質的一種方式。它讓孩子從小意識到, 自己是家庭這個小社會的一分子。 在這個群體中隻有我為人人, 才會人人為我。

從小處講,從小學習做家務關係到未來的家庭幸福。現在社會結構改變了, 大多數家庭夫婦兩人都得工作,都在掙錢養家,不存在誰養活誰,很自然家務事應由兩人分擔。如果一方不會做,或不習慣做,或不願意做家務,很難長期維持家庭的和睦。實際上許多家庭的矛盾都是從推逶家務事上引起的。

學做家務還是培養孩子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所必須。孩子將來的人生道路很漫長, 父母不可能嗬護他們一輩子。即使父母為他們的事業鋪墊了好的起點,他們將來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困難都是未知的。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在將來獨立遭遇困境時,很難想象他(她)能堅韌不拔地生存下去。

一起做家務還能增加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孩子大了後忙於自己的事,每每與父母漸行漸遠。很多家長都抱怨,與孩子一天講不了幾句話。 一起做家務事時雖然隻是談些雞毛蒜皮的事,但畢竟還是一種交流的機會。

我們這一代人中很多人年輕時遭遇坎坷. 到北美後由於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 在事業上總有大材小用的遺憾. 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往往轉變成望子成龍的強烈願望. 這種願望是合理的. 但是培養孩子不應該狹隘於培養一個人才, 而是要讓他們首先成為一個家庭的好成員, 許多人的好朋友, 一個社會的好公民. 隻有這些才是孩子將來幸福愉快地生活的真正基礎. 如果孩子在此基礎之上還能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也隻是錦上添花. 反過來講, 如果一個孩子習慣了隻顧自己,將來在家庭和生活中很難如意。即使事業有成,也隻是滿足了父母的虛榮心而已, 孩子自己不一定幸福。古人說的“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其實正是這個道理。

孩子分擔家務應該從小做起,從他們自己的事做起. 重在培養這種意識, 不必拘泥於形式. 我兒子從六歲時開始為家裏洗碗. 要墊一個凳子才能夠得著水池. 洗完後一身一地都是水,碗還得我們重洗一遍. 上初中後開始做米飯, 並把菜洗好等我們回來炒。 上高中比較遠, 但如果放學到家比較早, 總是邊做飯邊做作業。 另外象剪草,鏟雪等事情, 如有空都盡量讓他做。 鄰居有事需要幫忙時,也鼓勵他參與。他到同學家參加party, 有時也能主動幫著做點諸如洗洗碗之類事。每當他同學的家長向我們提起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時,說實在地比他學業上的進步更讓我們感到欣慰。

孔子講過“修己以安人”。 鼓勵孩子做家務還得大人自己帶頭。如果夫妻兩人在家務事上互相推逶,孩子就會把做家務看成苦差事, 很難高高興興去做。 另外切忌在孩子做錯事時把做家務當成一種懲罰手段。要時時讓孩子明白,分擔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盡的責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