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閑話母親節--BY 黃楊

(2006-05-09 20:13:38) 下一個


在美國,每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是母親節,這是一個人人都過的充滿人間溫情的彌漫著康乃馨清香的節日。

早在母親節到來之前,各個商店老早就把慶祝母親節的商品擺上了櫃台,決不會讓你忘記母親節的到來。母親節這天,各個餐館都會爆滿,家裏人不會讓母親像往常一樣燒飯做菜。不在身邊的子女們也會在這一天給自己的母親寄賀卡或打電話問候,讓母親開心。這時候,美國人都透著特別孝順。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母親的養育,母親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偉大貢獻怎麽說都不過分。

但是,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東西方社會都盛行男權主義,除了極個別的母親外(譬如聖母瑪麗亞),絕大多數的母親沒能得到社會應有的尊敬。英文的曆史一詞寫作History, 明明告訴你說這曆史就是男人的故事(His Story),沒有女人什麽事兒。中國的孔夫子,毛主席,一個是聖人,一個是偉大領袖,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都是娘生的,可是,人們對他們的娘就沒有給與特別的關注,盡管她們的兒子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更不公平的是,當娘的還經常代兒子受過。毛主席和彭德懷元帥在廬山會議上產生意見分歧,就互相罵娘。為了避免胡編亂造的嫌疑,我還是把毛主席語錄抄錄一段為好。毛主席在八屆十中全會(1962年9月24日)上講,“一九五九年第一次廬山會議本來是搞工作的,後來出了彭德懷,說你操了我四十天娘,我操你二十天不行?這一操,就被攪亂了,工作受到影響”(《毛澤東思想萬歲》一九六九年八月版,第435頁)。您說,他們的娘招誰惹誰了?

母親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主要是由於婦女社會地位低下造成的。人類自進入漁獵社會起,婦女的社會地位就開始往下滑,而且,隨著文明的發展而每況愈下。

孔夫子有句名言,“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中國的聖人對婦女就這態度,婦女的命運當然可想而知了。漢武帝時,政府實行“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的“三從四德”像根繩兒似的把婦女捆了起來,一下子就捆了兩千多年。用封建禮教捆綁婦女還不夠,後來索性用裹腳布。直到共產黨來了,才給婦女鬆了綁。尤其是毛主席對女同誌特別好,金口玉言,說了句“婦女能頂半邊天”,這才把婦女的社會地位真正提起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的時候,北京的大老爺們兒,每月領了工資後,麻利兒地把錢如數交給老婆,還美其名曰“上繳組織”。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婦女的社會地位又麵臨新的挑戰。

曆史上,西方婦女的命運比中國婦女更悲慘。從伊甸園說起,蛇和夏娃引誘亞當偷食禁果,女人就比男人罪加一等。在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休斯給男人送火,惹惱了眾神之神宙斯,於是,為了報複,他送給這幫男人一個女人――就是潘多拉。她犯了一個和夏娃一樣的錯誤,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打開了裝滿罪惡的盒子,把罪惡帶到人間。得,這下兒人世間一切麻煩都找到根兒了,“都是女人惹的禍”。

西方人從根兒上就認定了“女人是禍水”。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女人再怎麽為社會作貢獻也不能贖其罪,更甭提給予她們和男人一樣的平等地位了。

在古代猶太社會,女人被視為不潔之物,摩西法典規定,女人月經期間不得參加宗教儀式。猶太人還認為,上帝與亞伯拉罕以及上帝與猶太人所定契約的最主要標誌就是割包皮,這下又把女人排除在外了。因此,在這種宗教文化中,女人自動被降為二等公民。更有甚者,他們還把女人當作私有財產,準確地說,女人是可以被男人買來賣去的物件兒。在當今的基督教婚禮中,我們還能看到這種風俗的遺跡。新娘出嫁,婚禮上老爹(不是老娘)挽著新娘子的胳膊走到牧師跟前把她交給新郎,為什麽呢?這表示新娘子作為私有財產由一個男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男人手中,婚禮就是這種財產所有權(property ownership)的移交儀式。所以,結了婚的女人要把父姓改為夫姓。

耶穌傳教的時候,有十二門徒,都是男的。但是,他並不排斥女性,有許多婦女追隨他。耶穌被處死後,是他的女信徒到墓地為他收屍,並且最先見證耶穌複活,從而把耶穌複活的消息傳出來,重振了基督徒的士氣。從這點上看,婦女對基督教的傳播居功厥偉,而耶穌選個女同胞來首先見證他的複活,也說明他對婦女沒有偏見,而且有更多的好感。要不然,幹嘛不挑個男同胞來見證他的複活呢?

耶穌上天後,保羅獨挑大梁,承擔起繼續傳播基督教的重擔,並且建立了教會組織。從他給教會的信函中,我們可以發現保羅就不如耶穌那樣對女同胞友好。他時而強調教會中的男女應該平等,時而又將婦女視為二等公民。

保羅死後,男女平等的觀念就逐漸退出曆史舞台,到公元二,三世紀,男權主義在基督教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曆史學家對於這一現象的解釋是,基督教會的男同胞們為了使基督教能夠為羅馬帝國所接受,不得不自我調整,以適應男權至上的羅馬社會。這就是所謂的“人在羅馬,入鄉隨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其實,基督教本身就是一個男權至上的宗教,即使以後美國出個女總統,梵蒂岡也不會出現女教皇。在以基督教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文化中,母親的社會地位自然就要比在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文化中為低。儒家倫理強調一個“孝”字,因而在中國傳統社會才有“孟母三遷”,“嶽母刺字”,“李逵救母”等故事的流傳。你官再大,也得孝敬父母,母親雖然排在父親之後,畢竟還是受到一定的尊敬。而在基督教文化中,無論誰誰,都是上帝的孩子,所以,母親的地位就不可能有在中國文化中那麽重要。您瞧,西方人受驚時都喊上帝“Oh, my God!”,中國人呢,一準兒叫媽。

