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家級電磁實驗室:大批新型裝備很脆弱 建議強化 (圖)

(2010-04-02 21:16:39) 下一個

解放軍報

實驗檢測(圖1)

■未來信息化戰爭,戰場電磁環境將極為複雜。如果不能正確采取應對措施,勢必導致戰場感知迷茫、指揮協同紊亂、用頻裝備效能下降,從而影響作戰進程甚至戰爭成敗

■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對待複雜電磁環境,既不能等閑視之,也不能盲目躲避,隻有準確把握其本質特征,科學分析其對信息作戰的影響,才能搶占未來戰爭的製高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當信息化浪潮撲麵而來,複雜電磁環境仿佛一夜之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這看不見、摸不著的複雜電磁環境究竟是什麽樣子?它的運行規律是什麽?在戰場上如何有效利用和防護?3月中旬,記者走進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軍械工程學院強電磁場環境模擬與防護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模擬:為無形電磁信號製作“精確拷貝”

“其實,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複雜電磁環境之中,隻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實驗室負責人盧興華教授見記者半信半疑,打開一幅“某地域電磁信號密度圖”——淺綠、深綠、黃色、橙紅,標明電磁信號強弱分布,像層層梯田。銀河係、太陽係、大氣輻射和磁暴,閃電和雷暴形成的電場,地磁、金屬礦藏等大地表麵的電磁場,民用、軍用無線電設備釋放的大量電磁信號,形成一片遮天蓋地的“電磁叢林”。

盧興華說,在未來信息化戰場,由於交戰雙方電子信息裝備數量龐大、運用複雜、種類繁多,戰場空間的電磁信號密集跌宕、縱橫交錯、變幻莫測,其複雜程度更是難以想象。

走進電磁環境模擬室,各種奇形怪狀、大小各異的模擬裝置,讓記者眼花繚亂:這些裝置大都帶有一個箱體,從而構成一個密閉的電磁空間,小的可以放置電腦或裝備零部件,大的可以容納幾個人,最大的居然能開進一輛軍用汽車,適合對一些大型裝備進行整體實驗。

“構建複雜電磁環境,必須精確模擬這些無形電磁信號。”正在實驗室工作的潘曉東博士介紹說,這些裝置能全麵模擬高壓靜電、雷電、核電磁脈衝、超寬帶電磁脈衝、連續波等強電磁環境,在實驗室內構建成各種模擬的電磁環境。

記者走進“雷電與核電磁脈衝場模擬係統”的腔體,這是一個三角錐形狀的“小屋子”。腔體外殼全是金屬,確保電磁信號能完全屏蔽在內。

這隻是整個實驗室的冰山一角。“電波混響室”、“靜電模擬實驗係統”、“吉赫茲橫電磁波傳輸室”……林林總總的電磁信號模擬裝置,能夠精確模擬自然界產生或人工發射的各種電磁信號。建在郊外的“野外電磁環境試驗場”,還能將各種電磁信號“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個高強度、高仿真的複雜電磁環境。


電磁迷盲(來源:中國軍網)

實驗室練劍,演兵場顯威。2008年9月,南京軍區舉行複雜電磁環境下裝備保障演練。實驗室譚誌良教授攜帶多種模擬裝置走進演習場,測試各種跳動電磁波,讓部隊官兵目睹了複雜電磁環境“真麵目”,有效地提高了官兵錘煉複雜電磁環境下的抗幹擾能力。

兼容:讓電磁互擾裝備“和諧共處”

電磁信號之間也會“打架”?實驗室王慶國教授的回答是肯定的。

用更規範的術語,這叫電磁兼容性,指設備或係統在共同的電磁環境中能夠和諧工作而不影響各自功能的共存狀態。電磁兼容性不好,就會出現電磁信號“打架”的現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自擾或互擾。

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王慶國舉例解釋說,現代戰場從預警偵察、指揮控製到火力打擊,都越來越依靠大量電子信息裝備,美軍1個師就有2300多部電台。在戰場相對有限的電磁空間裏,同時出現如此眾多的電磁信號,稍有不慎就可能產生嚴重自擾互擾現象。

現代戰爭史上,就有因裝備電磁兼容性差導致的悲劇。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主權爆發戰爭,英國耗巨資建成的最先進軍艦——“謝菲爾德號”驅逐艦,被阿根廷導彈擊中。悲劇的導火索,竟是由於該艦電磁兼容性差造成的。

