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航母項目全麵提速各細節提前曝光

(2010-02-26 04:30:36) 下一個


據透露出來的內部消息,中國新建六萬噸航空母艦項目全麵鋪開,滬東江南造船廠已經能給看出部分的端倪。據估計,項目進度正在全麵加速,以目前中國造船廠的技術和軍方對航母積累的技術,此傳聞有很大可靠性。中國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的航母無一例外地采用前漂艏,方形艉,斜角平甲板,帶大外漂的高幹舷,右置島式艦橋,閉式機庫和舷側升降機。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一一分析。航母還需要一些特殊設備,如攔阻索(用於正常降落),攔阻網(用於緊急降落),助降係統等。

除基本艦型外,最重要的設計參數要數噸位。如前所述,最合中國國情的是中型航母,其噸位一般在四萬到六萬噸。一般要求航母搭載30-40架以上的戰鬥機(尼米茲級可載50架以上)。如中國選定J-10作為艦載機,則四萬噸左右足矣。若選定蘇-27(J-11),則需要六萬噸左右。具體機型選擇後文還要談到。

動力

常規起降固定翼飛機需要借助航母迎風高速前進,來提高真風速,同時降低起飛著艦時機艦相對速度。驅動這樣一個龐然大物長期高速航行需要很大功率(戴高樂 級為83,000馬力,庫茲涅佐夫級為200,000馬力,尼米茲級更是高達260,000馬力),一般船用柴油機和燃氣輪機都有點力不從心。目前,這類大小的航母無一例外地采用蒸汽輪機或核動力。核動力除可長時間高速航行而不需要補給燃料外,還不與航空燃料搶體積重量,不需要穿透艦體和甲板的煙囪,不會侵蝕艦上飛機和電子設備,紅外特征也小。但核動力裝置設計製造昂貴複雜,體積重量巨大,運行維護不易。再說,護航艦隊仍需要不時補給燃料。蒸汽輪機動力具有功率大,扭矩強勁,熱效率高和工作可靠的特點,其設計製造工藝也很成熟。其缺點是體積重量較大,需要煙囪,紅外特征大,除燃料外,還需攜帶淡水。戴高樂級采用與凱旋級核潛艇相同的反應堆,大大節約了設計開發費用。中國正在俄羅斯的紅寶石設計局幫助下,建造一級新的核潛艇。如新艇反應堆大小和功率合適,也不妨借用。但中國若以現用核潛艇反應堆效法,會有困難。尼米茲級和戴高樂級都隻有2個反應堆,當然前者的要大一些。

戴高樂級最高航速隻有27節,而一般要求航母最高航速應達30節以上。假定中國核推進技術與戴高樂級相當,即300兆瓦熱功率可產生83,000 馬力的推力,並假定中國航母將與夏級和漢級核潛艇共用90兆瓦核反應堆,則四萬噸級中國航母就需要3-4個反應堆來推動,六萬噸級更多,艦體布置上會有困難。研製全新核反應堆耗時費力,風險巨大。以蘇聯核動力技術之先進和蘇聯對軍備投資的不遺餘力,庫茲涅佐夫級舍核動力不用而取蒸汽輪機動力,風險恐怕是一個重要因素。以中國現有的鍋爐和汽輪機製造能力,大功率艦用蒸汽輪機在技術上風險較小。大連建成的15萬噸油輪用的就是蒸汽輪機動力。考慮到中國海軍不必遠涉重洋或全球部署,無限航程不太重要。據此,中國航母也以蒸汽輪機動力為宜。

彈射起飛和滑跳起飛

彈射器實際上是一個大蒸汽活塞,用來幫助飛機加速起飛離艦。蒸汽在瞬間釋放時,推動活塞及連動的滑塊,以3-4G將重達40噸的飛機在100米內由靜止加速到高達175節的速度。每部彈射器彈射間隔為半到一分鍾。但實際上,彈射一個攻擊波(4架F-14,10架F/A-18,4架A-6E,1架EA- 6B;1架E-2C先期升空)需25到32分鍾。彈射器使重型高性能飛機上艦成為可能,但彈射器既大又重(100噸),設計製造昂貴複雜(目前隻有美國一家),使用耗水量大(每彈射一次需耗淡水1.5-2噸),使用限製多(每日每部彈射器彈射平均不超過70-100次,4台折合每架飛機平均出動率1.2次/日),維修要求高(每彈射3000-3200次需海上停飛檢修或返港檢修),艦載機也必須極大地加強機體,從而增加重量。繼英國在無敵級上首次加裝艏跳板以幫助鷂式飛機重載短距起飛成功,許多國家紛紛效仿。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級安裝了12.5度的艏跳板,將滑跳起飛推廣到常規起降的蘇-27等。實際上,美國也在80年代初用F-14, F/A-18和S-3成功地進行了陸上試驗。

