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107)
2013 (179)
2014 (312)
2015 (483)
2016 (242)
2017 (225)
2019 (110)
2020 (257)
2021 (215)
2022 (337)
2023 (175)
2024 (161)
2025 (7)
一種方言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也會受鄰近地區方言的影響,上海話的特別之處, 除受江浙兩省影響尤其是蘇州寧波兩地之外,還由於歷史原因受英語影響之大,可能僅次於香港,另外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上海話不但受江浙還受離上海「遠開八隻腳」的廣東話影響頗大,這都是些值得研究的十分有趣的現象。
小時候在學校上學,除上課回答問題,在家附近玩耍時,小夥伴之間幾乎是100%用的上海話,除少數比較特殊的蘇北人集中區域, 很少找得到不會說上海話的小孩, 其他省份的人,少數在家與父母說家鄉話(比如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和父母之間, 全是用四川話交流的),出門一定是上海話。
說到那時學校裡的老師, 未必個個能說普通話, 而且大多還是江浙人士, 上海話或「上海普通話」還是大量地用作教學語言。
40多年前離開了上海,之後上大學、在外地工作,每每回滬聽到的還是滿耳親切的上海話,直到去國十幾年後的2002年首次回上海,很快就發現語言環境變了,公車地鐵上年輕人的交流大多是普通話,家中晚輩以及同學朋友的子女孫輩,好像也不太說上海話,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似乎都試圖著隻用普通話和孫子孫女們交流。一開始不在意, 但後來覺得,上海的年輕人之不說上海話, 不完全是與「全國」接軌, 也不是語言上「平等」看待「外地人」, 而是他們自己根本就已經說不好有些甚至不會說上海話了。
一種方言的產生發展或消亡,是一種自然現象,可從小浸透於那種吳儂細語的氛圍內那麼多年,如今見到這種方言的消落,不免有些惆悵。
沒有什麽關係.
有點疑問. 的確, 語言和方言的差異可以說在於有無"文字","粵"語的文字記得好像是英國人幫忙在香港"創造"的, 其實任何一種方言, 若有人願意有人支持, 都可以被"創造"出一種"書寫"方法, 便"變"成了文字. 比如, 台灣就有一些人想"創造"出台語--文字, 我無意批評其對錯, 隻是說"文字"即單獨的書寫方式, 是可以創造的.
我也承認, 真的要用"上海話"來寫東西, 玩玩可以, 不能當真, 否則"自絕"與以普通話為基礎的中文書寫世界了.
但話又要說回來, 謝天謝地, 當年(不知是真是假)國會討論到底是廣東話還是北京官話為國語時, 北京官話者多了一票, 否則我們現在就都在用"鳥"語了, 當然, 習慣就一定成自然.
這種討論很好玩, 謝謝.
你完全讀錯了,我隻是很簡單地說了一下它們的不同之一。我隻是講從學術界大家認同的語言定義來說,上海話是方言,而廣東話是語言。這並沒有輕視上海話的意思,我也在一些時也講上海話。一句極為簡單的話使得你讀出那麽多的內容。
其實真正的語言歧視問題在中國是,高考那些需要拚音知識才能回答的問題,是對非北京地區長大的人的不公。因為地方語言的特點使得很多人發不出某些普通話的音,由此導致錯誤答案。比如說,四川人混淆“寧”和“零”的音,東北人有困難辨別“四”和“是”的音等等。 你講的和我所說的不是同一問題。
我同意你說的上海人有說上海話的權利,語言的存在的最基本的一個條件是其功能性,當其功能性喪失了,其存在價值隻會在學術研究範疇之內了。如果你有興趣討論有關語言發展與運用以及語言使用者的心理狀態,我願意提供更多有關知識,將是個很好的普及知識的機會。謝謝告知你的想法。
我隻是從語言的定義的一個側麵講的。稱為語言一定要有文字形式,否則則是方言。這是學術上的定義中的一點,在這點上廣東話和上海方言確實有著區別。我本人主張多元文化,包括語言在內。語言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或許我太學術氣,因為它與我的研究領域有關。
說句實話, 您知道上海"人"說"上海話"與廣東"人"說"廣東話"的差別在哪兒?
