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遠的古典 Forever Classics】(16CDs) (APE) (MU單文件)

(2010-02-01 10:23:27) 下一個


專輯英文名: Forever Classics
專輯中文名: 永遠的古典
藝術家: Various Artist
古典類型: 全集作品
資源格式: APE
版本: [16 CD's BoxSet]
發行時間: 2005年
地區: 美國

下載鏈接:

【永遠的古典 Forever Classics】



專輯介紹:

這是一套由16張CD組成的古典音樂套裝,收錄了包括巴赫、貝多芬、德沃夏克等著名音樂家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古典音樂的入門專輯了。

CD 01: Forever Classic - Bach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對後來將近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D 01: Bach -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s 1-3

演奏:Neva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Leonid Malyshev
時長:70 minutes

1-4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 in F Major, BWV 1046
5-7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 in F Major, BWV 1047
8-9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 1048
10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11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after Vivaldi)

************************************************************************

CD 02: Forever Classic - Beethoven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竭力為善,愛與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記真理。” --貝多芬(1792年手記)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CD 02:Beethoven - Symphonies No.5 & No 7

1-4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Jean-Paul Lauriet

5-8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 Nodar Tsatishvili

**************************************************************************

CD 03: Forever Classic - Dvorak

安托寧·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誕生在布拉格近郊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裏,十三歲就開始幹活,當了兩年屠戶學徒。他自幼顯示了音樂才能,1857-1859年在布拉格風琴學校讀書,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這是他 一生中唯一的兩年音樂學習生活。


CD 03: Dvorak - The New World Symphony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時長:69 minutes

1-4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5-9 Slavonic Dances, Nos 1-5

********************************************************************************

CD 04: Forever Classic - Handel

喬治·弗雷德裏克·亨德爾(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CD 04:Handel - The Water Music Suites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1-10No.1 in F Major
11-15 No.2 in D Major
16-21 No.3 in G Major
22-27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演奏:St Petersburg Chamber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Arkady Terentiev
28 Largo from the Opera “Xerxes”

時長:73 minutes

*********************************************************************************

CD 05: Forever Classic - Mendelssohn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裏爾·門德爾鬆-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門德爾鬆(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的哲學家,父親是富裕的銀行家,母親具有廣博的文藝修養和音樂才能;在西方音樂史上,像門德爾鬆這樣有著輝煌的家族史、優越的家庭條件和良好的人文環境的音樂家實屬罕見,家裏經常聚集著當時知識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如:歌德、海涅、黑格爾、威伯等。門德爾鬆是上流社會中貴族式的音樂家,他的一生在平靜、幸福中度過,除了感受到家庭給他的溫暖和眾人對他的尊重之外,從未品嚐過生活的艱辛與苦澀。他被譽為浪漫主義傑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

2、代表作品

  (1)小提琴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2)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仲夏夜之夢》序曲
  (3)鋼琴曲:八集48首鋼琴獨奏曲《無詞歌》
  (4)室內樂:《E大調弦樂八重奏》(Op.20)、《弦樂四重奏》(Op.80)
  當今門德爾鬆最著名的作品是《婚禮進行曲》(《仲夏夜之夢》第四樂章)以及《春之聲》交響曲

3、藝術成就

  (1)在創作上,首創了高雅純淨、形式短小的鋼琴曲《無詞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種在門德爾鬆伴奏音型襯托下,旋律如歌的鋼琴小品,像日記一樣把日常感受記錄下來;他對標題交響樂做出了重要貢獻,創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夢》、《蘇格蘭交響曲》和《意大利交響曲》,把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特點交織在一起,音樂既含有古典主義的邏輯性,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性;他創作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具有華麗的技巧與甜美的旋律,表現生活中明朗的一麵,是舉世公認的精品。

  (2)在音樂的啟蒙運動上,門德爾鬆使被人們遺忘了幾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馬太受難樂》重放光芒,這是音樂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從此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巴赫。

  (3)在音樂教育上,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為後來德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CD 05: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1 The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26
2-4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5-8 Symphony No.4 in A Major (Italian'), Op.90

*********************************************************************************
CD 06: Forever Classic - Mussorgsky

莫傑斯特·彼得羅維奇·穆索爾斯基(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 1839-1881)