滑跳起飛無需特殊設備,對機體結構要求低,陸基飛機上艦容易,其出動率和彈射起飛相當,可連續出動而無彈射器使用次數的限製,起飛離艦時飛機始終保持控製(彈射起飛時初期實際上是無控的),但要求飛機具有高推重比和短距起飛能力,起飛可能不能重載,高溫環境下發動機推力下降,必須用噴水加力才能起飛。蘇聯海軍長期未能為庫茲涅佐夫級配套裝備固定翼預警機,可能與此有關。

考慮到中國不可能從美國獲得彈射器,從別國購買(如法國)也會有備件問題,自力更生又耗時費力,另一方麵,空軍已裝備的蘇-27的改型已有上艦先例。權衡利弊,中國航母以采用滑跳起飛為宜。

電子係統和武備

任何航母都需要先進完善的指揮、通信、探測、火控等電子係統,不同之處是各艦的武備。和尼米茲級的3座8聯裝北約海麻雀和4座6管密集陣火炮相比, 庫茲涅佐夫級裝備了4組SA-N-9(即海軍型的SA-15Tor)艦空導彈垂直發射井,每組6個發射井,每井8枚,共192枚導彈,射程45公裏(一說12公裏);12枚垂直發射的SS-N-19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井口與飛行甲板齊平安裝),射程450公裏;4座彈炮一體的雙聯裝30毫米高炮和紅外製導艦空導彈(合稱CADS-N-1,導彈射程8公裏,海軍型的SA-8通古斯卡Tunguska),另有3座AK-630雙聯裝6管加特林高炮,可謂火力強大。但這不是什麽非驢非馬或畫蛇添足之舉,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西方海軍通常依賴大量搭載高性能艦載機作為主要進攻性和攻勢防禦武器,航母上僅裝備自衛武器,如美國航母上的密集陣火炮和北約海麻雀導彈。蘇聯海軍因為長期缺乏高性能艦載機,從基輔級開始,形成了用強大艦載導彈武器補充艦載機性能不足的傳統,既使蘇-33(亦稱蘇-27K,蘇-27的艦載型)已能傲視群雄時也如此。在使用時,卡-31(亦稱卡-27RLD)預警直升機將掃視周圍海區並將數據傳送回航母,蘇-33將提供攻勢和守勢防空,航母和艦隊中其它軍艦則發射反艦和巡航導彈,攻擊水麵和地麵目標。事實上,為蘇-33加裝反艦對地攻擊能力並不難,蘇-33可能在不遠的將來變成製空為主,反艦對地為輔的雙任務戰鬥機,兼帶執行對中低威脅地麵水麵目標的任務。高威脅目標仍由導彈對付。考慮到中國海軍反潛防空護衛能力不足,中國航母也以裝備強大導彈火力為宜。

海空利劍-艦載機,武器係統和護航艦艇

艦載機、武器係統和護航艦艇的選擇與航母的假象作戰使命以及戰術應用密切相關。考慮到中國海軍處於轉型時期,海空潛單科和協同作戰戰術技術正在完善之中,航母的作戰使命和戰術應用以循序漸進為宜,可從防空為主向空地兼顧過渡。艦載機、武器係統和護航艦艇也將相應選擇。

★艦載戰鬥機

艦載戰鬥機應具有優良的短距起飛性能、航程大、留空時間長、載彈量大、探測距離遠、維修容易、可靠性高。機體和設備必須耐海水和鹽霧腐蝕。一般應具有加強的起落架以適應大角度高下沉率著艦,和折疊式機翼以節約停機體積,還應帶有著陸鉤以強製縮短著陸距離。陸基飛機上艦需經過上述改裝。中國在近期內不可能為航母專門研製攻擊機(強-5太陳舊,性能也較低,不值得改裝上艦),所以中國航母的戰鬥機必須兼有對地攻擊能力。

