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剃頭理發美容發型: 網上看來的(不是原創)

(2013-03-06 14:03:23) 下一個
弄堂口的剃頭店(作者:仲富蘭, 摘自:上海街頭弄口)

上海人將剪發叫做“剃頭”,文明詞兒稱為“理發”,行家話說為“楸山頭”。因為人人要理發,於是理發場所普遍設在街頭弄口,稱為人人需要的服務性行當。老上海的理發行業大致上可分為三類:一是理發店(不包括美容院在內),二是剃頭攤,三為拎包上門。

所謂拎包上門是個體的理發師傅,自備理發工具,不受老板的約束,自由自在地走街串巷,不用吆喝,為熟悉的人理發,也有定期的包戶,收費則較開鋪的便宜,理發的技巧並不亞於理發店的一級師傅,所以生意興隆。拎包行當是在抗日戰爭以後才逐漸興隆起來的,解決了老弱病殘者的理發難,頗受歡迎。

剃頭攤是清末民初遺留下來的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一張板凳,一隻三角木,麵盆架,上放一條毛巾,一隻熱水瓶,幾把老式的剃刀和剪刀,另備一幅白布圍單,就成了全套工具與設備。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種剃頭攤已淘汰不少,隻有在南市、閘北等貧民較為集中的窮街僻弄才能看到這種原始形態的理發行當:師傅不斷地招呼著勞動大眾剃頭,以光頭、平頂頭為主。

理發店遍設老上海的大街小路上,它們的店號是以“牡丹”、“玫瑰”、“芙蓉”等花卉名為主,後加以廳、院、室、屋、館、公司、店、號等等。理發屋根據裝潢設備和技巧的不同也有甲、乙、丙、丁之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逐漸流行起婦女剪發。剪發後,一般多用緞帶束結,一些富貴之家的婦女還用珠翠寶石做成各種發簪套在頭發上。三十年代初,上海陸續開設了一些使用電燙器、火燙器、電剪發器、電吹風機等現代理發器具的美容室、理發廳,於是燙發便在許多的城市婦女中流行起來。其式樣大多模仿西方,有些人還將頭發染成紅、黃、棕、褐等顏色,以此作為時髦。與此同時,使用雪花膏、香水、口紅等西方化妝品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老上海最負盛名、又被稱為“最佳理發廳”的要算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華安保險公司(今金門大酒店)大樓下層沿街的“華安理發廳”,設備裝潢華麗,洋人光顧更提高了它的身價。該廳首先開設了女子修指甲的服務項目,引起人們的好奇,也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紈絝子弟蜂擁而至,不過這家理發店並不是一般居民所能享受的。

靜安寺路王家沙的“南京理發廳”,是繼華安理發廳的後起之秀。1936年在上海理發店中,它第一家使用了電軋刀,理發價由原定的六角大洋而高升為一塊銀元。價錢是貴了一些,但是出於好奇心,時髦青年都擁至一試新鮮玩意。比“華安”、“南京”稍次一點的,有靜安寺路東頭新世界遊樂場(今新世界商城)隔壁的“紅玫瑰”、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附近的“紫羅蘭”和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白玫瑰”等幾家,它們的級別似乎稍低,其實它們的資格卻老於“華安”和“南京”。理發費最高級的是六角大洋,稍次一級的為四角大洋,低級的是兩角大洋或兩角小洋,中低級的優待兒童,一律半價收費。

老上海的服務行業一般都有年關加倍收費的習俗,理發店當然也不例外。每當農曆十二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日開始,店門口貼出紅紙,上書“年關舊例,照碼加倍”八個大字,一直要等到年初六,撕掉紅紙恢複原價。上海人還有一個怪習俗,說是理發不能請客的,曆年傳下的祖傳規定,隻有老子替兒子才能代付剃頭錢,所以在理發店裏是看不見有人爭付理發費的情景的。

隨著理發業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些規矩。老上海的理發店門前右上角都懸掛一根長形的圓柱,有木製的,上塗紅白相間斜形橫條,柱長約三四尺,直徑約尺餘,也有玻璃的,可以不斷地旋轉;有上發條的,也有電動的,這是根據理發店的資金氣派而製造定型,隻要有這一標誌,就表示這裏是一家理發店。每家理發店室內頂端牆上都懸掛大幅關羽像,關公捋須看《春秋》,關平、周倉站兩旁。這幅繡像印刷考究,配以鏡框,也有配供桌並供香爐的,老板夥計供事虔誠。

以前還有一種串街的剃頭擔子。當時“剃頭匠”並不開店設鋪,隻是肩上挎一黑漆描金小工具箱沿街招攬生意,執一鐵彈夾,用一根小棍向中間一彈,便發出一聲由強到弱的“當”聲,人們便知道是串街的“剃頭匠”來了。