穆捷斯特·彼得諾維奇·穆索爾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於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父親是莊園主。6歲起在母親指導下學習鋼琴。鄉村的生活,農奴保姆的哺養,使他對農民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懷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進聖彼得堡的彼得羅帕甫洛夫學校學習。1952年進入彼得堡禁衛軍士官學校,1852—1856年在學校學習,同時跟A.A.格爾凱學習鋼琴,並嚐試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爾卡《陸軍準尉》(鋼琴曲)。1856年畢業後曾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充禦前禁衛軍,並先後結識了U.A.居伊、A.C.達爾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 M.A.巴拉基列夫,這對他一生的藝術道路起了決定性的影響。1858年他辭退軍職,脫離軍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導下專事作曲,並成為“新俄羅斯樂派”(即 “強力集團”)中最激進的成員。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寫了一些管弦樂曲、鋼琴曲和歌曲,還為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寫配樂。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麵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廢除農奴製後,他回到家鄉,將祖傳的土地和家產分給農民。 1863年返回聖彼得堡,進一步受到了以H.r.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曆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穆索爾斯基的後半生在貧困中度過,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勢力的打擊,物質上沒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鋼琴伴奏、教書和當公務員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於聖彼得堡。

  在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領域中,歌劇處於首要位置。他總共寫了5部歌劇,但都沒有完成,由後人續完。最初的兩部歌劇《薩朗寶》(根據G.福樓拜的小說,1863— 1866)和《婚事》(根據果戈理喜劇改編,1868)雖然尚不成熟,但是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薩朗寶》中,作者強調了人民解放的主題思想,注意群眾場麵的描寫,其中一些片斷後來移用在《鮑裏斯·戈都諾夫》中。《婚事》在音樂與語言的關係方麵,在角色的個性化方麵,做了創造性的嚐試。穆索爾斯基在歌劇創作上的最高成就體現在《鮑裏斯·戈都諾夫》和《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這兩部歌劇中。《鮑裏斯·戈都諾夫》(根據普希金的同名悲劇,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曆史歌劇,作曲家根據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構思,使歌劇的曆史背景處於農民革命風暴的前夜,通過塑造人民群眾的曆史群像和刻畫沙皇鮑裏斯的內心矛盾,尖銳地反映了人民與暴君的對立衝突,同時又深刻地揭露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為適應戲劇情節的需要,作者一方麵運用了多層次、多線條的合唱,表現在不同場合下人民群眾的集體形象(如在修道院強迫人民請求鮑裏斯登皇位的場景),另一方麵又采用朗誦調風格的獨唱刻畫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內心充滿矛盾的沙皇鮑裏斯,象征俄羅斯人民苦難遭遇的瘋僧),同時又注意對戲劇發展情節的典型環境的烘托(如鮑裏斯在克裏姆林宮廣場上的加冕儀式,立陶宛邊境小酒店的場景,波蘭貴族宮廷生活場景等)。而整個歌劇的音樂語言則是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作者獨特的創作個性。《霍萬斯基黨人之叛亂》(根據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編劇本,1872年開始創作,死後由H.A.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續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紀末彼得一世時期射擊軍統領霍萬斯基發動叛亂的史實為題材,形象地再現了俄國曆史的畫麵。與《鮑裏斯·戈都諾夫》相比,其情節線索更為繁複,人物形象更為多樣,涉及充滿尖銳矛盾和衝突的俄國社會生活的廣闊領域。但是主題思想不夠集中和明確,結構較為鬆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寫上局限於獨立完整的歌曲或詠歎調。盡管如此,其富於民族特色的多側麵的群眾場麵,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此外,《索羅欽斯克集市》(根據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續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爾斯基的一部喜歌劇,它綜合了烏克蘭歌唱旋律和口語音調,並以抒情和滑稽鬧劇相結合的方式,再現了民間風俗生活,刻畫了喜劇性的人物性格。

  聲樂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爾斯基創作的重要領域。他總共寫了67首歌曲,包括多種的題材內容。其中有描繪貧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舊俄農民辛酸生活的《睡吧,農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葉遼穆什卡搖籃曲》(1868)和《孤兒》(1868);有針對社會陋習進行嘲諷的諷刺歌曲《神學院學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細致描繪幼兒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兒歌》組曲(7首,1868— 1873);有表現平民階層飽經心靈創傷,深感孤獨絕望的聲樂套曲《沒有陽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這些聲樂作品中不僅真實而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眾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傾注了個人的感情體驗,對人民的悲慘遭遇寄以無限同情。在藝術手法上,作者繼承和發展了A.C.達爾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樂與語言結合的傳統,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聲樂朗誦旋律,其音調和節奏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都與歌詞語氣和感情色彩密切相關。作者善於吸取俄國民間音樂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見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如搖籃曲、進行曲、各種民間舞曲等),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歌曲形象的真實性和生動性。