由於曆史和文化的原因,母親在傳統西方社會中沒有受到應有的尊敬。雖說古希臘人和羅馬人有女神崇拜的傳統,但在現實社會中,他們並沒有專門的節日獻給自己的親娘。到17世紀,英國人才想起應該表達一下對辛勞的母親們的敬意,就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設為母親節。可是,這個節日很快就被教會所利用,轉變為對母親教會的崇敬和對神的感謝。因此,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實際上起源於美國,隻有不到一百年的曆史。

最早倡議設立母親節的是以創作“共和國戰歌”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而聞名的女作家朱莉亞‧瓦德‧霍(Julia Ward Howe)。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許多母親經曆了失去親人及愛子的痛苦。為了避免戰爭的恐怖,朱莉亞於1872年呼籲設立一個母親節以提倡和平,並且每年在波斯頓組織慶祝母親節的集會。盡管她的倡議沒有得到廣泛響應,但是,設立母親節的事還是後繼有人。

不久,一個住在西佛吉尼亞格拉夫頓的名叫安.賈維斯(Ann Marie Reeves Jarvis)的美國人,在自己的家鄉組建了一個叫作“母親友誼日”(Mother’s Friendship Days)的小團體,以安撫那些在南北戰爭中失去孩子的母親,並使為南北雙方作戰的家庭團結起來。這有點兒像丁子霖老師搞的“天安門母親”的活動。安.賈維斯的丈夫於1902年去世,她就帶著兩個女兒移居費城,和經商的兒子克勞德住在一起,依然為設立母親節奔走呼號,並獲得美國東部地區很多人的支持。但不幸的是,計劃尚未實現,這位母親節的母親(Mother of Mother’s Day)於1905年的5月9日(當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在費城逝世。

安.賈維斯去世後,她的女兒安娜(Anna Jarvis)繼承母親的遺誌,把對母親的敬意落實到設立母親節的具體行動上。

1907年,她致信老家格拉夫頓教堂的牧師,請他為自己逝世兩周年的母親在教堂(Andrews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舉辦一個特別的追思禮拜。安娜訂購了五百朵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白色康乃馨,分發給所有參加禮拜活動的母親們。安娜的孝心感動了所有的人,於是,第二年,該教堂便正式宣布,安.賈維斯逝世的三周年忌日為母親節。這一年的母親節,安娜並沒有出席格拉夫頓教堂舉辦的慶祝母親節活動,因為她正在費城組建一個母親節團體。但是,在此後的幾年裏,安娜給這所教堂送去了上萬支康乃馨。

安娜組建的母親節團體有一個明確目標,即大力宣傳母親節,力爭將母親節設立為全國性的法定節日。有了推動母親節團體的支持,安娜發起了大規模的寫信活動。她將宣傳設立母親節的信函寄給全國各地的教會牧師,報刊編輯,大公司的CEO,以及黨和國家領導人, 懇求他們加入推動母親節的活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安娜的努力很快見效。1910年,西佛吉尼亞州州長率先發表母親節宣言,要求所有西佛吉尼亞人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佩帶白色的康乃馨上教堂。奧克拉荷馬州及華盛頓州,也在那一年開始慶祝母親節。第二年,美國的許多州都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自此,母親節慶祝活動就像雨後春筍般地在全美遍地開花了。

1914年5月8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決議,將每年的五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第二天,安娜被邀請到白宮,親自參加了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簽署決議的儀式。為了感謝安娜推動母親節所作的努力,威爾遜總統還將簽署該決議的筆贈送給安娜。

美國設立了母親節,許多國家都跟著慶祝這個節日。丹麥、芬蘭、意大利、土耳其、澳大利亞和比利時等國,都在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慶祝母親節。現在世界上有四十多個國家設立了母親節,可惜的是,中國還沒有設立。我不主張盲目照搬西方的東西,但是,在設立母親節這一點上,美國人比咱們講孝道的國人還是先進了一步。

平心而論,重視家庭的中國人更應該對母親的功勞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設立個母親節,讓咱媽高興高興,我想胡總書記和政治局的同誌們都不會反對吧。你們忙,沒準兒想不起這事兒,咱就在此提個醒兒。以前總說,“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現在毛主席已經逝世了,最親的人還是爹娘。執政的時候多講點兒人情味兒就能多得到些民眾的支持。瞧人家國民黨主席連戰,跑到大陸來那麽忙,還抽空到北大一院去瞻仰他媽媽的宿舍,到西安去給他奶奶上墳。老百姓看這樣的政治人物就容易產生好感,要不然幹嘛管人家叫“連哥”呢。

其實,近年來中國也有人像安.賈維斯那樣致力於安慰和表彰母親的活動,丁子霖老師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希望丁子霖老師繼續努力,也希望國人都能搭把手兒,幫忙推動一下兒,更希望中國政府在這方麵和國際接一下兒軌。

寫到這兒,我也想到自己的母親,老太太這輩子忒不容易,真恨不能天天讓她過母親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比喻得多貼切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