挎箱子的剃頭匠因受到理發廳、美容院衝擊,在城市中難於求生,便去偏僻鄉鎮串農村求生活,有的專搞“單看耳”和端打推拿、舒筋。端打推拿、舒筋、捶背是他們的絕活。不管你睡失枕頭頸痛、感冒頭痛或因勞累腰腿疼痛,經他們端拿之後都異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人稱他們是不切脈、不開處方的醫生。他們隻在有關穴位上和疼痛處運用敲、拍、揉、搓、推、拿、端等手法,很有療效。特別是端腰杆,患者坐在凳子上,剃頭匠站在你身後,雙手挾著腋下左右搖擺,然後左膝頂著你臀部,猛勁向上一提,同時喝一聲“嗨!”患者猛地一驚乍,腰部“嚓”的一聲,頓時感覺周身出汗,四體舒服;又如治頸項失枕,患者坐在凳子上,剃頭匠先給你提肩、揉大椎、推鬆臂筋,然後左手托著下巴,右手托著後腦將頭左右輕搖幾轉,猛然用“閃勁”把頭往上一提,“嚓”地一聲響後,你就頓感腦袋轉動自如了;舒筋捶背,是用拳頭在患者遍體輕重有節地捶擂發出“撲撲”響聲,然後用雙手手指卡捏大動脈發出脆響聲來,你就會感到全身四肢輕輕舒暢。

老上海各種服務性行業中最講究服務態度的就數理發店,顧客上門明知客氣過了分,客氣已成了假客氣,但誰都願意接受這種假客氣。顧客跨進店門,老板笑臉相迎,不管是否早已客滿,總是說:“有空,馬上就好,請稍坐一會!”揮手請坐,你剛坐下,學徒已送上一杯滾熱的濃茶,跟著是“前門”煙罐裝的香煙一支(當然茶是大壺茶,煙是最便宜的蹩腳香煙),又送上一條熱毛巾,一張隔夜報,這樣的招待就把你籠絡住了,讓你甘心地等待。在聲聲“頭班”中,你的煙抽完了,報看完了,也該輪到了你,理發師傅指著椅背邀請你上座。所謂“頭班”,這是理發店的行話。他們議定的店規,依據昨天理發數量最少者為今天理發的第一個,稱做“頭班”,其餘按昨天的理發數輪排,輪著的都稱“頭班”,老板高叫“頭班”,就是該輪到理發師傅去替顧客服務了。他們理發仔細,服務熱情,務求顧客滿意,所以每理一個發,一般都得花上一個多小時。你付錢擱桌板上,出門離去,老板站在門口,開門送客,說聲“再會,下次再來”。

理發店的獨特服務項目還有挖耳朵。一套挖耳工具,包括大小、長短不一的挖耳屎所用的長鐵扡和卷著絨花的清耳扡,大小鵝絨毛掃、銅絲彈條、絞耳毛小刀、小銅起子、夾子等,掏得你耳朵舒服無比。理發師傅手輕心細,先用絞耳貓小刀絞去汗毛,然後用挖耳扡細挖,再用小夾子夾出耳屎,用起子起鬆薄皮夾出,用銅絲彈條在耳裏一彈,彈得嗡嗡響,最後用絨毛掃掃淨,頓感全身舒麻。有的人竟在挖耳中進入睡眠狀態。這項目有個名字叫“小安逸”。

打辮子是他們的絕活之一。如嫌頭發多、辮子粗不雅觀,他們有本領給你打得小巧玲瓏;如嫌頭發少、辮子像耗子尾巴,他們能給你添上頭發或用黑色絲線裹起,辮子打來不大不小、油光水滑的恰大好處。這些項目就是十二個當十銅板的交易了,最少也得花一吊錢才行。還有一種特殊營業是給滿月或周歲小兒剃胎發,一般人家至少也要花半塊龍洋。由於孩子太小,不會合作,要一麵剃一麵誆小兒不要亂動,所以很吃力,剃完了還要恭維幾句吉利的四言八句:“剃去胎發,越剃越發,人財兩旺,金玉滿堂”、“麒麟送子到府庭,朝中又添新貴人。狀元及第等皇榜,祿位高升喜盈門”之類。因為這是給孩子第一次剃發,含有“洗禮”的意思,富貴人家給個三五塊大洋也不在乎。

敲背也是理發行業中的服務項目。當顧客理完發,理發師傅握著空拳在你背脊、後頸、鎖骨處輕輕地捶打,空拳敲著,發出陣陣緊促有節奏的敲打聲,使你渾身有一股舒服感,精神舒暢。最特殊的服務技能是理發師傅都有刮痧、挑筋、按摩等本領,一旦有人突發中暑、痰迷休克、小兒驚風、四肢麻木等疾病,請理發師傅用針挑穴道筋脈,運用氣功按摩、印堂扭捏等手法,據說頗有成效,並且理發師傅們多願義務出門治療,不收分文。