CD 06: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1-1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16 Night on a Bare Mountain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17 Smetana – Ma Vlast – The Moldau Riv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18 Debussy – Prelude a L’Apres – Midi d’un Faune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Anzor Kinkladze; Merab Georgadze, flute
時長:70 minutes

*******************************************************************************

CD 07: Forever Classic - Ravel

莫裏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875年3月7日,傑出的法國作曲家莫裏斯·拉威爾出生在比利牛斯山穀靠邊境的一個小城西布恩。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裏認識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他們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後,添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結果隻有莫裏斯走上了這條通路。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入巴黎音樂院鋼琴預科,兩年後升入貝裏奧老師的鋼琴班並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於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萊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裏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院學生。後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裏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創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院中“名聲不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福萊也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於新奇。

  拉威爾總是孜孜不倦地為參加音樂院每年舉行的比賽而努力。1901年,他決定參加羅馬獎的競賽。羅馬獎是法國政府為獎勵繪畫、雕塑、版畫、建築與音樂等藝術領域的優秀人才而設。通過考試,獲羅馬大獎者可到設在羅馬的梅迪奇莊園去進修三年。自1803年設音樂獎以來,柏遼茲、古諾、比才、德彪西等音樂家都曾享受這一待遇。但在這一年的此賽中,拉威爾僅獲第二名。老師福萊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獎的,勸他第二年再作嚐試。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敗了。1903年再次落選,福萊大為震驚,與其他幾個對拉威爾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樂家共同提出抗議也沒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爾已快超過羅馬獎競賽者的年齡限製,決定再作一次嚐試。此時,他已發表過《古風小步舞曲》、《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寫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戲》等作品。在考羅馬獎的那幾年,他又創作了《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小奏鳴曲》,已是個名揚全國甚至歐洲大陸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卻又一次名落孫山,在預選中就被淘汰。為此,全法國進步的音樂家紛紛表示反對,報紙和知識界也為他鳴不平。羅曼·羅蘭撰文說,"我不是拉威爾的朋友,甚至可以說,我個人對拉威爾的難以捉摸、過於精雕細琢的藝術並不好感。但是正義驅使我說,拉威爾不僅僅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學生,他已經是我國音樂學派不可多得的最傑出的青年大師之一。……拉威爾不是作為學生,而是作為一個身份已經證實的作曲家來參加比賽的。我佩服那些敢於裁判他的作曲家,他們又將由誰來裁判呢?”這一事件釀成一場社會風波,迫使音樂院院長泰奧爾·杜布瓦辭職,由福萊接替他的職務。

  二十世紀初,巴黎的藝術生活十分活躍,蒙馬台區和拉下區住著許多不滿現實的青年藝術家。拉威爾亦與一批藝術上反對保守勢力、追求標新立異的藝術家結為朋友,他們自稱“搗亂分子協會”,成員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裏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萊、卡爾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亞、鋼琴家瑞卡多·維涅,稍後還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畫家、作家、評論家。他們常常在畫家索爾德的畫室裏就藝術、音樂、文學和政治進行長時間的、認真的討論,徹夜地彈琴、喧鬧,使周圍的鄰居不得安寧,不久就搬到僻靜的德拉日家中聚會。拉威爾的鋼琴組曲《鏡》就是題獻給這個協會的會員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樂會上首演, “搗亂分子”們全部出動為之助威,生怕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實際上,拉威爾的見解遠不如這個協會其他成員來得激烈,他總是溫文爾雅,被人稱為“道道地地的波特萊爾式的公子哥兒。”

  德彪西的歌劇《佩列阿斯與梅雨桑德》於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爾深受感動,這時,兩位作曲家才初次會麵。1903年拉威爾寫了三首管弦樂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對他的影響。有的評論家認為他是德彪西忠實的後繼者,的確,他們接受了相近的文藝思潮的影響,同樣追求色彩性的音樂效果,但從拉威爾以後的發展來看,兩人在美學觀上是不一致的。拉威爾甚至對有人說他的《水的婚戲》是受德彪西的影響表示抗議。

