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漯河附近一些古跡

(2013-11-09 14:04:50) 下一個
前些日子貼了一份河南省的文物保護單位清單,不過我記得有些隻是省文物保護單位, 幾次回國也到了漯河附近有一些地方瞅瞅,弄些照片加點介紹。



小商橋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與郾城區交界的小商河(潁河故道)上。小商河為古時商王經此而得名,橋因河而取名,河因橋而出名。小商橋原位於曆代官道上,橋為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2001年06月25日,小商橋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賈湖遺址新石器時代前期遺存,因地處賈湖村而得名的一處遺址。呈近圓形,總麵積5.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經七次發掘,發現大批遺跡、遺物。出土文物及標本數千件,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動物骨骼及植物顆粒和果核。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這裏自古以來氣候濕潤,河流縱橫,便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理想境地。






清朝初期,北舞渡鎮的商貿活動盛極一時,山西、陝西等地的商人雲集此地,為了迎來送往、商賈聯誼,兩地商人合資興建了山陝會館。中國曆史上的會館,興起於明朝,鼎盛於清代,衰微於民國。蘊涵著鄉音、鄉情的會館,以其人文氣韻的獨特,已成為中外遊客眼中的新景觀。作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它被譽為“河南清代牌樓建築之冠”。







這個召字應該讀成“shao"而不是 "Zhao", 《左傳》所記載的”召陵之盟“即發生在這兒。春秋初年,楚國發展起來,向中原挺進,它先後滅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並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鄭國支持不住,已準備背齊向楚。為了救鄭,齊桓公於公元前656年,率領齊、宋、陳、衛、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而潰。陳兵楚境,楚國見齊的盟軍強大,不敢率軍交戰,派使者質問齊桓公:你住北海,我住南海。你帶大軍來此是緣故?齊以楚不向王室朝貢相質詢。齊桓公又進兵到地(今河南郾城縣南)兩國軍隊從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輕易進攻對方。派大夫屈完與齊講和,也看到楚國強大,無隙可乘,齊桓公退軍到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南)齊桓公見不能用強力屈楚,隻好在召陵與楚國結盟,史稱“召陵之盟”。這是齊桓公“尊王”的又一次勝利,其霸主地位更加鞏固。



彼岸寺碑,亦稱彼岸寺經幢,位於河南漯河市郾城區實驗中學校園內,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寺碑原建造於原彼岸寺內,記載該寺的發展及一些佛經,為北宋時所建。其建築自上而下分別為碑頂、造像碑、篆文碑、基座和底盤,其雕像奇異,為現存罕見的宋朝前期的佛教石雕作品[1]





許慎(約58一約147),東漢汝南召陵(現河南漯河)人,著有《說文解字》和《五經異義》等。因他所著的《說文解字》聞名於世界,所以研究《說文解字》的人,皆稱許慎為“許君”,稱《說文》為“許書”,稱傳其學為“許學”。我沒找到在許慎墓照得照片,隻有用當地一所私立中學的幌子充數了。



箕子,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穀榆社一帶),名胥餘,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曆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誌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河南省西華縣有箕子台一座,原址位於縣城東南,為箕子被紂王流放後讀書之所。西華縣城在漯河東北50多公裏,我在那兒呆過好些年,西華縣城又稱”女媧城“,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縣城西北201幾裏有個地名叫紅花的,傳說是女媧補天剩下的花石頭。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麵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曆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真正可能的古跡大概就是底下照片裏的土堆。



弦歌台,又名厄台、絕糧祠,是紀念孔子當年厄於陳蔡絕日弦歌不止而建造的。《史記·孔子世家》、《韓詩外傳》、《孔子家語》、《孔子集注》、《搜神記》等書都有關於孔子在陳絕糧的記載。淮陽是孔子教澤所及之地,加之孔子在陳絕糧數千年來,世人共知。所以曆代陳人建祠紀念,教化後人不忘儒家老祖宋一生的困苦與艱辛。現存弦歌台,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修。







周口關帝廟,位於河南周口市中州路沙潁河北岸,是“平原保存較好,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古建築群”。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周口八景之冠”。它猶如一段凝固的曆史,記載著昔日周家口商業的繁榮和經濟的鼎盛。關帝廟本名“山陝會館”。始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乾隆、嘉慶時多次擴 修,至道光十六年(1832年)全部建成,前後曆時145年。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58米,麵積達12590平方米,占地20餘畝。整座建築群沿南北中軸線,分三進院落縱深布局,結構嚴謹,極富神韻。




每每回國必到河南,盡可能轉悠些地方,看看大好河山與名勝古跡,河南實在古跡是多,隨便到那兒都可以找點,哪怕是個地名,也能說出一大串由來,從而引出一段曆史,有個念頭,過幾年退休後,到河南走一個三國遺址遊,即便隻是個地名,也得看一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