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滴奔湧

一個不斷選擇的世界,得失兼容
個人資料
正文

(2011-02-15 23:01:25) 下一個
 
希臘式建築:三角形門楣,下麵一根根希臘柱子。
羅馬式建築:希臘式建築加上各種“包子”,也就是半圓形的拱。
拜占庭式建築:羅馬式建築加的是半圓拱,它加的是半圓的底部略微內收的“洋蔥頭”。
哥特式建築:高聳的尖塔,天主教相信人生最後麵臨的四件事“萬民四未”死亡,審判,天            堂,地獄,教堂越高越接近上帝,教堂喜用尖頂,還發明了“飛扶壁”。上帝說          “世界要有光。”於是教堂有了琉璃百花窗,一則減輕建築的重量,可以將主題          建得更高。二則天光透過玻璃照射進教堂的內部可以營造神秘燦爛的景象,也進          一步表達了對天國的內心理想,琉璃窗通常以紅,藍為主,紅色代表耶穌的血,          藍色代表天堂。三則教化百姓,古歐洲和中國一樣,讀書識字都是貴族的權力,          老百姓不識字,就用彩色玻璃在窗上拚出聖經的故事,幫助老百姓理解聖經。
文藝複興式建築:從中間一分為二,左右對稱。
巴洛克式風格(建築,家具,服飾):源於十七世紀的意大利,華麗,誇張,雕刻風。
洛可可式風格:室內裝修比巴洛克更加更加奢華,更加金碧輝煌,金光閃閃。
德國山形牆:中間高,兩頭低,外立麵像漢字“山”,德國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冬          天白雪皚皚,以前沒有現在的建築科技,雪越壓越厚會把房子壓垮,德國人發明          山形牆便於雪的滑落。
地中海式建築: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無雪,人們選擇平頂式建築,在外牆漆           以冷色調,以白色,藍色為主來反射陽光,降低室內溫度。
如今書店裏售賣的書籍都是已經在印刷廠裝訂成冊的書籍。在中世紀的歐洲,書籍的裝訂步驟是在書店裏完成的。運輸車將散裝的書頁送到書店裏,顧客自行挑選不同顏色,材質的書麵,店員會現場為顧客裝訂書籍,感覺像是一種獨家定製。
老四合院進門不是院,先立影壁,風水上擋煞,也擋小鬼,傳說小鬼不懂拐彎,隻走之路。
除了人工河流,沒有一條天然河流是直線的。任何一條河流從它的源頭到出海口,如果畫一條直線的話和它實際彎曲的路徑之間有一個比例關係。如長江從青藏高原流到江蘇浙江的出海口如果劃一條直線,長江實際走向的距離和我們想象出來的直線之間的比例是大概是3.14到3.16間,全世界所有的河流差不多都是這個數字比例。越是在沒有高低起伏的平地上,如南美洲,西伯利亞上麵,河流的這個數字比例越發靠近圓周率。
英式莊園前是一片廣闊的前庭草坪,被修剪成充滿童趣的圖案,正中央的噴泉水花跳動,伴隨著不知何處傳來的音樂聲,悠揚歡快。複古式的建築約三層樓,樓頂中央額外高出的兩層像是瞭望的塔樓。沒有陳舊和滄桑的感覺,外牆是幹淨的石白色,窗扇明亮,加上噴泉草坪處處透著清新生機
 
有很多房子,很多人,很多車,有密密麻麻的公路網,不像一個城市,沒有太多高樓。沒有城市核心的形象。像一連串一連串的街區無限的往外蔓延,每個街區,每戶人家圍牆院落小樓,大體相似的外觀於細微處透著一份與眾不同。
養在深閨無人知,古時的深閨基本上就是囚禁。中國人的窗戶通常開的比較低,而閨閣的窗戶是特殊的,開在房屋頂部的,需要攀上去,夠上去才能開那個窗。天窗隻具有通風和采光的功能,光線和空氣能夠從上麵流瀉而下。屋外的人無法透過窗戶看見室內的人,屋內的人也無法看見窗外的風景,外麵的世界,和監獄的單間差不多。如果閨閣在二樓,上樓的樓梯下半部是可拆卸的,小姐上樓睡覺就無法再下樓,直到第二天允許下樓時,傭人才會補上樓梯。深閨的小姐都是讀培養婦德的書和學做一些女紅。
 
