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大躍進中的“居住集中化(”選自《老照片》第54輯)

(2013-12-04 15:35:14) 下一個
嚴格來說,集中居住還真是不錯的,當然山區就不行了, 現在的華西村南街村不就是這樣的嗎?--轉載者

據《南部縣誌》記載:上世紀50年代末期,四川省南部縣在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麵紅旗”的指引下,提出了“工業大躍進、農業大躍進、全縣各行各業都要大躍進”的口號,並以“排山倒海之勢”采取了一係列的“躍進”措施。
南部縣位於四川東北部的丘陵地區,係南充市所轄的九縣市區之一。據1958年8月該縣的一份官方資料宣稱:自本縣南隆鄉新華一社1954年建社以來,在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生產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畝產量由建立合作社之前的448斤增加到816斤,提前十年達到農業發展綱要提出的指標。1957年糧食作物產量又猛增到了1203斤,社員生活大大改善,創造了優越的物質條件。截止1958年4月,該社已基本實現農田水利化、坡地耕地化、良田良土化、道路車子化、農具改良新式化、綠化、電氣化。6月份又開展了新建房屋,經過兩個月苦戰,該社完成了“八化”的最後一“化”——居住集中化。

所謂“居住集中化”,就是不論原來的農戶居住遠近,一律改變地理和曆史所形成的那種自然村的散居狀態,將其全部會聚在一個地方集中蓋房居住,美其名曰“兵營式管理”。這張照片就是1958年8月10日南部縣南隆鄉新華一社實現居住集中化的當天,全體社員舉行喬遷新居慶祝大會時的情景(圖1)。
   南隆鄉新華一社地處南部縣城西麵的淺丘陵地帶,全社280多畝土地大部分都零星地分布在被稱為“石子嶺”、“黃土包”的山坡上,64戶農業人口散居各處。為了實行居住集中化,全社緊急動員男女老少,把原來的房屋全部拆掉,另辟地界新修房屋,將本社的306人統統集中到了一起。有檔案數據資料表明:該社1958年6月至8月修建的社員集中住房共176間,計3495平方米。另外還有公共用房44間,包括辦公室、托兒所、保健室、縫紉室、圖書室、客房、浴室、禮堂(兼作食堂、俱樂部、夜校)、廁所等等,真可謂功能齊備,一應俱全。官方資料如是說:“社員集中居住的房屋堅固結實、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外形美觀、使用方便。社員們在這裏過著更加幸福的生活。目前,他們正在夜以繼日地為今年糧食畝產4000斤的任務而戰鬥!”
事實上,這種形式主義、勞民傷財的“兵營式”住房,違背了農民的意願和世代傳承的生活習慣,改變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狀態。因為川北地區傳統的農舍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同一山溝或同一平壩的農舍,雖然星羅棋布,但基本上都是守望相助的。諸如“張家溝”、“李家壩”、“滾龍坡”、“沈家梁”、“謝家祠堂”、“康家鏵場”等之類的農家單元,更具有其獨特的人文和地理內涵。為了集中居住而大拆大遷後,這些天然群落消失了,許多農戶房前屋後蓊鬱的竹林和桃李杏梨等果木被砍伐,一些傳統的穿鬥木結構的川北民居建築遭到破壞,文化底蘊厚重的民風民俗開始淡薄,原生態的田園風光也逐漸失去固有的色彩和韻味。集中居住後,許多四世同堂的家庭擠在狹窄的屋子裏,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許多老人記憶猶新的是,實行居住集中化後,田野裏和山坡上出現的一道最典型的景觀是:出工“一條龍”,幹活“一堆蟲”,收工“一窩蜂”。
當時,南隆鄉新華一社的“壯舉”,強烈地刺激著南部縣決策者們亢奮的神經。1958年10月1日,全縣59個鄉全部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農林牧副漁統一經營。公社之下設管理區,以下又分作業組。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坡、糧食、耕牛、農具一律收歸公社所有;生產、生活、分配由公社統—安排;大辦公共食堂,吃大鍋飯。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
1959年1月,南部縣又積極響應“趕英超美”的號召,發出了在大躍進的基礎上“特大躍進”的豪言壯語。該縣編寫的介紹本縣大躍進經驗的小冊子《大躍進的農村》發遍了巴山蜀水。《四川日報》專門以《學南部、趕南部、超南部》為題發表社論,並迅速在全省範圍內掀起了學趕超的熱潮。這樣,南部人便騎虎難下了。可頭腦發熱、迷失自我的“瞎指揮”們再次喊出了石破天驚的口號:“糧食畝產過萬斤!”於是,幹部層層搞試驗田,高度密植,放“高產衛星”,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導致高速度、高指標、高征購和共產風、強迫命令風、浮誇風、幹部特殊化風、生產瞎指揮風盛行一時。
為了及時糾正“大躍進”的錯誤,1961年,中共南部縣委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停辦公共食堂,退賠“共產風”中的平調款,公社體製改為以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即“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重新劃給社員自留地、自留坡,允許開荒種糧和經營家庭副業,農村的麵貌才重新露出生機。
如今,很多在大躍進期間為實行“居住集中化”所修建的房屋,有的隻能看見殘垣斷壁,而絕大多數都已被流逝的歲月衝刷得片瓦不存……





圖1  1958年8月10日,南部縣南隆鄉新華一社實現“居住集中化”慶祝大會。



圖2  1958年8月,南部縣南隆鄉新華一社部分婦女兒童合影。



圖3  1958年8月,南部縣南隆鄉新華一社社員新居全景

圖4  1958年8月,南部縣南隆鄉新華一社新居一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