世界上可供上艦的戰鬥機不多,可供中國選擇的更少。西方戰鬥機技術成熟,性能先進,但由於政治上或價格上的原因,中國不會問津。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已成功上艦,但後者與中國現行裝備體係不符。國產的和組裝的戰鬥機中,殲-7Ⅲ和殲-8Ⅱ基本技術陳舊,不值得進一步改裝上艦。FC-1要先進多了,但仍顯單簿,載彈和性能不足以與強大優勢之敵對抗。FC-1在中國裝備體係中的不定地位,也為其擔當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的重任蒙上一層陰影。剩下的兩個將是21世紀中國空軍之花:殲-10和蘇-27(中國代號為殲-11)。

殲-10是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高性能戰鬥機。關於殲-10的雷達和武器係統,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最可能的有幾種:以色列的Elta2032雷達帶 Rafael的正在研製的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導彈,俄羅斯的PhazotronZhuk(甲蟲)或更新更強的Zhemchoug(珍珠)雷達和 VympelR-27半主動或R-77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導彈,及國產JL-10雷達和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導彈。以色列的係統原為獅 所研製,集西方技術和以色列的實戰經驗之大成,係統小巧,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顧,自帶一體化的電子戰能力。但遠程性能不足,交貨和備件供應易受國際政治影響。以色列空軍已決定用這一係統替換F-16C/D上的APG-68雷達。俄羅斯係統的工藝和製作可能粗糙一點,但整體功能強,尤其是遠程性能,抗幹擾性和多目標交戰性能出色。與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點問題。

隨著中國引進蘇-27戰鬥機和R-27空空導彈,中國已有此類係統的使用經驗。外界對JL-10雷達所知甚少,隻知道是脈衝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探測距離約50-60公裏。LY-60(地空型的PL-11)的模型在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無具體技術數據,隻知道它是基於意大利由美國麻雀改進而來的Aspide半主動雷達製導中程空空導彈。考慮到國內技術現狀,國產新係統在技術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羅斯的係統成熟,但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不受製於人倒不失為一大優越性。權衡利弊,最終係統可能是三者的某種組合,甚至可達成某種互換性,以適應不同的使用環境。但不管怎麽樣,最終係統必須與R-27,R-77和PL-11兼容。

當然,殲-10不能直接上艦,需要經過前麵提到的上艦改裝。

殲-10作為艦載戰鬥機也有不利之處。殲-10的載彈量和航程都不及蘇-27。雷達受機頭尺寸限製,性能可能也不及蘇-27。單發動機一旦在起飛時或飛行中停車,極易失事。但單發戰鬥機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國的A-4,A-7和F-8及法國的超軍旗等。殲-10作為全新設計,研製進度和技術可靠程度都有風險。但不是不可克服的。

另一個候選為蘇-27。蘇-27為單座雙發,雙垂尾,常規布局,帶大邊條和翼身融合體。起飛重量22-30噸,載彈8噸以上,高-低-高作戰半徑1500公裏。蘇-27雖已服役十多年,但其機動性和武器性能出色、載彈量大、航程遠(蘇-27機內載油係數達40%,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至今仍不帶外掛副油箱),仍是當今公認的世界上最優秀戰鬥機之一。蘇-27的主要缺點是體積和重量大(航母上載不多),雷達反射麵積也大,尤其是迎麵雷達反射麵積(既短又大的進氣道使渦輪葉片一覽無遺)。座艙設備也嫌陳舊。蘇-27基本設計先進,改進潛力巨大。如矢量推力,保形油箱,隱身塗料等,開發殲-10所獲得的先進座艙方麵的經驗也可用於蘇-27。中國如不能從俄羅斯得到蘇-33艦載型,則需要自己進行上艦改裝,改裝的技術風險不小於殲-10。

