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文章不能細究啊

(2013-12-25 08:27:28) 下一個

在一個網站上讀到一篇文章,回憶得很好,但不能細究,轉載在這兒, 括號裏是轉載者的議論,也隻是隨便說說,不過倒使給自己提個醒, 寫東西注意這些細節,就這點來說,很敬佩那些老作家, 比如夏衍, 他在改編《林家鋪子》時手邊放著當年的年曆,以便查找公農曆對照,可見他連這種小節都不輕易放過,哪像現在有些作家, 時間倒錯完全不在乎, 什麽細節不細節的。--轉載者

難忘老客船 

十九世紀末的1898年,沙俄帝國軟硬兼施逼迫清政府與之簽署了《旅大租地條約》,也叫《中俄條約》。由此拉開了大連開埠建市的序幕,也由此招募來了山東第一批勞工參加大連建港、建市。二十年代末發生的濟南“五卅慘案”和後期軍閥混戰以及日本帝國主義在山東燒殺掠奪和連年自然災害,更掀起山東史上最大“闖關東”遷徙高潮(那時東北比山東好, 人往好地方挪唄--轉載者),由此構成大連人多是山東籍,也由此形成了大連——山東那割舍不斷的骨肉聯係。   
   大連多是山東移民,人雖在大連,根卻在山東。大連山東隔海相望,兩地人員往來主要靠乘坐海上客船,有人說大連山東一家親,此話不假,有親戚就需要走動這是中國的傳統。小時候家裏經常來山東親戚,也經常看見左鄰右舍接送肩上扛著包袱、袋子,手裏挎著籃子,裏麵裝著地瓜幹子和山東花生、香椿等的客人,更常聽到的話就是:“山東家來人了”,“剛下船的”和“去買船票”等。
   那時候生活比較困難(渡船命名工農兵時,顯然是解放後,東北的生活就不如山東好了,否則幹嘛回山東背玉米麵和大白菜?--轉載者)學生放假都往山東跑,去背玉米麵和大白菜。記得那時候往返大連和山東客船是“工農兵號,買船票都要三等以下的,當時三等票是四元七角錢,五等的三元錢,如若趕上節假日客流高峰時,每人發一個小涼席坐在船上走廊裏地上,好在晚上上船早晨就到了煙台港。過去來回坐船很簡單沒有現在大小旅行箱和各式包,一般就手拿山東家自己織布紡的老布裁一塊四方形當包裹。至今我依稀記得老“工農兵”號客船是燒煤鍋爐帶動的蒸汽機,船甲板上麵有一個放煤炭地方,裏麵很多大塊煤順著一個斜坡往機艙下麵流煤的情景。
   當時山東大連的客運是最繁忙的線路。這趟線路上的客輪每次都是滿載,船票總感覺不好買,船上的乘客大多都是走親戚的,上下船時把麵袋子和包袱皮兩頭連在一起係上個大疙瘩像褡褳放在肩上,前麵一個鼓鼓麵袋子,後麵一個沉沉布袋子,手把著船梯子搖搖晃晃下船。“工農兵”號船體上麵藍灰相間油漆顏色是我對這個船的最深記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大連山東客船改為天字號客輪“天池”、“天鵝”等的,這時候船上的乘客除少量走親戚外,主要就是做買賣的客商。
   曆史發展到今天,隨著老一代移民者的故去,走親戚的更少了,用包袱皮和麵袋子做包裹的時代早已不見蹤影,坐船的更多是旅遊和經商的人。現在船票隨處都可買,客船更改成“棒棰島”“長興島”等豪華大型客滾輪渡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