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良

人生如戲,笑口常開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袁和的遺願

(2010-02-15 14:25:13) 下一個

       好友黃升堉九三年病逝後,我將唯一保留下來的一封老黃的來信視為珍物,那上邊記錄了老黃和我的友誼,背麵還有他複印的一封已故原科學院研究生院化學所同學袁和在得知自己已罹患絕症後寄給他的一封信。

       我與袁和不熟,但 78 級研究生院的同學恐怕沒有不知道她的,人稱研究生院“ Number One ”。僅知道她是上海人,文革前的老高中生,沒上過大學,靠自學竟考上化學所分子膜專業的研究生。那時她的英文口語好像已很不錯,常見她與外教老師在對話。舞會上也總有她的身影。讓我們後來震驚的是她又成了全院 ( 可能也是全國 ) 文革後最先自費出國留學的人之一。據老黃告我,袁和到美國後學習並不順利,癌症繼續惡化,在友人乃至所在學校師生的捐助下才得以手術治療。可是,八二年春又發現癌細胞轉移了。那時我還在國內,說實話,看到老黃信背麵袁和的信時,幾乎不相信是她寫的,因為在我的印象裏,沒覺著她是個對政治很關切的人。出來後民族和家國感思日多,才逐漸理解了袁和當時的感受。

      她離世已近三十年了,僅能領風氣之先,率先自費出國一件事,袁和就堪稱豪傑了。相信看過下麵這封信後,人們會更加懷念她。因袁信中所提到的人都已是公眾人物,加上文明的今天,我想現在發表這封信也應不會給他們帶來危害。

 

老黃:
當四月的暴風雪襲擊 New England 地區的時候,我到醫院去複查,醫生告訴我,已經轉移了。一切都向暴風雪一樣來得這樣突然,不過我並不悲哀,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她的長短,而在於她是怎樣被度過的。我奮鬥過、愛過,從來沒有虛度過任何可以努力的時光。

我唯一的願望是希望我們古老的中華民族有一天能夠重新煥發青春活力,能夠真正強大起來。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特別是我們這些海外留學生。老黃,我一向崇敬你的耿直;你的遭遇以及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遭遇已經使我們不得不挺身而出去改變這種封建的結構了。為此我想將你介紹給溫元凱和陳平等人。海外留學生假如回國後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單位是會輕而易舉地被頑固保守的勢力吞沒的,他們設想開辟新的領域,團結一切有誌之士——我們應該對中國的未來貢獻我們的一生。假如連我們都不敢有所作為,中國隻能在沉默中死亡。老黃,我是相信你的組織與活動才能的。陳平是 [ 小農經濟 ] 的作者。中國需要像你們這樣的人,希望能聯絡更多有誌有才的人。介紹你讀一讀當代雜誌上“一九八 X 年北京狂想曲”( 1980 年 10 、 11 、 12 , 1981 年 1 連載,作者 XX – 原信字跡不清)。

可惜我不能做更多的工作了,但是我仍然堅定地相信,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天會像雄獅一樣覺醒過來,真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留下我的照片做個紀念吧。

小袁

April 20, 1982

      本文在[華夏快遞]2010.2。21登出後,引發了一些網友的議論,誘我也再說幾句。九年前看到郭冠英在張學良傳記電視片播放後發表的采訪追記[世紀行過](傳記文學七十七卷),其中有幾句老年張學良的話,讓人掩卷長思、銜淚:“年輕人,不要自私,知道外患才知道你的國家。你能存在還是因為自己的國家,你看亡國奴沒有了國家多可憐。你看看人家強國人多厲害,要國家強,你要占這個便宜,你自己要盡力量”。張當年統帥大軍不抵抗就撤出東北,心結到死不能解脫,所以才有這樣的話。不論如何,不可因人廢言。袁和如果活到今天是什麽樣,誰也不知道;也不難看出,她當年寫的那封信,多有時代的烙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靈魂進一步淨化,是因為有良心。一些人(包括我自己)在研究生院時對她的主要印象就是交際,敬佩我們這位同窗也不遜道德文章。人近看往往不如遠看,這也是人性。
2010。2。24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