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句聯

(2010-02-10 11:43:09) 下一個
集句聯
  
  就對聯的創作手法而言,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為自撰聯,另一種就是集句聯。

  集句聯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集”在這裏做“聚集”、“集合”解。它是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中分別選取兩個有關聯的句子。按照對聯中的聲律、對仗、平仄等要求組成聯句。既保留原文的詞句,又要語言渾成,另出新意,給人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集聯還可使人自然地聯想到所集的原作,無形中給人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藝術空間,這對陶冶情操,交流心靈,大有裨益。

  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異代作者的詩文。也有對集句範圍加以限製的。如必須是唐詩之間相對,賦文之間相對之類。不管集句的範圍如何,當以集成的作品工巧為重,切不可讓集句的規定束縛了手腳而影響作品的成色。

  集句聯的起源大約同摘句詩互為先後。何文煥在其《曆代詩話考》中說:“荊公(王安石)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於本詩”。王安石可為集聯之集大成者,然而集聯並非自王安石始,據《蓼花洲閑錄》所載,早在宋朝初年就已有集句聯的出現。

  集句聯的範圍很廣,可以集詩、集詞、集駢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經典,甚至連成語、白話、俗語,也可集。但比較普遍的是詩詞集聯,如清代瑞方集李商隱、蘇東坡詩詞題鎮江焦山夕陽樓聯:
  夕陽無限好
  高處不勝寒

  南京莫愁湖聯則是集韓愈、李白詩句而成聯: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維詩句題於武則天廟:
  六宮粉黛無顏色
  萬國衣冠拜冕旒

  以上聯句原來都是著名的詩句,文人們集詩句以成聯,不但不會失去它詩的靈感,還能在所集之聯中產生新的意境。有人幹脆把詩中的對偶句原封不動地拿來,作為對聯處理,這種聯叫摘句聯,如: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燭成灰淚始幹

  便是摘自李商隱《無題》詩中的對偶句,而集聯和摘句則是連接詩歌和對聯的一座橋梁。

  我們說對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主要在於:一是它有比詩歌還要精練的語言,而且用字靈活自如,不受字數的限製,隨意性強。這是它自身體裁的特點,詩歌則顯得拘謹、死板了一些。

  集句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並非遊戲文字之類。作者非有一定文學底韻不能駕馭。否則宏篇在手,亦難成佳對。在集句對中,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念,經過自己的選擇、思考,才能從浩瀚的文山詩海中擷取兩個毫不相關的句子相配以成佳對。從某種意義上講,做好一副集句聯要比自撰聯難得多,可謂得之不易。正因為集句得之不易,曆史上許多文人都在這顯其才華的天地裏,不懈地追索。其難度不亞於深山探寶、蒼海尋珠。

  北宋初年大詞人晏殊,得一上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無一配對,苦思一年,仍未成對,還是王琪提出:何不對以“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大喜,如獲至寶,後他將其寫進自己的一首《浣溪沙》之中。集句成聯殊非易事。大文學家王安石也曾有過難成對句的尷尬。周紫芝在《竹坡詩話》裏記載:王荊公做集句,得“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欲以全句作對,久而未得,一日問蔡天啟……天啟應聲曰:何不對“梨園弟子白發新”,公大喜。

  從以上兩例可知,做一集句聯非容易事。當然也有不少集聯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隻要作者平時刻意留心,傾心專注,就一定會集成佳對。有些人作集句可信手拈來,“得來全不費工夫”,其實是作者文思敏捷,長期苦心積貯的結果。它確是“成時容易卻艱辛”,一個平時不刻苦用心,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將唐詩宋詞讀遍,也不會達到集句成聯的水平。要想做好集聯,必須平時多讀多寫,博學廣記。

  下麵我們按所集不同體裁分類敘述:
  集詩句
  集詩句是集句聯中最為普通的,請看用毛澤東詞和周恩來詩句集成的聯:
  不到長城非好漢
  難酬蹈海亦英雄

  不管是從音律上,還是從對仗上,都對得十分貼切、自然。而且感情貫通,渾成一體,隻是“長”對“蹈”略顯不工,然不失為奇絕之作。

  請看王安石集謝貞、王籍詩句聯:
  風定花猶落
  鳥鳴山更幽

  此聯不僅對仗工整,白璧無瑕,而且語言風格相近,用詞婉麗、清新,讀之有身臨其境之感。

  以上兩聯為集不同作者詩句而成聯,亦有集一人作品者,比如魯迅先生集屈原《離騷》句聯:
  望崦嵫而勿迫
  恐鵜鴂之先鳴

  “崦嵫”,指崦嵫山,神話中日落的地方,“鵜鴂”是一種鳥,一說是鬆鶴,一說為伯勞。其鳥叫時,天氣將轉冷。上聯意思是說。太陽不要離崦嵫山太近,下聯意思是說,恐怕“鵜鴂”過早地啼叫。兩句都道出對時間的珍惜,意在激勵人們珍惜時間,莫荒廢了大好的青春時光。