選擇殲-10還是蘇-27取決於中國對於航母假想作戰使命的考慮。殲-10對一般對手來說足夠了,同樣大小的航母也可多裝載些飛機。但對付強敵,蘇-27更有效一些,隻是可能要少裝載些飛機。為形成實質性的戰鬥力,飛機數量不可太少,一般以30-40架以上為宜。以戴高樂級和庫茲涅佐夫級為參考,4萬噸級和6萬噸級航母可分別裝載約40架殲-10或蘇-27。簡氏戰艦一覽說庫茲涅佐夫級隻裝20多架蘇-33(但同時裝15架直升機),好像少了些。但俄羅斯聲稱戰時載機可達60架,好像又多了些,不過沒有指明型號。應該指出的是,既使尼米茲級的機庫也隻能容納航母聯隊的一半,其餘的留在甲板上,或在空中巡邏。所以簡氏和俄羅斯的算法可以有很大差異,本文取一個折衷。至於殲-10和蘇-27混裝,鑒於兩者的功用相近,意義不大,徒然損失裝機數量。另一個思路是根據任務換裝,如裝載蘇-27偏重遠程防空以抵禦強敵;對相對弱小之敵,換上殲-10以實行全麵爭奪製空製海權。考慮到中國海軍最可能在海岸線1500海裏以內作戰,蘇-27和殲-10的航程對航渡這段距離綽綽有餘,根據任務換裝可能不失為一個辦法。

★預警機

現役固定翼艦載預警機隻有E-2C一種,在研的有美國的ES-3(在S-3反潛機上背一個雷達天線)和烏克蘭的安-71。出於政治原因,E-2C和ES-3可不予考慮。安-71出於種種原因,未被俄羅斯海軍用在庫茲涅佐夫號上。但安-71可作短距起降,大型圓形雷達天線罩架在前掠的垂尾頂上,但原型機尾部裝了一台雅克-38上用的升力發動機,大概起飛時還是需要幫一把。安-71的雷達搜索距離對戰鬥機大小的目標可達200公裏,可同時跟蹤120個目標,留空時間4.5-5小時。目前烏克蘭將安-71作為岸基預警機推銷,如果性能和價格合適,中國也不妨購買一些。否則,中國航母必須用直升機作為預警平台。英國的海王AEW預警直升機采用ThornEMI的搜水雷達,像一個大鼓一樣懸掛在右邊,不用時翻上收起。搜索距離160公裏,留空時間4小時。俄羅斯的卡-31(亦稱卡-29RLD)是基於卡-27共軸反轉雙槳反潛直升機,其平麵雷達天線懸吊於機身下,回轉搜索每分鍾6轉,不用時收起和機腹齊平。搜索距離100-150公裏,可同時跟蹤20個目標。中國已購得搜水雷達,直-8大小也合適。否則可在艦載或陸基雷達基礎上發展,像伊拉克把法國湯姆遜虎式雷達搬上伊爾-76一樣。

這裏要提一句,受體積和載荷限製,上述預警直升機都隻有預警能力,沒有指揮能力。所有雷達數據均用高速數據鏈傳送回航母,航母指揮部再發號施令,調兵遣將。直升機一般雷達性能有限,留空時間也不夠長。但可就近在友艦降落或懸停加油,以提高實際留空時間。為保持連續的海空監視,中國航母需要至少4架預警直升機。

值得注意的是,蘇-27的雙座發展型蘇-30的增強型雷達功能較強,後座可指揮4架雷達靜默的蘇-27隱蔽接敵。雖然這種組合全向預警能力有限,隻可作為權宜之計,但和預警直升機結合起來,還是可以很有效。

★反潛機、加油機和電子戰機

若不計反潛直升機,除美國海軍外,各國海軍均無專用的反潛機,加油機和電子戰機,中國也不可能在近期內為航母研製這些專用飛機。反潛直升機有效作戰半徑一般不超過50-100公裏,但一般也夠用了。加油可通過戰鬥機夥伴加油係統來實現,即加油機外掛一個帶加油軟管和接頭的特大外掛油箱,受油機則和一般一樣,靠上去受油。電子戰則可通過戰鬥機外掛專用電子戰吊艙來實現。照相偵察也可照此辦理。對中國航母來說,這種吊艙係統在中近期內是最為可行的。吊艙係統也使升級換代甚為容易。


反潛直升機一般兼作救生和聯絡,4萬到6萬噸級航母以配備6-8架左右為宜。如果選用直升機為預警平台,還可為反潛直升機配備裝卸式加油設備,實行直升機對直升機的空中加油,以延長留空時間。

★武器係統

武器係統的主體是各種導彈和火炮。現代海軍導彈的發展趨勢是設計共同的基本型,然後發展空射和艦射型,國產的PL-9近程導彈(以以色列Rafael的 大蟒3為基礎,性能超過美國現役主力AIM-9M響尾蛇導彈)和前述PL-11/LY-60中程導彈都屬此類。這些國產導彈已達到80年代先進水平,但仍不堪擔負護衛航母的重任。新一代近程空空導彈裝有焦平麵凝視陣列或線性掃描紅外成象製導,抗幹擾和離軸跟蹤能力強,探測距離遠;其推力矢量可彌補氣動舵麵在大攻角高速機動時控製不力的問題;航程也可達30公裏左右,與現役中程空空導彈射程的下端重迭。