   1905年以後是他主要的創作時期,產生了《鵝媽媽》組曲、《夜之幽靈》、一些歌曲及喜歌劇《西班牙時光》等。1909年,俄羅斯芭蕾舞團風靡巴黎,給拉威爾極深的印象。他馬上拿了作品去找經理狄亞吉列夫並接下了一個任務:根據希臘神話《達夫尼與克洛埃》寫一部芭蕾舞劇。為了寫出這份精巧的總譜,他花了驚人的心血,單是最後一場酒神宴就寫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傷感的圓舞曲》首演並不出色,後在舞蹈家特魯哈諾娃的請求下,將它編成一部情節類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劇《阿德萊德或花的語言》則轟動一時。這一成功促使他把《鵝媽媽》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為題材, 也編成了芭蕾舞劇。

  在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寫作時,拉威爾結識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們一起在日內瓦湖畔的克拉倫斯住了一陣,兩人合作為穆索爾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時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寫《春之祭》,看了這份總譜,拉威爾產生了象看《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同樣的震動。在瑞士又接觸到勳伯格的音樂。這些現代主義音樂對他的影響,都在這一年他 寫的《馬拉美的三首詩》中反映出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波及到這位音樂家,他入伍當兵,在軍中任貨車駕駛員。戰爭對他是一場可怕的經曆,他逐漸對帝國主義的嗜殺深惡痛絕,感到德、法兩國人民卷入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因而不顧輿論的指責,拒絕簽名支持一個旨在阻止法國演出德國音樂的組織。1917年他的母親去世,更使他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健康急劇惡化,於這年夏天 退役。

  大戰對他的影響在停戰後還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時情緒低落,寫得很少。悼念戰死友人的《庫泊蘭之墓》,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成。為換一下環境,恨作精神,他移居鄉下,動手寫作幾年前狄亞吉列夫委托他寫的芭蕾音樂《大圓舞曲》。作品完成並在音樂會上首演獲得巨大成功後,狄亞吉列夫卻認為它不適合演出而加以拒絕。拉威爾大為惱怒,兩人從此絕交。此時,他還將許多時間用於旅行演出,幾乎訪問了歐美各國,指揮演出門已的作品。後在離巴黎不遠的風景如畫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別墅,在那裏專心作曲,過著恬靜平淡的生活。創作了輕歌劇─芭蕾《孩子與魔法》 《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曲《茨岡狂想曲》、《波萊羅》及兩部鋼琴協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場車禍,頭部受傷。不久,出現了偏癱的征兆。曾嚐試休假治療,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無顯著好轉,自此喪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腦手術無效,於28日淩晨在醫院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拉威爾的生活與創作處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他對藝術持有自己的見解。他說:“嚴格地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 ‘革命’,而隻是一種‘進化’。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穀、樂於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中就有一個勃魯斯樂章),但我從未企圖摒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 作曲規則。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 (我從未中止過對莫紮特的研究),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時代的傳統上,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我可不是一個擅長於寫那種過激的和聲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作曲風格的奴隸。我也從未與 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CD 07:Ravel - Bolero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時長:67 minutes

1 Bolero
2 La Valse
3-6 Rhapsodie Espagnole
7-14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CD 08: Forever Classic - Tchaikovsky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柴科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弦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征——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CD 08:Tchaikovsky - Piano & violin Concertos

1-3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 Nodar Tsatishvili, Vakhtang Badrishvili, piano
4-6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Larisa Abakian, violin
時長:73 minutes

***********************************************************************************
CD 09: Forever Classic - Mozart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紮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莫紮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CD 09:Mozart - Symphonies No.40 & No 41

1-4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Anzor Kinkladze
5-8 Symphony No.41 in C Major,K551 (“Jupit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9-10 Two Marches in D Major, K.335
演奏:St Petersburg Chamber Orchestra “Muse”
指揮:Vadim Kudriavtsev
時長:70 minutes

