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習慣,養生,中庸之道

(2010-01-22 09:39:15) 下一個


《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

說起健康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也許真的有耳濡目染之效。研究報道,兒女肥胖和不喜鍛煉的,大凡都是拷貝父母的生活習性。這種場景,往往於漫步美國街頭看到一家子胖子迎麵而來時可得到部分印證。

我雅喜醃製食品,至今還津津樂道伴隨我童年少年和青春歲月的那些金華火腿,舟山黃魚鯗,蕭山蘿卜幹,紹興梅幹菜。。。。。等等。並且一向對蔬菜之類不太感冒,兒時吃蔬菜時總免不了有吃藥丸的感覺。步入中年後,終究開始懾於疾病和死亡的恐懼,故為健康考量,尤其是為孩子和家人著想,遂於兩年前起基本改變了喜食醃製品和厭惡蔬菜的習慣。當然不是舊賞俱拋,偶一為之還是心安理得的。

人的味覺和對食品享受的快感,似乎部分受主觀體驗的幹擾。現在每食兔子食(新鮮蔬菜、瓜果是也),我好像就在品嚐古代道士一生追求的長生仙旦,即便沒有頓生羽化成仙的飄飄然,也很是因為天天入嘴了不少抗氧化劑而自覺神清氣爽。而接觸清淡食物和蔬菜久了,竟然也慢慢學會了體味清淡的妙處。

我家大兒子也喜食醬菜等中國傳統吃食,可自從我告訴他多吃醃製食品不利健康之後,他現在即使偶吃這些東西時,量也吃得較少。昨晚我告訴兒子,食綠花菜有抗癌作用,這小子一下往嘴裏連塞了 3 - 4 塊清炒綠花菜。看來,即使黃口小兒也從他們有限的思維角度能部分領會王右軍在《蘭亭集序》裏所言:

“固知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記得六歲的大兒子看過《八仙傳奇》和《封神演義》兩本書後,一再對我說,他太向往古人的成仙之道了,盡管他是知道漢武秦皇當年終身求仙終不得的故事的。兒子說,人間的一切怎麽能比得上那些仙人的騰雲駕霧呢?我聽了莞爾一笑。成仙?不生不滅,和天地日月同庚,我還趨之若鶩呢。

前不久看《東坡誌林》,坡翁是這樣論述養生之道的: ” 養生之道 貴在去欲 “ 。後來東坡的一個朋友講:昔日蘇武在啖氈飲雪的窮困沙漠,還不忘給胡婦生孩子,可見去欲何其難也!坡翁一聽,哈哈大笑。

也是,就是信奉養生之道的詩書畫文四絕之坡翁,不也需要小妾朝雲的紅袖添香和助興麽?提起這個據說是東坡紅顏知己的朝雲,那句著名的哲言就是她說的: ” 吾心安處即是家 “ 。聽起來這個小妾頗有點哲學家的素質呢,難怪東坡名士會對其如此加以青眼相加。

《豬油渣和中庸之道》

昨日,先生在超市買了一大塊豬板油,晚上便熬了滿滿一碗香噴噴的豬油,準備用在偶爾吃麵條時放進一小匙,以吊鮮味。

結果那一碗剛剛炸好的金黃色油渣,我一氣吃了 5 - 6 塊。那種味覺上的快意,直把我對舊日物質匱乏時對食油和 豬油渣 的美好記憶從陳年倉庫裏調動出來。那一刻,我顯然忘記了吃豬油渣十塊可能意味著我在跑步機上要多走大半個時辰。也許,正因為這美味食品的潛在不健康因素和不能多食,更增添了該食品在味覺上的某種魅力?

表麵看來,欣賞美味和養生、長壽之道是頗為矛盾的。好在我對長壽的向往還沒執著到要放棄所有人間需要冒點險才能領略到的享受(比如上麵提起的品嚐豬油渣)。對《西遊記》裏即便有幸聞一聞五莊觀裏種植的人參仙果就能活上 360 歲的前景,我是沒有奢望的,尤其是假如還得嚴格執行修身延年所必須的種種清規戒律。

我還是更欣賞東頗居士在廣泛興趣和養生之道之間找到平衡點的生活方式,既不誤了和朝雲的東床繾綣,以及與友人詩侶的詩酒相酬,同時也在失意輾轉之際懂得快意人生而不牢騷滿腹。我理解為,凡事要中庸,要適度。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20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