在老上海要想從事戲院、旅館、茶館、浴室等服務性行當,都非得是幫會中人不可,要有靠山拜老頭子,才不會被敲詐搗亂。理發店也不例外,幹理發行當的老板,也得在地盤上吃得開,才又資格開店。老板是幫會中人,所以雇傭的理發師傅也多帶有一些遊民社會的習氣,他們平時愛練武,耍石擔、學氣功,江湖義氣很重。因為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低下,所以往往得依靠聯群互助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老上海頗有名氣的三把刀是菜刀、扡腳刀和剃頭刀,而掌握這三把刀的幾乎都是蘇北人。也許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這三把刀,雖然這些行當的社會地位較低,可大家在這些蘇北人的麵前,還是要稱他們為“師傅”。理發行當中幫會人多,所以他們也有他們的行話,譬如理發叫“楸山頭”,修麵叫“勾盤子”,剃胡子叫“殺臘子”,敲背叫“灑點子”等等,非行外人所能聽明白的。理發師傅重義氣、講團結,他們也有公會組織撐腰。他們替老板幹活,大都是拆賬分成,有四六開的,也有三七開的,老板拿大頭。1948年,曾有過一條轟動上海的新聞:當時上海的文華影片公司拍攝了一部石揮主演的《假鳳虛凰》,說的是某理發師傅的豔遇故事,於是理發師傅們大為不滿,由公會出麵交涉,訴之於法院,最後獲勝,停映了這部影片。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起,西式吹風便在上海男子中盛行起來。人們對於發型大都較為重視,百忙之餘經常抽空上理發店梳理各種自己喜愛的發型發式,有的還專門請理發師上門服務。上海女子發型大致上可以分為盤發式、卷發式、直發式、束發式、結辮式等等。尤以卷發式和直發式兩種發型最受上海女性的歡迎。卷發式主要是采用電燙等方式將頭發燙卷,然後再梳成一定的頭發樣式。有人愛將前額的頭發燙卷,稱為“菊花式”;有人愛將後麵的頭發燙成“波浪式”;有人愛將頭頂的頭發燙得極短,稱為“爆炸式”;有人愛將一小撮頭發燙得極高,稱為“反翹式”……上海男性的發式相對女性而言略顯簡單。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男性時興理“分頭”,即將頭發分為兩半,各向一邊垂下。到了六七十年代,則以“包頭”、“平頭”等樣式為時髦。

一些時尚的近代上海人已經不再滿足於以梳理傳統發型為榮,他們喜愛那些具有都市氣息和現代情調的發型和發式,尤其是對那些以前很少為中國人所了解的西方發型習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代上海竹枝詞中描寫當時上海都市中一些人士的發型是“人人發樣最難全,或仿東洋或仿西,還有一股朝後刷,自誇我不落恒溪。”“時髦最是愛斯頭,潤色全憑生發油。更有維新諸女士,自我雲髻學淄流。”從這些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上海灘已經逐漸產生了一種具有新興城市特點的發型發式,其風格特征、審美情趣、文化品味與傳統的理發習俗相去甚遠,雖然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保守人士的不滿和恥笑,但卻代表了一種時代的潮流。它們是上海人審美觀念發展、進化的具體表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0)
評論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orsehorsetigertiger的評論:
洛杉磯是加州華人中的洛城.
大華府地區的洛城是Rockville, 靠華盛頓不遠的華人較為集中區域, 沒有什麽對錯, 隻是各地自行約定俗成的而已.
snoop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horsehorsetigertiger的評論:

Los Angeles, California
horsehorsetigertiger 回複 悄悄話 Where is 洛城?
WJ1965 回複 悄悄話 沒關係,我是心急亂投醫地隨便瞎問。你多寫些文章好了,我很愛看你的文章,因為過去和現在,我們都是同鄉。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J1965的評論:
那我就還真不知道了, 因為我住洛城
WJ1965 回複 悄悄話 我住在DC的Georgetown,工作在DC Downtown。
華府采菊人 回複 悄悄話 回複WJ1965的評論:
不知您是在"大華府"地區的什麽地方, 所以很難給您建議, 再說我是自己給自己剃頭的,華人集中區域是有華人理發店的.
謝謝關注.
WJ1965 回複 悄悄話 采菊人好!我初到華府,人生地不熟,且完全依賴公共交通。這兩天正為剃頭煩心呢。能否麻煩您推薦個華府能理亞洲男頭,而公交能到達的理發店?謝謝!

順便補一句,到了八十年代,上海男子理發店中名聲最大的是淮海路上的滬江,但是個人認為,男人剃頭,哪裏也差不多。
prettymama 回複 悄悄話 同意一樓。個人認為香港可以做舊時上海的十裏洋場。
覺的樓主在個人簡介裏寫等下班的心情不夠迫切。改為‘時時等下班’如何?
SUNNE 回複 悄悄話 上海過去是時尚的領軍,改革開放後地位顯然不如文革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