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台軍售是大坑:中國打破均勢即可解決台灣問題 zt

(2010-02-28 17:50:09) 下一個

美台軍售無疑總是讓中國人很鬱悶,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至少目前來看,中國的反擊手段仍然是有限的,難以左右美國對台軍售的決定。因此,美國反複利用美台軍售一次次挑動中國人敏感的神經,從而達到調動中國的目的。

美國的對台軍售是個大坑。坑害的對象無疑是中國。這個大坑是特定曆史環境下中美實力對比所造就的。絕對優勢的實力加上良好的戰略運作,美國不僅僅針對中國挖了一個坑。更讓中國難受的是,這個坑中國還躲不了。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中國也麵臨著同樣的尷尬。在中國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無視美國對台軍售的存在。

曆史債,中國不能不還。甚至可以說,在現有政策前提下,還掉曆史債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必然步驟。更多地剝離美國因素,會讓中國在台灣問題上變得遊刃有餘。

有對台軍售的手段,美國很容易調動中國。甚至於,由於牽涉到國家的原則立場和重大核心利益,美國連中國的反應也可以比較輕鬆地推斷。恰恰是這樣一種陽謀的思路,中國也難以超脫。這個坑,確實繞不過去。

不過,比之若幹年前,這個坑已經沒有那麽大了。曾幾何時,中國的反擊手段僅僅停留於口頭層麵。現在,中國已經可以去製裁對台軍售的美國企業,中國已經可以似有針對地公開反導試驗。這個現狀的背後,中國填進去的是實力。正是有了更多的實力可以調動了,中國才能在戰略層麵進行一些反擊。

還有一些不明顯卻很有意義的事情也在同時發生著。隨著中國經濟、軍事力量的井噴,美國在對台軍售尺度的操控上已經不具備以前那麽大的自由度和裕度。當美國不得不拿出愛國者-3的時候,他在對台軍售的技術層麵還有多大的空間呢?畢竟,愛國者-3對於美國也是一線主戰裝備,真正形成戰鬥力僅僅幾年時間。即便是在如此情況下,愛國者-3的到來也沒有再對台海局勢帶來什麽大震動。軍售帶來的影響小了,美國可選擇的武器也少了。中國手上已經擁有了很多先進武器。不再是美國拿點過時貨就能輕鬆壓製的時代了。

中國的追趕還在繼續,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層麵。經濟規模的差異決定了台灣無法在數量上與大陸抗衡。質量幾乎成了維持所謂戰力平衡的唯一途徑,哪怕這種戰力平衡僅僅存在於台灣自身的心理層麵上。

包括美國賣台灣常規潛艇卻一直不能真正到位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矛盾已經出現。現在台灣想要一定程度上抗衡大陸的軍事體係,就需要一些特定的先進武器。在核潛艇無法出口的情況下,常規潛艇美國自己又沒有。當年,美國怕也是硬著頭皮答應的,算是給台灣一個望梅止渴的念想。現在真要解決起來,無比棘手。未來,類似的問題會越來越多,最終把美台軍售逼進一個死胡同。

美國在國際政治領域的對手不僅僅是中國。從一盤大棋的角度來說,美國是以確保全球優勢為目的。確保和擴大對中國的優勢僅僅是一個階段性和局部性的目標。這也就是說,當確保全球優勢與確保對華優勢這兩者之間發生衝突,那麽前者才是美國的選擇。

如果美國繼續提升對台軍售的質量,將不可避免地日益趨近於美國的最先進技術。退一萬步來說,即便美國願意向台灣出口最先進武器,也不意味著美國就輕鬆了。台灣獲得最先進武器之後又必然有美國的其它盟友也會提出類似的超前需求。那麽,美國對外軍售的體係就會受到極大的衝擊。隨之而來的先進技術擴散將削弱美國軍事係統的領先優勢和有效性。顯然,這不是美國所願意看到的結果。