**********************************************************************************

CD 10: Forever Classic - Brahms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家庭。父親約翰?雅克能夠演奏多種管弦樂器。勃拉姆斯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愛音樂,向父親學習小提琴、大提琴和圓號,在父親的教導下走上了音樂事業的道路。由於家庭貧困,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13歲時在酒店裏為人伴奏,幫助父親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於生計,這一時期他開始嚐試作曲,寫作了150多首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這鍛煉了他的寫作能力,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勃拉姆斯十四、五歲時已能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開始了以音樂為職業的獨立生活。1853年,20歲的勃拉姆斯離開家鄉漢堡,同小提琴家雷門尼一起前往歐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間,結識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在魏瑪結識了李斯特,在杜塞爾多結識了舒曼。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從這些前輩音樂家那裏得到了許多幫助,舒曼發現了勃拉姆斯驚人的音樂天才,並向公眾熱情地介紹這位天才青年音樂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爾德城擔任合唱指揮,接觸到各個不同時代和風格的合唱作品,為他後來創作大型聲樂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誌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礎。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在維也納的最初幾年,他主要忙於一些音樂演奏活動,曾指揮過巴赫《耶穌受難曲》、莫紮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後來專心從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幾乎涉及到音樂形式的各個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響曲、兩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協奏曲、幾首管弦樂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誌安魂曲》和許多室內樂。基本可以劃分為以幾個階段:1848-1860年的早期創作,顯示出對德國民歌、北德敘事詩自然的密切聯係,其中包括鋼琴奏鳴曲在內的那些狂飆式的作品,樂觀、倔強、勇猛、有力。60年代起開始研究民歌,用室內樂、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發個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創作成熟和繁盛時期,從隔離狀態中走出來,投身於最能密切接觸聽眾的交響樂創作,他的四部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和兩首序曲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1889年之後的晚年又重新回歸自我,限於一些經文歌和室內樂作品的創作,反映出孤獨和失望的哀訴情調。

  19世紀中期,新的浪漫主義藝術思潮已開始蓬勃發展,勃拉姆斯則傾向於古典主義,努力保持和繼承貝多芬式的古典音樂傳統,同時在德奧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風格莊重嚴肅,和聲和配器手法豐富多彩,交響曲氣勢宏偉,抒情小品則優雅動聽。

? 由於他出色地繼承和發展了德奧古典音樂,因而被認為是德國十九世紀後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後的一位作曲家。音樂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貝多芬並列,稱為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癌症在維也納逝世。

CD 10:Brahms - Violin Concerto

1-3 Hungarian Dances, Nos 1,5 & 6
演奏:St Pertersburg Festival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Leonid Malyshev
4 Tragic Overture, Op.81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5-7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演奏:Siberian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Sergei Belyakov; Vladimir Veselov; violin
8 Piano Quartet No.3 in C Minor, Op.60 (ex. Andante)
演奏:Quartet Musica Camerata
時長:74 minutes

********************************************************************************

CD 11: Forever Classic - Chopin

弗雷德裏克·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CD 11: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1-3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Antonio Luchini, piano
4-7 Piano Sonata No.2 in Bb Minor, Op.35
8 Scherzo No.1 in b Minor, Op.20
演奏:Rimantas Federavichius; piano
時長:66 minutes

*************************************************************************************
CD 12: Forever Classic - Grieg

愛德華·格裏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愛德華·格裏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曆史的光榮,詩人比昂鬆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裏,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曆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曆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裏,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麵,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裏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在許多以個人精神生活為題材的抒情歌曲裏,格裏格表達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情,歌頌了愛情、母愛和友誼,為“消逝的日子”寫過歎惜的哀調,為“孤獨的流浪漢”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愛你》(1864)、《茅舍》(1869)、《遊吟藝人之歌》(1876)《母親的憂傷》(1868)等形象單一並具有隨筆性的浪漫抒情歌曲裏,他著力於細膩的心理刻劃和獨具一格的藝術意境,筆調簡潔,形象真切,滲透著強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義感情色彩,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1874~1875年間,格裏格為H.易卜生的幻想詩劇《彼爾· 金特》寫過2段音樂,後來選出8首重新配器,分別編為兩部管弦樂組曲,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戲劇原著采用挪威民間傳說,通過青年農民彼爾所經曆的光怪陸離的冒險生活(如戰勝山魔、掠財致富、異國漫遊等),嘲諷了追求權力與金錢的私欲,謳歌了淳樸、自然的生活理想。格裏格還為戲劇寫了一係列充滿詩情畫意、色調豐富的配樂。如《晨景》中音樂如一股涼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諡的田園氣氛中,襯托著太陽破雲而出的晨曦美景,顫動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脈動;《山魔的大廳》中那種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樂給人難忘的怪誕印象;《奧塞之死》是彼爾在彌留的母親床前的挽歌,憂傷的旋律如長眠前最後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爾維格之歌》則是全部配樂中的傑作,它以晶瑩透徹婀娜多姿的民歌風格,刻劃了索爾維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心靈。此外,在一些充滿異國情調的音樂片斷裏,如具有典型東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輕盈又熱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於絢麗多彩的配器色調而獨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藝術成就和民族特點的作品,還有早期創作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1868),弦樂曲《兩首悲調》(《創傷》和《晚春》,1881_)、G大調《第二小提琴奏鳴曲》(1867)、c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1887)、《g小調弦樂四重奏》(1877~1878)、《e小調鋼琴奏鳴曲》(1865)。為紀念丹麥民族戲劇奠基者、戲劇家L.H.B.霍爾堡寫的《霍爾堡康塔塔》和鋼琴組曲《霍爾堡時代》(1884,曾改編成弦樂組曲);以民歌主題寫成的標題幻想性小品《g小調鋼琴敘事曲》(1876)等,這些作品都體現了格裏格在鋼琴抒情小品裏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調。