隨蘇-27一同引進的R-73(AA-11)導彈已具備新一代導彈的部份特征,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近程空空導彈,將在一段時間內滿足中國海空軍的使用要求。中國已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展示了64x128線碲化銦紅外焦平麵凝視陣列元件,可見中國在先進紅外製導技術方麵的長足進展。新一代中程空空導彈將廣泛采用火箭衝壓發動機和主動雷達製導,射程將達100公裏以上,與遠程空空導彈有所重迭。中國的C-101/201/301超音速反艦導彈采用衝壓式發動機,雖然是分置式而不是更先進的整體式,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新一代中程空空導彈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主動雷達製導。

主動雷達製導可允許載機發射後迅速機動,攻擊其它目標(但載機仍需用火控雷達的餘光繼續監視目標機動動作,對導彈進行中程指令修正)。中國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同時展示了裝於AMR-1中程空空導彈(似乎是基於PL-11的彈體)上的主動雷達製導頭,表明中國已解決主動雷達製導的關鍵技術。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在天空閃光(與PL-11相似,同為麻雀的發展型)中程空空導彈的基礎上,用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開發了主動雷達製導的型號。中國的C-801/802反艦導彈(人稱中國飛魚)也用主動雷達導引頭,尺寸大小也相近,所以中國開發成功主動雷達製導並無意外。

上述導彈作為艦空導彈時,都隻能覆蓋中近程距離。對於航母本身的自衛防空,中近程就夠了。但對護航艦隻來說,遠程艦空導彈是必需的。中國已從俄羅斯引進S -300(SA-10)遠程防空導彈,其海軍型SA-N-6已裝備在基洛夫級戰鬥巡洋艦和光榮級巡洋艦上,性能不在宙斯盾係統之下。缺點是係統龐大,非戰8000噸以上大艦不能容納。這也許可成為中國建造更大的驅逐艦甚至巡洋艦的動力。國產的KS-1也是中、遠程防空導彈,用相控陣雷達搜索和製導,射程在40公裏以上,其它性能和技術細節不詳。

相對於艦空/空空導彈來說,中國的反艦導彈已與世界先進水平大體接軌,尤其以C-802為代表,更先進的超音速的C-803也有報導。C-802亦稱鷹擊2型,外形類似法國的飛魚,但稍大,且采用腹部進氣的渦噴發動機推進,航程達120公裏,是典型的亞音速掠海飛行反艦導彈。如適當放大,加裝更大威力的高爆或核彈頭,增加攜帶燃料重量和改進發動機效率,並配以GPS或GLONASS(俄羅斯發射的類似GPS的係統)和地形匹配或紅外成象製導,C- 802完全可改裝成為對地攻擊巡航導彈。

反潛方麵,中國已生產和裝備了意大利引進的A244魚雷,並有一些美國的Mk46魚雷(中美蜜月期的遺留物)。反潛導彈則有自製的CY-1,可與C-802共用發射器。

導彈艦載時,要考慮垂直發射和共用發射器。垂直發射是蘇聯首創,首先用在基洛夫級的SA-N-6係統上,意在快速全向發射導彈,攔截各個方向進入的飽和攻擊。美國海軍將垂直發射進一步發展,開發了宙斯盾係統的Mk41通用垂直發射係統,不僅可發射標準2型艦空導彈,還可發射戰斧巡航導彈和阿斯羅克反潛導彈。對於較小的導彈如正在研製中的增強海麻雀(ESSM)艦空導彈,每4枚裝在一個發射管內。垂直發射係統還省略了再裝填機構,大大縮短發射間隔,增加裝彈的靈活性。如能和甲板齊平安裝,更可增加甲板有效使用麵積,便於甲板布置。中國目前尚無已經裝艦的垂直發射係統。垂直發射所需的冷卻和通風技術不難解決。共用發射器問題隻要在設計時預作考慮,也是容易實現的。主要難點在於起飛和過渡階段控製力矩不足。以中國在自控理論方麵的雄厚實力和微電子技術方麵的飛速發展,這些問題應該是能夠解決的。