在實驗室,記者目睹了一場野戰衛生裝備在戰時複雜電磁環境下電磁兼容性測試。利用連續波電磁環境模擬係統等多個模擬裝置,王慶國先後對B超機、光電心電圖儀、生命體征監護儀等多種衛生裝備進行電磁兼容性試驗,測試其在戰時複雜電磁環境下,相互之間能否“和平共處”,並與周邊的雷達、通信及武器裝備的電磁信號不發生衝突,提高抗電磁幹擾能力。

如今,該實驗室開展的裝備電磁兼容性測試項目越來越多,許多裝備定型列裝部隊前,廠家都主動申請測試。一些裝備甚至在設計之初,就請實驗室做相關的電磁兼容性可行性論證。


裝備測試(來源:中國軍網)

阻擊:與“靜電殺手”的無聲對抗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冬春幹燥季節,脫衣服或用手觸摸金屬物體時,會產生輕微的電擊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時的人體已經帶上了幾千伏甚至上萬伏的靜電電壓。這種靜電,也是複雜電磁環境的構成要素之一。

上世紀60年代,國外就曾發生過因靜電放電幹擾衛星電子係統,導致發射失敗的例子。至於靜電引發炮彈自動點火爆炸的事故,更不鮮見。實驗室專門建立了靜電模擬與測試室,研究靜電測試與防護技術。實驗室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尚合教授,與靜電的無聲對抗,更是持續了近30年。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點火升空,宇航員翟誌剛穿著中國自己研製的艙外航天服,進行中國曆史上航天員的第一次太空漫步。鮮為人知的是,這次太空漫步的成功,也凝聚著該實驗室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智慧。

艙外航天服是一套機電一體化的綜合生命保障係統,含有大電流電機等10多種電器裝置,由於航天服內部為純氧環境,哪怕因靜電產生一個小火星,毫秒之內就會引發劇烈燃燒,危及航天員生命安全。事實上,美國和前蘇聯航天史上就曾發生過純氧環境火災事故。

受總部有關部門委托,實驗室承擔了“艙外航天服純氧環境靜電與電磁安全性評價研究”項目。他們對航天服全部10多種材料分別測試了靜電起電電位、靜電帶電能量、最小靜電點火能等數據,並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個別材料提出了改進意見。去年,該項研究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對航天服進行靜電安全測試(來源:中國軍網)

防護:給裝備穿上抗幹擾“金鍾罩”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裏麵,我黨情報人員從上海發報,隻需15瓦的強度,電波就能發到延安。要是在今天,這種強度的電波,如果在頻點上受到幹擾就會被淹沒了。怎麽辦呢?隻好加大功率。”實驗室譚誌良教授用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告訴記者:隨著強電磁信號越來越多,信息化戰場上電磁幹擾越來越強,對裝備的抗幹擾要求也“水漲船高”。

對裝備抗幹擾能力的測試,有時候近乎於吹毛求疵。一次,某新型通訊檢測車到實驗室做抗幹擾能力測試,廠家在研製過程中下了不少工夫,對測試信心十足。沒想到,實驗室開出的測試報告是:不合格。問題出在一個細節上:車上裝配的某型筆記本鍵盤的電磁屏蔽性能不合格,引發整機在幹擾狀態下無法正常工作。

近兩年,一大批新型國產車輛裝備陸續列裝部隊。實驗室和天津軍事交通學院汽車工程係合作,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車輛裝備性能變化、損傷規律與對策研究。研究結果出人意料:在戰時的複雜電磁環境下,一些車輛裝備的電子控製單元因抗幹擾能力弱,出現打不著火、雨刮器失靈等多種故障。他們據此建議,在關鍵部位加裝電磁屏蔽、過濾裝置,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幾年來,實驗室先後對多型武器裝備提出了改進建議,助其穿上抗幹擾“金鍾罩”。軍械工程學院靜電與電磁防護研究所政委張彥生告訴記者,去年,實驗室的“裝備電磁脈衝模擬與防護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EMP武器攻擊電腦等電器設備的原理圖。



包括中國在內,各國對電磁脈衝武器防護的研究早已開展多年,新研製的軍用電子設備、計算機、通訊係統等都加強了對EMP武器的防護能力,但很多其他新型裝備仍不能避免存在電磁漏洞。(中國軍網)




攜帶新型電子戰吊艙的“飛豹”電子戰機,可釋放強大電磁風暴。(資料圖)




電磁脈衝破壞最初作為核爆炸的附加效應,在冷戰初期就受到重視。目前,電磁脈衝攻擊已實現常規武器化,美軍已開始正式裝備此類武器。(資料圖)




美軍的電磁脈衝炸彈(資料圖)





非核EMP炸彈工作原理示意圖





電磁脈衝炸彈作用示意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