  格裏格的音樂很快流行起來。一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僅在正規的大音樂廳裏演奏,在咖啡廳和餐廳裏也同樣聽得到。如此轟動的公眾應與人們對一名在貧困中苦苦拚搏的藝術家的傳統想象大相徑庭,而後來的輕音樂演奏者們又濫用了格裏格和聲方麵的創意,這種作法對格裏格的形象產生了不利的影響。1957年,就在紀念格裏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際,評論家們宣稱,格裏格的名字已經確定無疑地在古典音樂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曆史又再一次出現了轉折,這一轉折對格裏格來說是個良機。許多浪漫派音樂作品開始追求複古,格裏格的音樂正屬於這一範疇。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廳裏上演,他的唱片發行量還在直線上升。新一代音樂家們已經重新認識到對其作品的無休止的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在法國印象派新世界之聲研討會上,許多音樂研究者們指出了格裏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義。1926年2月,墨裏斯.拉維爾訪問奧斯陸時說:“我所在的法國作曲家階層已經強烈地被他的音樂所吸引。除了德彪西還沒有一個作曲家象格裏格這樣能引起我的共鳴。”貝拉.巴托克,這位曾試圖在民樂基礎上革新二十世紀音樂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樣感受到了格裏格鋼琴改編曲的巨大衝擊力。

CD 12:Grieg - Piano Concerto & Peer Gynt Suites

1-3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Vakhtang Badrishvili, piano
4-7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8-11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Nodar Tsatishvili
時長:65 minutes

**********************************************************************************

CD 13: Forever Classic - Haydn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之一的海頓,出生在奧地利東部的一個村鎮羅勞。他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個車匠。從孩提時代起,他就顯露出出眾的音樂才華。一個當校長的親戚成為他音樂的啟蒙老師。6歲的時候,他進入維也納聖斯蒂芬大教堂任唱等班男歌童,在那裏,他受一些音樂基礎教育,並繼續學習小提琴和聲樂。16歲時,因變聲被解雇,幾乎流落街頭。但他仍頑強地學習音樂。29歲時,被艾斯德哈吉親王聘為樂長,生活穩定下來,並在此度過了30年光陰。

  作為宮廷樂長,海頓首先是親王的奴仆,必須按親王的意旨辦事。除了作曲和指揮以外,他還要看管樂器、訓練歌手、抄寫分譜、監督所有音樂家的行為。但是, 宮廷的樂隊、合唱隊、歌劇院等又為他提供了寫作的機會,並使他能夠直接檢驗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這使他對這份工作十分滿意。海頓對音樂創作嚴肅認真,對團員親切,大家都稱他為"海頓爸爸",連莫紮特都這樣稱呼他。

  1790年,艾斯德哈吉親王去世,新親王解散了樂隊,但是保留了海頓的樂長頭銜和薪俸,他成為自由音樂家。於是他馬上啟程去維也納,然後去了倫敦。在倫敦,他指揮演出他作品,大獲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後再次訪問倫敦,並再次獲得成功。兩次出訪,他寫下了他最後的l2部交響曲,總稱為《倫敦交響曲》,這是他同類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海頓的主要成就在交響樂的創作方麵。他並非交響樂的首創者,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爾等人就為這種體裁進行了嚐試。海頓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為交響樂確立規範的人,所以,後人稱他為"交響樂之父".