就中國航母來說,應參照庫茲涅佐夫級,配備120枚左右垂直發射的中近程艦空導彈,並配備8-16枚垂直發射的反艦反潛導彈,最好能共用發射器。發射器可類似於戴高樂級和庫茲涅佐夫級,設在艦舷外平台上或口袋裏,以不占用甲板麵積。遠程艦空導彈,巡航導彈和反潛魚雷可留給護航艦艇。

火炮方麵,中國大口徑艦炮雖然射速不算高,但彈道性能不錯,所以在旅滬和江衛級新艦上采用國產新炮,而沒有采用江湖2級四平號上的法國100毫米炮。有待發展的是各種製導炮彈,以增強防空,反導和對地轟擊的效用。但這方麵報導不多,情況不明。中小口徑火炮方麵,中國堅持走中口徑道路,發展了新一代37毫米高炮。新炮為全自動無人炮位,全封閉式,據稱有反導能力。有人對中口徑不屑一顧,隻相信小口徑高射速炮。其實不然。小口徑炮射程近,彈道彎曲,受大氣溫濕度和風向影響大,靠實芯彈直接碰撞或少量裝藥碰炸殺傷,非高射速不行。中口徑正好相反,而且彈頭尺寸大,破片也較大,近炸即可達到足夠殺傷效果,更可用近炸引信增加殺傷機率,射速稍低也無妨。意大利的達多和瑞典的特利尼蒂均為40毫米中口徑係統。英國宇航公司和瑞士厄利康公司聯合研製了一種35毫米高炮炮彈用的新型引信和配套的炮口測速裝置,實時測量炮彈速度,並裝定定時引信,在目標前方1以內引爆,形成高密度子彈錐,殺傷效果遠高於實芯彈或普通近炸彈,同時不會被電子對抗措施提前引爆。

大口徑炮對航母用處不大,但航母上可考慮安裝6-8門近防火炮。如中國雙聯裝37毫米炮的火控係統和彈藥足夠先進,可裝雙聯裝37毫米炮作為近距防空和反導用。否則,也可從意大利,荷蘭等引進萬發和守門員等係統。

★火控係統

火控係統包括雷達和作戰自動化係統。俄羅斯在這方麵經驗豐富,其頂板(為北約代號,原名不詳,下同)雷達已裝上多型新式主力戰艦,包括現代級多用途驅逐艦。中國自製的飯網雷達已裝上旅大3級珠海號,但可能性能略差,簡氏戰艦一覽稱其性能與美國的休斯SPS-39相當,大體為美國60-70年代水平。前述國產KS-1防空導彈的搜索製導雷達為平麵相控陣雷達,水平應較先進。平麵相控陣雷達可在同一個天線上形成多個波束,采用電子掃描,便於快速跟蹤多個目標,同時,旁瓣低,抗幹擾性強,是對付海空飽和攻擊必不可少的火眼金睛。中國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如能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援助,定可獲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同時,德國西門子,瑞典埃裏克森,法國湯姆遜CSF和日本三菱電子都在研製開發主動相控陣雷達,有的還在積極尋求合作夥伴。由於雷達技術為軍民兩用,和西方國家合作的機會也還是有的。

作戰自動化係統的核心是火控計算機和實時數據網絡,前者對雷達聲納等傳感器信息進行處理,根據敵我位置進行射擊解算,並控製火炮或導彈瞄準目標,後者則負責分送信息,協調本艦和艦與艦之間各武器係統的工作。火控計算機實際上就是一台高速的專用計算機。中國近年來在RISC(一種高速計算機技術),並行處理機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類似美國DECAlpha的高性能超級微機及網絡也在國際市場上容易得到(人民日報報導,僅1995年DEC就向中國銷售了60多台Alpha計算機),為研製先進的火控計算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美國最先進的E-8C戰場監視及目標指示飛機就裝備了3台DECAlpha計算機,據稱總計算能力超過美國空軍所有E-3A預警機的總和。實時數據網絡的主體也是計算機加上通信技術,這方麵國際國內都有民用方麵的經驗可以借鑒。在軟件開發和係統綜合方麵同樣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現代民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已把大部份先進的軍用係統遠遠甩在後麵。這是因為軍標要求幾近苛刻,達標沒有經過各種繁文縟節根本不可能。所以美國國防部長佩裏兩年前宣布,今後除必須外,所有軍用係統應盡量采用民用標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