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麽戰士犧牲了埋葬時要用槍聲送行?這個禮儀是從何時開始的?

(2010-02-22 07:31:41) 下一個

鳴放禮炮起源於英國。據說400多年前英國海軍用的是火炮。當戰艦進入友好國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與友好國家的艦船相遇時,為了表示沒有敵意,便把船上大炮內的炮彈統統放掉,對方的海岸炮艦船也同樣做以表示回報。這種做法以後就逐漸成為互致敬意的一種禮儀。由於當時最大的戰艦裝有大炮21門,所以鳴炮21響就成了一種最高禮節。 21這個數字可能是因為古代英國人認為7的倍數是吉利的,而且英國海軍還有一個迷信認為雙數是不吉利的。

在陸軍戰場上,交戰雙方停戰以便雙方收拾自己的陣亡者和傷員時,也會大炮齊鳴呼喚戰友重新投入戰鬥。這也是以鳴炮或鳴槍紀念陣亡將士的由來。鳴放次數與戰艦級別(裝炮門數)相當。


21響為最高,以下次數為19、17、15、13響。

不同級別如下:

21響,迎送國家元首或其他相應級別的人;

19響,迎送政府首腦或其他相應級別的人;

17響,迎送副總理級官員。

鳴放禮炮的規格:舉行盛大慶典鳴放禮炮各國不盡相同。美國國慶日鳴放50響,表示每州鳴一響。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成立時,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所以54門大炮齊鳴28響。在迎賓儀式中鳴放禮炮,最高規格是21響,一般為國家元首鳴放。其次19響,為政府首腦鳴放。再其次為17響,為副總理鳴放。但有些國家卻分得不那麽細。1984年2月起,中國政府決定為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訪華舉行歡迎儀式時恢複鳴放禮炮。

以鳴放禮炮作為國際禮節,我國是從1961年6月正式開始的,當時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第二次來我國訪問。我國曾多年停止鳴放禮炮。我國政府決定,自1984年3月起,為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歡迎儀式恢複鳴放禮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