  海頓一生創作了100多首交響曲。他的許多通俗交響曲都被起了綽號。據說艾斯德哈吉親王每年夏季都要帶樂團避暑。有一年,避暑時間延長,團員們都想回家和親人團聚,怨聲載道。海頓靈機一動,便寫了一首新曲。這首交響曲不像其他交響曲一樣,整個樂隊一起結束。當演奏到最後一個樂章時,隊員們根據總諧的提示,先後結束了自己聲部演奏,然後吹滅譜架上用以照明的蠟燭,帶著樂器默默地退場,先是圓號,然後是雙簧管、單簧管、低音提琴。最後,隻剩下兩位小提琴演員,在僅有的兩支蠟燭照耀的昏暗舞台上,奏著淒惋的旋律。這種充滿傷感的結尾使親王大為感動,第二天,他就放樂隊休假回家了。這首樂曲,就是著名的《告別交響曲》。

  l791年,在維也納一個貴族的府邸裏,正在演奏海頓的《G大調第94交響曲》。當樂曲進行到慢板的第二樂章時,許多並不懂得音樂的貴婦人又開始昏昏欲睡了。突然,樂隊爆發出巨雷般的強奏,使那些女士們大吃一驚,睡意全無。這是海頓對那些不懂藝術而又附庸風雅的人的一個教訓。這首交響曲也就被稱為《驚愕交響曲》還有一次,有海頓《第96交響曲》首演的時候,一盞大吊燈突然落下,摔得粉碎,但是卻沒有砸傷一個人。這首交響曲便被稱作《奇跡交響曲》。

  海頓還寫了二十多部歌劇和不少的聲樂作品,但是沒有多少驚世之作,連他自己都認識到在這一方麵,他是無法和天才橫溢的莫紮特相
比的。

  海頓在交響樂上的貢獻是巨大的。柴科夫斯基說:"海頓是交響樂創作的鎖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環節。沒有他,也就沒有莫紮特、貝多芬了。

CD 13:Haydn - Symphonies No.46, No 92 & No 104

1-4 Symphony No.46 in B Major
演奏:Baltic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Michael George
5-8 Symphony No.92 in G Major (“Oxford”)
演奏:Siberian Festival Orchestra
指揮:Sergei Belyakov
9-12 Symphony No.104 in D Major (“London”)
演奏:St Petersburg Festival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Leonid Malyshev
時長:74 minutes

*********************************************************************************

CD 14: Forever Classic - Schumann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羅伯特·舒曼(1810-1856),德國著名作曲家、音樂評論家。他出生於德國茨維考城書商的家庭,從小喜愛音樂和文學。因家庭偏見,他年青時在大學學習法律,隻能業餘學習音樂。由於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於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於茨維考城。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他七歲時學習鋼琴,十二歲開始嚐試創作。1828年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830年師從鋼琴家維克學習鋼琴,當時他立誌要當一個鋼琴家。當他通過曲折的鬥爭而能夠專攻音樂時,因急於求成,借機械裝置鍛煉鋼琴指法,使手指受傷,失去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於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在舒曼隨維克學習鋼琴期間,與他的女兒克拉拉朝夕相處,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們衝破家庭阻力,通過法院幹預幸福地結合了。在為克拉拉而鬥爭的同時,舒曼也在為“新音樂”而鬥爭著。他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雜誌》,為反對當時陳腐、保守、庸俗的音樂風氣而鬥爭,並正確地向讀者介紹古典音樂。因此,《新音樂雜誌》成為了當時德國進步音樂思想的喉舌。

  1840年與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他的創作熱情空前高漲,結婚的一年間共寫了138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他創辦了《新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關心和支持尚未為人所知的音樂家,如:肖邦、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納等。1838年由於維也納反動當局發現了他介紹舒怕特的《C大調交響曲》,迫使他無法工作,他遂於1839年回萊比錫。

  舒曼的代表作有:鋼琴名曲《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曲集》等,這些樂曲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之後還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

CD 14:Schumann - No.1 & No 2

1-4 Symphony No.1 in Bb Major, Op.38
5-8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9-10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15 (Kinderszenen)-excerpts
演奏:Povilas Mezhetskis; piano
時長:73 minutes

************************************************************************************

CD 15: Forever Classic - Strauss

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

奧地利作曲家、小提家家兼指揮家約翰·施特勞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家的家庭裏.父親老約翰·施特勞斯是維也納舞蹈音樂作曲家之一。

  1844年,十九歲的約翰·施特勞斯已經帶著一支由十五個人組成的樂隊,當眾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親的樂隊分庭抗禮.

