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地揮一揮手

居美國華盛頓, 就職政府部門, 花甲年歲,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個人資料
華府采菊人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上海文化與上海話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之管見

(2010-12-12 05:24:26) 下一個
看到上海東方網上的討論, 轉載如下:

昨日,一個自詡從北京到上海創業發展的專家金久皓先生在東方博客推薦專欄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語言隻是一種工具,隻是一種載體,而不是文化的標誌。的看法,引起網友們的極大關注。
    金先生的博文再次表明上海確實是海納百川之地。一個人,無論他來自何地?持有何種觀念?懷有何種目的?都可以對上海話上海人指手畫腳或說三道四,甚至破口謾罵。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煞有介事,可稱滬上一怪!不過金先生是個例外,金先生語言溫和,含而不露,點到為止,倒象是個有見地有氣度之士。
    金先生大作的前半部分似是全篇的核心,點明全篇的主題;後半部分則是對上海人大講上海曆史,似有班門弄斧之嫌!其實即便以有價值的核心部分而言,其觀點也不敢苟同!說是都錯了,未免冤屈。若言其漏洞百出,諒也不為過!
   語言隻是一種工具,隻是一種載體之說似有失偏頗。語言確實是傳播文化的一種工具,確是文化的一種載體。然而眾所周知的是,其中關係並非如此簡單,難道金先生有所不知?文化是一個內涵深廣的概念,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文化的包容之中。可以說,文化是人類社會知識的總和,是人類理解和敘述事物的模式。既然人類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都隸屬於文化,因此語言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遠不是金先生所說的兩個隻是。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同樣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美國已故的語言學教授薩皮爾說過:語言的背後是有東西的。並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可見金先生隻認語言是一種工具或載體,把它與文化完全割裂開來是十分荒謬的,是有失水準的!
    金先生反對上海話是上海文化的標誌的觀點,似乎也有可探討之處。上海話雖然不是上海文化的全部,但畢竟是上海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上海話是有資格成為上海文化標誌的一個選項的。至於上海文化標誌的選擇標準是什麽?似乎無有定說。著名學者舒乙先生在《中華文化的特點》一文中曾把中華文化的特征歸結為以下三點:中華文化是延續不斷的、中華文化是多民族締造的、中華文明是處處以哲理做指導的。不妨實行拿來主義,把舒乙先生的三點權且移植到上海文化上約略對照一下,可以說把上海話定為上海文化的標誌也並非一無是處,又何言可笑的淺薄思維和狹隘的思維誤區?! 當然上海人在確定上海文化標誌的選擇標準時,會征求各方有識之士的高見,然而上海人自己的理解、感情和經驗應該始終起主導作用。試想!一個不懂得上海話,甚至連長三角的吳語都不懂的人,能真正理解上海文化,上海文化的標誌嗎? 
    早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國語尚未通行之時,上海人在這片土地上就已經創造過驚人的輝煌!就已經有過成功的經驗,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上海人不僅將上海這座城市建設成了中國乃至遠東的第一大都市,而且也創造了在中國獨樹一幟的海派文明。與此同時,上海話也從一個不起眼的上海灘的灘頭方言,迅猛發展成了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通用語言,這在國內的近代語言發展史上同樣是獨一無二的驚人奇跡。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的飛躍發展、所創造的奇跡更是有目共睹,世人皆知!此處就不再一一贅述。從近代到現代,一部上海的發展史不就是證實了這樣一個事實:上海話與上海文化、上海這座城市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比照舒乙先生所列的三點標準,上海話何嚐不是上海文化標誌的最佳選項!

我的看法: 方言說是文化就是文化, 有人想說不是文化隻是載體, 就不是文化, 本身"文化"的定義就可以分廣義或狹義, 還是不同時間不同定義, 不同地點不同定義, 文革時一定會加上階級鬥爭的標記, 你信不信, 倒好似作者有個看法頗有新意: 一個人,無論他來自何地?持有何種觀念?懷有何種目的?都可以對上海話上海人指手畫腳或說三道四,甚至破口謾罵。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煞有介事,可稱滬上一怪!
上海人招誰惹誰了? 怎麽全中國的人都想對"上海""上海人""上海話"說點"五"指點"六"?


說句大家心知肚明而不好說的話, 是否有嫉妒心? 您就看不到國人對四川對廣東對東北的人與話有這麽多言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