以前很多情況下廣東人不管你聽懂聽不懂廣東話,得他就堅持說他的廣東話, 就像有些巴黎人會說英語也不說就說他的法語;上海人則您若聽不懂上海話, 他就設法哪怕"憋著嗓子"說"準普通話"來讓您多少能聽懂些, 所以上海人的普通話說得不好, 但比老廣強得多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 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全國隻有上海廣東兩地, 本地人在本地說本地話會被人"責備", 尤其是上海. 一個山東人到雲南, 決不會責備為什麽雲南人說雲南話, 可他到上海就敢責備上海人為什麽說上海話; 一個東北人到四川也決不會埋怨為什麽你們四川人在我麵前說四川話啊? 可這位東北老鄉到了上海, 就敢對著說上海話的上海人說"哎哎, 注意點好不好? 能不能說普通話讓我也聽得懂呀?"
我無意堅持上海人一定不能在外地人麵前說上海話, 但是, 上海人應該有權利說他自己的方鹽, 有如山西人可以說山西話甘肅人有權說甘肅話, 東北人有權說東北話, 照理說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當然, 為使溝通, 各地人等在相互交流時應該說普通話, 並不是哪中話高哪種話低, 而是為了相互聽得懂,否則溝通不了就沒意思了.
她完全沒理解上海話裏包含的上海文化有些什麽東西,
頤和園,讀你的留言,感受到了一種大氣的智慧。你說每種語言都要經曆年代和曆史積澱方能成為一種語言,說得太好了。我以為上海人珍惜本土語言,並非單純的地域性觀念,而是對上海灘開埠之後逐漸形成的一種新文化持有一種尊崇和珍惜之情,對自己生命中的過去懷有依戀和寄許。
欣喜看見好朋友Swingline也來留言,儂講得老好呃。上海人都是會講國語的。我們平時讀課文讀報紙,也總歸是用國語來讀的,用滬語反而讀勿連氣呢。很開心你提到了張馮喜小妹妹,這是對留住上海話的一種鼓舞哦。
采菊人,再次謝謝你。你說到“用上海方言寫點"啥末事",發覺有的字可以講,但寫勿出對應的字。我也感同身受,嘿嘿。我讀到過一位語言專家說,這很有可能是東土地域在被外來文化鎮壓的過程中某些字形流失了,隻有語音還在代代相傳,所以語音才是語言的根本要素。
小八臘子,你的網名這麽謙遜,你的評議卻顯示了你的淵博,讀你受益匪淺,謝謝你。你說得對,粵語有香港這個平台,希望滬語隻是暫時的“凋零”吧。對於文化的變遷,似乎海外遊子們更重視,那是我們體內還有些許零星的DNA和情結。:)
讓我再引用一段語言專家的話吧:
語言就是存在本身。失去語言就是失去了存在的資格,被人家殖民化了。今天的所謂方言即將是明天的民族語。真正的民族語,而不是被民族的語。多少年之後人們或將之與但丁用意大利方言書寫神曲相提並論。因為這裏的革命性顯而易見。意大利語的誕生注定了拉丁語的消亡。意大利的誕生預示著羅馬帝國的消亡。基礎一旦崩塌,老大帝國的瓦解就是遲早應驗的題中應有之義。
前幾天還看到上外小學招生的時候還考上海話。 會講上海話,學習各種外語的發音相對簡單。 更不要說對這個城市和本地文化的認同感。
遇到過一個小時候在上海長大的法國人,到現在還能講點上海話。
一個廣東人到蘭州或西安去工作, 非得隻說"廣東話"而不肯學說"當地方言"並要求別人遷就他, 否則就怪別人"歧視", 可能嗎?
所謂"入鄉隨俗", 應該還包括"方言"吧.
之所以需要推廣普通話是因為中國的方言太多,入了鄉也難隨那麽俗, 就大家共同用一種話吧, 北京是占了首都的光還有就是清朝"官話"的光,並不能說誰"歧視"誰.