  1849年,老約翰去世後,小約翰便負責領導他父親的樂隊,自此,他不斷地創作樂曲,拉小提琴以指揮自己的樂隊,接受國內外無數次的定期邀聘到處巡回演出.1855-1865年和1869-1872年,約翰·施特勞斯定期帶領樂隊到俄羅斯舉行夏季音樂會演出;1867年,巴黎舉辦萬國博覽會時,他曾受到當時在巴黎的一些著名文學藝術家,包括福樓拜、托瑪、戈蒂葉、小仲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熱誠歡迎;但是他演出活動的最高潮,卻是1872年到美國的訪問.

  約翰·施特勞斯的一生完全在創作和演出中度過,他的指揮和演奏光彩煥發,能使聽眾為之心曠神怡;他的作品也贏得了許多作曲家如柏遼茲、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羅和瓦格納的高度評價,封·彪羅曾稱他為"絕妙的魔術家",並說"他親自指揮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音樂享受".約翰·施特勞斯於1899年6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時年七十四歲.

  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總共有五百首左右,主要是一些生活舞蹈性音樂,包括圓舞曲、波爾卡舞曲、進行曲以及一些輕歌劇等.他創作的核心是圓舞曲,他創造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這一範型,使它具有真正藝術性的特點,從而完成了這種源自連德勒舞曲的奧地利民間舞蹈曲體的深化和發展過程.

  他具有代表性的圓舞曲,包括《藍色的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美酒、愛情和歌曲》、《春之聲》和《皇帝》等,都是在他婚後創作上的成熟和鼎盛時期寫出的.

  在六十年代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在巴黎和維也納上演成功的影響下,特別是在1872年訪美演出後,約翰·施特勞斯似乎明顯看出輕音樂和舞蹈音樂的局限性,於是他轉而在輕歌劇創作方麵下功夫---從1870抻起將近三十年期間,他寫出了十六部輕歌劇、一部歌劇和一部芭蕾舞劇.約翰·施特勞斯的最著名的輕歌劇是《蝙蝠》、《茨岡男爵》和《威尼斯之夜》.

  1848年在歐洲革命曾經鼓起過約翰·施特勞斯的真摯熱情,他寫過《自由之歌》、《街壘之歌》、《革命進行曲》、《大學生進行曲》和《布隆民族近衛軍進行曲》等,指揮過《馬賽曲》的演出,據說,在這期間,他在國內外演出時總是穿著維也納公民近衛軍的樂隊長製服,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

CD 15:Strauss - Favourite Waltzes

1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314
2 Voices of Spring, Op.410
3 Viennese Bonbons, Op.307
4 An Artist’s Life, Op.316
5 Morning Papers, Op.279
6 Where the Lemon Trees Bloom, Op.364
7 Vienna Blood, Op.354
8 Parting with St Petersburg, Op.210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時長:72 minutes

*************************************************************************************
CD 16: Forever Classic - Vivaldi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是巴洛克時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個普通樂師的家庭裏。維瓦爾第的父親是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樂隊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維瓦爾第成長在威尼斯濃鬱的音樂文化氛圍裏,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到十歲時,他已經能代替父親在教堂裏演奏了。十八世紀初的一本威尼斯旅遊手冊中記載:“……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維瓦爾第和他的兒子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的詞句。

CD 16: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1-3 No.1 in E Major. Spring
4-6 No.2 in G Minor. Summer
7-9 No.3 in F Major. Autumn
10-12 No.4 in F Minor. Wint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Igor Ivanenko; Peter Vladimitros; violin
13-15 Oboe Concerto in A Minor
S演奏:tanislav Lugovoi; Oboe
16-18 Bassoon Concerto in Bb Major
演奏:Roman Lebeden; bassoon
19-21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演奏:Andrei Subbotin; recorder
時長:74 minutes


下載鏈接:

【永遠的古典 Forever Classic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