巨大的顧慮讓美國隻能幾近被動地等待中國把這個大坑填上。當然,中國填上這個大坑的過程,也並非什麽高深的戰略,而是實實在在的國力和軍力的增長。別看僅僅是一個對台軍售問題,照樣以點及麵,反映了兩個大國在台灣問題上角力的走向。軍售是美國維持台海某種現狀的手段,具體來說就是美國所需要的均勢。

反過來看,這樣一個趨勢對於台獨份子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政治是目的,軍事是手段。這一邏輯在台灣問題上也是有效的。台灣問題對於中國崛起的阻礙是政治意義大於經濟和軍事的意義。可是,支撐台灣問題政治意義的基礎要素還是軍事意義。隨著中國國防力量在質量上的飛躍,遠程打擊能力早已經超越了台灣島的範疇。台灣軍事能力的進一步削弱使得第一島鏈的軍事意義下降,從而帶來政治意義的流失。一個失去抵抗能力的台灣島又怎麽可能再繼續以其地理位置實現所謂的島鏈封鎖。那麽,離美國放棄台灣還有多久呢?

通俗來說,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力量對比,也許在5:1或者10:1甚至20:1的時候,台灣都還能發揮不小的作用。可是,如果變成了50:1甚至100:1,那麽解除武裝對於大陸來說是彈指間的事情,看的僅僅是主觀意圖。那個時候,美國還能為台灣付出多少呢?這是一種心理轉變的過程。無法用數據顯示,卻能夠模糊的感覺到。正如中國原則上為了台灣作為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會賭上一切。那並非台灣島本身的意義有那麽大,更多是背後給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所帶來的影響。正因為考慮到通盤的利益,中國才忍耐著,繼續填坑,削弱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然後,或者打或者談,總之經過一定的利益交換和妥協,台灣還是會拿回來的。

純從實力的角度來說,中國就是現在要實現國家統一也不是辦不到。隻不過,其後的代價確實有點太大了。美國是不會願意為台灣與中國打上一場的。這一點,不出意外的情況下不會動搖。問題存在於現有實力對比下中國挑戰美國對於美國全球體係的衝擊太大。美國必然從其他層麵發動瘋狂的報複來展示自身對於挑戰者的態度。揣測美國會這麽做,也是基於當前中美實力對比。畢竟,當今世界有著類似和接近於中國實力的國家和國家集團還不少。而台灣問題,在現有美國利益體係下又還沒有到雞肋的層麵。

填坑的過程,就是一個改變均勢的過程。用自身的實力來不斷改變三方的力量對比,最終之目的就是依靠天然的空間距離短讓美國騎虎難下,無法繼續投入。中國填坑的動作會讓均勢發展到美國無力投入的層麵。那個時候,均勢就會徹底被打破。也就到了改變現狀的時候。中國,要填上的,其實就是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實力裕度。

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坑被徹底地填上,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條件將基本具備。區域內的實力和心理優勢,加上更為核心的利益層麵。美國要麽和中國打一場互相削弱實力地位的消耗戰,勝利的獎勵也僅僅是象征性的,要麽達成妥協,認同台灣回到中國統一的軌跡上來。隻要中國能夠脫穎而出,而實力的侵蝕又讓台灣問題在美國方麵的利益地位下降,自然對美國所造成的衝擊會小得多。反過來看,美國方麵的反彈也會小得多。

與實力的不足的情況下消極的攻勢戰略相比,積極的守勢戰略顯然更為穩重。畢竟,時間上的等待是有目的性的,區域內的力量對比轉化是積極的。穩重確實是一條好路,雖說看似有些進取心不足,但終究還是為了國家的崛起和民族的複興。

常說做好本職工作就是為國家做貢獻,最為樸實卻不失為真理。解決台灣問題,謀略是手段,最基礎的仍然是硬實力。等得鬱悶,等得心焦,卻也等得有希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