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說說上海為什麽沒有形成強大的“大院”?
(2012-02-06 15:25:41)
下一個
前些日子看了些電視連續劇,時不時看到北京的那種“大院文化”,就閑得無聊地想想為什麽上海沒有呢?
北京之所以有大院當然因為是首都,黨政軍(還有什麽什麽的)首腦機關在那兒, 原先北京海真沒有什麽地方大得可以容納這麽些官員隨員工作人員加老婆孩子的,有人也許會問“前清時代北京不也是首都麽,不也有個中央皇家政府麽?”比之1949年的政府那個政府算什麽, 小得還不如後來的一個小部, 前清政府隻有六個部,後來至少六十個部,那時一個部一個尚書(部長)兩侍郎(副部長)幾個郎中員外郎(也許相當於正副司局級)幾十個主事(科級?)而已, 當然有些辦事人員加上雜役,充其量一二百人, 六個部加起來千把人吧,後來的單單國務院, 哪個部不是一個部長十個八個副部長?加一起恐怕就得好幾萬吧。所以前清政府的宅院肯定不夠用, 就得征地蓋房,有上班的地方,還得讓他們的家屬有地方住呀, 就在後麵或附近再征塊地吧,以前是小作坊前坊(店)後家,現在是前辦公樓後家屬院, 這大院就形成了, 一個部一個部, 軍隊各兵種軍種各總部,黨務係統這個那個機關,每家設法占一片地蓋一個院, 裏麵生老病死可以不出門全解決。大機關大院中機關中院,小機關還想整個小院呢。這院裏的人當官的多, 別人對他們的奉承他們自己的自我感覺, 不知不覺地自覺自願地形成了一股“牛勁”,看那胡同裏的人的眼是斜的, 口中的稱呼也是貶的“胡同串子”。
上海呢, 首先沒有中央機關, 幹部的編製就不會那麽多,也就是說要的地方就不會那麽大,索然黨政軍係統基本上是中央有個部地方就得有個對應的局,好比一件中山裝大小差別而已,是四個兜就都是四個兜,但尺寸有大小,為姚明準備的與為隔壁小三子家小崽崽做的一樣四個兜大小差老了。
可上海又有還算完備的辦公樓係統, 以前那些多如牛毛的外國中國公司行號,關了門不就可以安插很多機關嗎? 外灘比就是排隊似的排著很多機關嗎?好了, 上海政府部門的辦公地點基本上不用拆遷不用征地蓋院就解決了,可這些大樓的前前後後還是大樓,沒辦法征用來蓋家屬樓呀,隻要東塞幾家西塞幾戶地解決幹部家屬的居住,或者征用整棟大樓來做某個大機關的宿舍,南京路泰興路口那幢大樓好像就是華東局的宿舍吧,比之北京的“院”上海隻有“樓”, 因此也被北京瞧不起地稱為“小裏小氣”。後來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大發了, 機關大了人也多了, 隻能到半郊地點蓋宿舍區了,才有了柯慶施主張的與工人住在一起的“東廟二村(現在叫東安新村), 可以當大官的一點也不傻, 包括那些直到進了上海才知道世界有樣東西叫抽水馬桶的老幹部,進了上海趕緊在康平路武康路等“好區”儂個小洋房住住, 官大的一家一棟,官小的幾家一棟, 辦事員隻能一家一間了, 就那, 甚麽條件就是比老百姓比以前在老解放區好了。這麽的, 上海的官家子弟就沒像北京的那麽集中了,某種子弟集中的現象隻是郊區的大學宿舍裏, 才有知識分子子女成了堆堆的。
突然一想,柯慶施是好像1954(?)年才調到上海的,上海那時的各機關已經在黃浦區等地紮好了營盤,沒法動了, 否則那位柯某是不是會提前想到了東安新村那招,比如把肇嘉浜路以南從打浦橋到漕溪路統統地征用下來建個“市委市政府大大的院”呢?胡思亂想的啊, 別砸我板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