據聞某家高級酒店的每間客房的門旁都有一個小箱子,像小微波爐。晚上客人把鞋子放在箱子裏,夜裏酒店員工會把它擦得幹幹淨淨再放回箱子。每天的晨報也會放在小箱子裏。因為早晨將報紙從酒店房門底下塞進來,動作不雅,很猥瑣,發出的聲音像蟑螂穿過房門一樣,不文明。房客在酒店遊泳,從泳池中出來,渾身濕噠噠地走過泳池去洗澡更衣,從浴室出來時會發現地上的濕腳印全都不見了,躲在一旁的工作人員早已將地上的水漬抹幹淨了。酒店餐廳的椅背鋪了是天鵝絨,客人用餐完畢起身離開後,服務人員會用一把特製的小刷子,將天鵝絨的絨毛都梳理整齊,朝向同一個方向。
修建長城是空間範疇的事情,秦始皇在空間上興建了空前絕後的巨大建築,將大陸上的土地切割成兩半,劃出一個有限的空間範圍,他統治的天下。書籍在秦朝是人類儲存曆史集體記憶的唯一物質,焚書等於毀掉了你以前所有的時間,記憶,焚書是在時間上毀滅過去,建長城是在空間上劃出一片新天地。他想要創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擁有並主宰的時空如同在草木茂盛的土地上鏟出一片空地一樣,在這片空地上他重新開始一切,是始皇帝,還想長生不朽,時空無法束縛他,成為超越時空的存在。
 
城市裏的房租越來越高,許多貧窮的藝術家就抱團去了郊區尋了一片房子空間大,租金便宜的地方安營紮寨,慢慢地原本毫無特色的小村被藝術家們改造成又酷又炫的藝術文化小鎮,逐利的商人看中了藝術鎮的發展潛力,大力投資個性化的時裝店,藝術氣息的咖啡館,時尚的酒吧,小鎮的名氣越來越大,人氣越來越旺,租金也越來越高,原本的窮苦的藝術家們不得不搬出小鎮,另尋落腳點,又開始了新的循環。許多城市的文化藝術區就是這種循環的方式和政府強加的劇院,文化宮之類形成的,不是說商人越來越懂藝術,越來越有品位,而是文化品位是可以被消費,可以賺錢的,許多人覺得去有文化藝術氣息的地方逛逛就變成了有品味的人,形成了一種特別的消費傾向。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是著名的教育中心,附近有一流的醫院和教堂,沒有工業,有大片的公園區,校園區,足夠多的綠地,許多休閑的娛樂場所,有高地,有河流,街區分為幾塊,整齊而漂亮,但卻是紐約罪案率最高的地方。曼哈頓金融中心,筆直的街道,漂亮的現代化高樓,下班之後,這裏見不到行人,毫無生活氣息,治安很糟糕。現代化城市設計講究功能性,商業區,工業區,住宅去,休閑區都劃分的清清楚楚,互不幹擾。上下班時候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癱瘓。非工作時間,工業區一片死寂,宛若鬼城。以前老式的,沒有經過規劃,自下而上的民間自主的城市反而是宜居的城市,傳統的社區是個有機地社區,人與人之間有良好地社區網絡。
一般洗手間地隔間都是開放式,隔板上不接天花板,下不接地板,便於通風,打掃
呼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滅,光線昏暗得令人睡意翻湧。
 
歐洲人的噴泉,喜歡用高壓將水直射向天空,在遠處都能欣賞到如交響樂般氣勢的恢弘景色。伊斯蘭人的噴泉是在潔白大理石鋪成的庭院中間,一小口泉水密密安靜的流淌,回繞在中庭的流水聲有一種清涼的感覺,優美的聲音降暑氣的效果,穿過無花果或橄欖樹枝的陽光灑在水麵上,和庭院中的鳥鳴,花香自成一界,一派和諧。隨風蕩漾的輕薄掛毯花紋精巧,富麗,繁瑣,幾何圖案扭曲交纏成萬花筒的世界。
過去的老房子的窗戶開的都比較小,一則是因為房子的外牆要承重,二則冬天很冷的話,窗戶越大保暖性越差,現在有了鋼骨架來承重,有了暖氣,空調來解決冬季保暖的問題,為房屋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間,造型結構出現了無數的變化,多了數不清的創意。
日本一進門就是玄關,玄關會低一個梯階,整個房子的室內空間有架高了半個梯階左右,這個地方叫土間,主要是拖鞋的,脫了鞋從土間往裏走才是真正的進了家門。送外賣的按門鈴家裏無人聽,會拉開房門,站在玄關問家裏有人嗎?站在門內的玄關不算是進家門,隻有進了玄關再踏進一步才算是進家門,玄關在建築結構上是家的一部分,但在某種意義上又不算是家的一部分。
日本的豪宅,再大的屋子有多是沒有套房,認為一個家人再多也隻需一個浴室,一個衛生間,兩者分開的,早上刷牙洗臉大家都可以在浴室同時進行。
一些大城市逐漸成了走不動的城市,明明一座樓就在對麵,可走到馬路對麵卻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整座城市仿佛是為汽車打造的城市,可汽車開在路上也是經常堵車開不動,整座城市像是巨大的停車場。
宜居的城市應該是走得起來的城市,在一定範圍內步行就可以得到生活上需要得到的東西,鄰裏關係,社區關係,一些醫療設施,方便日常生活的便利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