  集詞句
  如梁啟超贈胡適聯,便是集的宋詞聯:
  蝴蝶兒,晚春時,又是一般閑暇
  梧桐樹,三更雨,不知多少秋聲

  周策縱也是集詞的高手,他集過這樣一副集聯:
  別來風月為誰留?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歸無尋處,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下聯是杭州西湖之濱樓外樓酒家的一副對聯:
  看檻曲縈紅,簷牙飛翠
  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

  上句出自南宋詞人薑白石的《翠樓吟》,下聯出自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它將西湖的絢麗風景融人聯中,令人神往。

  集史書句
  集文史句,包括賦、文、駢文、經典,由於文集多不用韻,故此比詩詞難了些。如下聯:
  床頭見數帙書,便以學問相許——《宋·王徽傳》
  宅邊有五柳樹,嚐著文章自娛——《南宋·陶潛傳》

  下聯是集《史記》、《說苑》中文字聯:
  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說苑·貴德》

  上聯的原意為脫下他自己的衣服給我穿,讓出他自己的食物給我吃。下聯原意為春天的風吹拂我們,夏天的雨滋潤我們的身體。此聯屬對精巧,聯句結構相同,聯內各分句均有二疊字,疊字前一字均為名詞,後一字均為動詞,兩短句又為句中對,末尾又是同一字,內容貫通,思路貼切,乃集句聯中之上品。

  集文句
  集文句指集古典文學古籍中句,如集四書句: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聯為集聯中之佳品,其出、對句各以三個結構相似的短句,形成句中對,上下聯相對也十分工整,合乎章法,如天造地設,渾然天成,品賞之餘,令人大得禆益。

  下聯是《文心雕龍》集句:
  平理若衡照辭如鏡
  動墨橫錦搖筆散珠

  聯句文辭華麗,內容關聯,然上下句第二字,平仄欠工,第三字詞性失對,第七字也然,但辭不害義,仍不失為一副好聯。

  集碑文句
  有人集石鼓文以成聯:
  花放水流,自有旨趣
  禽嗚鳥樂,各具天成
  再如集《漢樊敏碑》聯:
  古人所重在大節
  君子於學無常師

  集佛經句
  弘一大師李叔同學問精深,對佛門經典頗有研究,他曾著《華嚴集聯三百》,可見其造詣之深。如:
  天意憐幽草
  人間愛晚晴

  此聯可謂作者的得意之作。聯中字句,所對無偏,巧奪天工,又意境深美,佛性自見。

  下聯也是李叔同所作: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隨於義義隨文

  聯中雖個別詞的詞性不工,然其行文,結構較為嚴謹。做到如此也實屬不易,可屬寬對範疇。
  成語對
  今人胡遂先生曾集過這樣一副對聯:
  守株待兔
  緣木求魚

  上聯語出《韓非子·王蠹》一書,下聯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書。“守株待兔”化為成語,意思是比喻那些狹隘死板,不勞而獲,異想天開的人。“緣木求魚”化為成語,意思是用來比喻辦事方式有誤,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意思。兩句成語內容非常接近,均屬貶義,集成一聯,貼切自然,而且對仗亦十分工整,可謂上篇。

  郭沫若先生曾集一成語聯題於北京琉璃廠文化街:
  眾誌成城,眾擎易舉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此聯不但為當句對,上下對仗亦工,聯首字在小句中重複,給對聯造成一種工巧的效果,值得玩味。

  名句對
  摘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以成對,也屬集聯之一種。筆者曾集過這樣的兩副對聯:
  性格決定命運——喬冠華
  距離就是權威——戴高樂
  藝術是文化的標記——貝弗莉·西爾斯
  詩歌是心靈的火花——列夫·托爾斯泰

  除此之外,集句聯中還有俗語對、白話對、隱語對等等,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做集句聯,還要理清一個概念,就是要區別集句和摘句的不同之處 ,集句是擷取前人一人的或兩人的詩詞文章中互不相關的詞句集成一副新的對聯,摘句則是將某一作品的同一首詩詞或文章的對偶句拿來,以成對聯。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的對句: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唐人許渾的詩對句:
  浮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多書中將摘句混同於集句聯,這是一種誤解,應當糾正。總之,集句聯是一種錘字煉句的好方法。可以說,它是對聯的最高形式。駕馭好集句聯,不但要有較深的文學功底,還要平時多讀古典作品,刻苦探索,舉一反三,不厭其煩,才能創造出得意之作。

  集聯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不管集一人之句,還是集兩人甚至多人句,必須含意深刻,思想貫通,對仗合理,渾然天成。如果內容上缺乏有機的聯係,即使上下聯對仗工整也不能叫對聯,而隻能叫句,如:
  袁安臥雪
  仁傑望雲

  兩句都有典故出處,從詞意、聲調看對得較為工整,但內容卻不相關,沒有任何內在聯係,不能表達一個中心思想,韻味索然,隻對而不聯。
  第二,同一作品中的現成對句不能算集句,隻能為摘句。
  第三,不能修飾和改動原句中的字,否則,不能稱為集句,而隻能稱為仿改聯。
  第四,上下聯文字和意義忌重複,即使部分合掌,也是不允許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