實話說, 幸好中國的領導人的語言能力都很低很低, 您沒見個個一口老家話, 如毛劉之湖南話, 朱鄧等之四川話, 若是他們都能說一口普通話,尤其是老毛, 允許你的方言存在才見鬼咧.
實事求是地說上海話的暫時"凋零"並沒有政府的"強製措施", 現在的"想重整"也好像不是"政府"行為, 這就對了, 是"起"是"落"?最好政府別管, 讓社會"達爾文"化吧.
網友"晨霧飄渺"的話有點類比不當: 把在美國用中文與在上海用上海比較, 在美國您得用"英語"否則相當於自我隔離,在上海為什麽用"本地方言"也是自我隔離呢?
"含鄢"網友, 看過你寫的東西, 很佩服,我也時常想著用上海方言寫點"啥末事",真格發覺有點字可以講但呣勿對應個字寫得出來, 迭個就鬱悶了.
不是上海人容易被和諧,而是廣東人有一個海外平台----香港。大陸再怎麽樣,對海外的扼殺還是困難的。上海不一樣,太缺乏海外平台。至多也隻是零星的DNA而已。
49年以後,大量猶太人離開上海,許多去了美國。直到最近,一些新聞裏仍然有那些美國巨富的聲音,居然一口道地的上海閑話!
記得911時期,陳逸飛拍攝的紀錄片在歐洲播映。采訪眾多的猶太人,其中一個還在美國紐約做寓公。他最自然的母語,居然是上海閑話,回憶起來的場景,是上海弄堂生活!他是上海電報局(後郵電局)工程師。
67十年代,國人凡聽過所謂“海外敵台”的,都知道有一個台叫莫斯科廣播電台,其中有一檔節目,居然是上海閑話的廣播。那裏麵的老太婆,一口道地的吳儂軟語,精彩!
自然界有一個生物多樣性的生存規律,同樣,文化上也有多樣性需求。一旦文化多樣性被毀,人類文化能否延續都成問題!
前年上海電台海選播音員,期望能找到上海方言節目的播音員候選人。結果幾萬候選人中竟然沒有一個合格的。可見對當地文化的摧殘有多麽的恐怖!
想想也是,現在的新的一代,有幾個知道64,有幾個知道胡耀邦趙紫陽方厲之劉曉波?黨的前總書記、國務院總理,都能隨便抹去,還有什麽不能抹去的?
“丟棄了普通話隻講上海話首先指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對不起,筆誤。 應該是“丟棄了普通話隻講上海話受限製的是自己而不是他人。”
上海方言作為研究和文化應該保留,作為個人多一個方言對思維的靈活有很多幫助。但是不會講普通話,將無法找到上海圈以外的工作。應該提倡的是多語言,多方言的發展。這一點歐洲人做的很好。
如果一個上海本地上司,下屬大部分都是外地人,聽不懂上海話,他說上海話意思能被貫徹麽?
也許隻有上海人廣東人才有這種感慨。說實話,我在另外的地方沒有聽見過這樣的感慨的。杭州人同樣也說吳方言,可是杭州人從來就沒惋惜過杭州話的消亡。在杭州,早就聽不到杭州話了。而且杭州人還以自己的孩子普通話說得比自己好而自豪呢。
上海人長期被全國人民孤立憎恨,上海話功不可沒,不知道你們為什麽會對上海話有這麽深的情結。
她60多歲的爸媽被小外孫女氣死。。。但是不能改變這個事實,小外孫女在家裏就是隻講普通話。
謝謝采菊人將這篇文章貼出來。感歎上海人太容易被和諧了,廣東人為保持本土語言則很堅定很努力。
這也許是因為上海人生性不抱團,上海本身又是個移民都市的緣故,但是上海曾經的輝煌時代已形成世上獨一無二的上海文化,上海語言是這種文化的體現,這會是記載在曆史長河中的,輕易地拋棄上海語言,是湮沒文化的悲哀。
阿拉這些上海人,除了呼籲,更要從我做起。我本人在業餘時間塗鴉寫小說,用的就是上海方言,期待老鄉們共鳴,也期待國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